一 佛教养生的基础
1、佛家眼中的寿命
谈到佛教与养生,首先要谈谈的就是佛教对生命的看法。这里不妨拿道教来作个比较。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通过炼丹服食来延年益寿。所炼之丹又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大抵是一些丹药,内丹则实际上是练习气功,道教认为,可以通过修炼这内外二丹,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佛教对于生命的看法,与道教颇不相同。佛教所追求的不是长生不老,而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三世轮回”是佛教的一个基本观念,就是说,人在来到这个世界以前,已经有他的前世(过去世),人在前世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其他。前世所造的“业”,需要今世(现在世)来消,今生所积累的“福德”,能够使得人在来世(未来世)脱离轮回的苦海,达到涅槃的境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在这种轮回观念的影响下,今世,也就是人现在的这一个生命过程,只是“三世”之一。那么佛祖对人的一生又是怎么看的呢?《佛说四十二章经》的第三十八章叫《生即有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佛有次问弟子,人的生命有多长呢?弟子回答:有几日长的时间。佛叹口气说:你还没有懂得佛法啊!佛又问另一弟子同样的问题,那人回答说:就在吃顿饭的功夫。可佛还是认为他不懂得佛法。再问一人,最后那人说:人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佛陀这才满意地说,你已经懂得佛法了。
也许读者奇怪,人的寿命除去那些意外情况不算,一般总也有几十年的长度,怎么佛祖竟会认为人命只在“呼吸间”呢?这就跟佛教对世间万物的变化的认识有关。原始佛教理论中有个著名的“三法印”,叫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个“诸行无常”,说的就是世间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化之中。所有的人,也就是佛教所称的“有情”或“众生”,在现世,都必然经历生、老、病、死的变化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的生命历程。除此以外,人还在三世中不断轮回,这是更大的一个变化过程。佛教将一切人和事物的变化过程描述成“生、住、异、灭”四个环节,也就是,他们都会经历产生、停留、变化、灭亡。当然,在今世灭亡之后,来世中又产生,所以有了《四十二章经》的这个标题:“生即有灭”,通俗的说,有产生,就有灭亡。既然一切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变化中的一个环节,那么相对于不停的变化而言,人的生命果真就是在一瞬之间,也就是佛所认为的“呼吸间”了。
《景德传灯录》中曾记载,有人问后唐灵树如敏禅师:“和尚,您今年几岁了?”禅师回答:“今天我刚出生,但是明天我就死了!”“今日生,来日死”,正是禅家对生命的看法,虽然比释迦牟尼佛说的“人命在呼吸间”略长一些,但同样是把人的生命看得非常短暂的,只是不断迁流变化的时间长河中的一瞬。日本古代著名的僧人一休宗纯(1394-1481),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休法师,在他的少年时代,就十分聪明。他师父有一个非常心爱的茶杯,堪称稀世珍宝。有一天,一休不小心将它打破了,心里害怕得要命,正当他拿着杯子的碎片不知所措时,突然听到师父的脚步声,便赶紧把那些碎片藏到背后。见师父来了,一休便问:“师父,你说人为什么一定要死呢?”“这是很自然的事啊,”师父解释道,“不只是人,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它一定的寿命,大限到了,就非死不可了。”
这时一休拿出了茶杯的碎片,对师父说:“师父,您的茶杯大限到了。”说完转身走了。这个故事虽然说明一休的机灵过人,其实也表达了佛家对生死的达观态度,人也罢,物也罢,都有自己的大限,没有什么人或事物可以真正万世长存。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对生命的本质就容易看得更加清楚。有位日本的富翁请求清泰寺的仙崖义梵和尚:“请写点什么吉祥的话给我吧! ”仙崖和尚马上取笔写道:“祖死,父死,子死,孙死。 ”托请的人非常惊奇,不满地说:“不管怎么说,这实在也太过分了。这种不吉利的东西我绝不能挂在家里的。”仙崖和尚却微笑着说:“什么不吉利的东西?首先爷爷死,其次爸爸死,再其次儿子死,最后孙子死,这是最正常的顺序,说明家中没有年轻夭折的人。假如你的儿子在你前面死,你会非常难过。假如你的孙子在你儿子前面死,那你和你的儿子都要悲痛欲绝了。假如你家的人一代一代地照我所写的次序死去,那就叫享尽天年,这才是真正的兴旺啊。没有什么话是比这更好的恭喜了。”正因为生命是一个过程,每一个人,他的生老病死都是很自然的,俗世中,任何人都逃不过这个自然规律。
正因为生命是短暂的,即使再美丽的人,也不可能玉颜永驻。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古代有位女施主常常光临某寺院做法事,有位新比丘(和尚)在念经时候常偷眼看她。师父发现了,私下问他为何爱看女施主,新比丘烦心为脱尽,回答说因为那女子长得漂亮。过了几日,女施主疾病突发,撒手人寰,家人请了这所寺院的法师前去念经超度。爱偷看的比丘也在其中,他进了那家门,照样偷眼瞧着灵床上躺着的女施主。师父问他,他回答说,那女子刚去世不久,美丽的容颜依旧,自己还是忍不住想看。师父沉吟之后说:“那等过几日,你再看看她依旧漂亮吗?”过了几天,尸身渐渐腐败,最后惨不忍睹,不堪入目,那比丘就再也不想看了。师父问:“你还觉得她漂亮吗?”比丘说:“都丑得吓人了,哪还有什么漂亮呢!”于是师父就用生住异灭的那一番道理教导他,让他明白,人的生命其实是极其短暂的,所谓的美丽、漂亮也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将变化,生变为死,美丽变为丑陋。新比丘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不再为假象所惑,努力修行,最后领悟了佛法的真谛。
这个故事,形象地告诉我们,佛教认为人的生命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儿。每个人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过程,死后仍然要陷入三世轮回之中,那么,人在这个变化历程之中,不是显得很无奈么?难道人们只有消极悲观地等待死亡的降临?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佛教在阐述轮回观念的同时,也为众生指示了一条摆脱轮回苦海的途径,那就是涅槃。涅槃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寂灭”等等,这里所说的灭,不是毁灭的意思,而是佛教专指一种脱离了生死轮回苦海的无生无死的状态,也就是佛教徒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安乐无为,解脱自在。
2、佛教修行与养生
佛家的涅槃与道教的长生诚然不是一回事儿,但涅槃也是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原始佛教将通向涅槃归纳为“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这里需要作一个简要的解释。
所谓“正见”,就是能见到佛教的真理。比如直到一切万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了解世间与出世间的种种因果关系,了解一切事物的实相(真相),了知去除烦恼,获取智慧的方法等等,佛教徒只有获得了正见,对诸法(一切事物)才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能破除谬误虚妄,去除一切带有偏差的世俗之见。
这样才能最终悟入正道。
所谓“正思惟”,就是心中不存邪念,能够去思考正确的佛法,以远离贪欲、嗔恚、害念等邪思惟,继而断集谛,证灭谛,远离痛苦,获得快乐。
所谓“正语”,就是说话没有虚妄,对人言语要真诚,态度要和气,并远离妄语、两舌(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恶口(恶语相加,令他人烦恼)、绮语(巧饰言语,取悦于人)等一切虚妄不实的话语,以免除造口业(一切言语),摆脱烦恼。
所谓“正业”,就是要住于清净善业,在生活中从事光明正大、正当合法的行为,远离一切杀生、邪淫等等恶行,以清净身、口、意三业,远离恶业。
所谓“正命”,就是以正当的途径谋生活命。从事正常的职业,谋求衣食住行等一切生活必需品,以维系生命。
所谓“正精进”,就是修诸道行,心念专精,方向正确,不断地修善止恶;并能断除已生的恶法,不起未生的恶,产生未生的善法,增长已生的善法。通俗地说,就是弃恶扬善,精进修行。
所谓“正念”,就是专心致志地回忆、默念善法。常想念正道,不在思想行为方面犯错误。
所谓“正定”,就是收摄了各种杂念,身心都很寂静,正住真空之理。也即指正确的禅定,离开一切妄想,身心寂灭,感受法乐。
此八正道可以说是后世佛教徒修行的八大目标,究其实质,八正道提倡的是一种正确、正常、健康、有益身心的修行原则。劝人为善,远离罪恶,远离虚妄,摆脱烦恼、追求清净,这些思想,都可以在八正道中找得到,因此,无论从社会道德层面还是生理、心理层面,八正道都对佛教徒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八正道作为一种修行的目标,总体而言还比较抽象,大乘佛教将的具体的六种修行方法,则更加具体而可操作。这六种方法被称为“六度”,意思是要将人通过这些办法度到涅槃的彼岸。而此六度,皆与养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布施。布施就是用慈悲心肠对别人施以福利。用平常的话来讲,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没钱没力的,就出一颗慈悲之心,给人一种心理上的帮助和安慰。布施又可以分成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的财物施与别人。当然,这财物的来源必须正当合法,不然是绝不能将你度到彼岸的。法施就是将佛教的清净正法施与别人,无畏施就在发生火灾、水灾等天灾或者危及情况发生的时候,尽量帮助他人消除心理上的恐惧,用言语和行动安慰对方,不是害怕。通常,我们将布施理解为只有有钱人才可做的事,其实不然,你只要给别人以帮助,就是布施。无钱无力,可以法施,即使佛法学得不深,在别人危难时刻说几句中听的话,帮人排解排解心头的畏惧,总还是可以办到的。因此,布施与否,不在于我的贫…
《佛教养生观 一、佛教养生的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