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穷或者富有,而在于有没有善心。布施并不全是用钱,而且,用钱财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救济人身的困难是小布施,救济人心而得解脱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因此,佛教中有“法施胜于财施”的说法。那么,布施与养生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现代心理学非常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做了布施这样的善举,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自己内心会感到无比宽慰。佛教由于讲究因果报应,认为为善之人会到得到善报,故而布施者内心会不断产生良性的心理暗示,时间一久,整个精神状态会趋向于开朗乐观。即使遇上什么危难,也会想到,我曾经做了如此之多的善事,必定会度过危难,化险为夷的。这样一来,人生态度也会趋于积极,对身心健康自然是有益处的。
在布施之中,有一种特别重要,就是帮别人驱除病痛。《梵网经》卷下云:
“若佛子见一切疾病人,常应供养如佛无异,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所谓“福田”指佛教徒行善修慧后能够得到福报,好比种田有收获一样。“八福田 ”究竟指哪八种,诸家解释颇不相同,但治疗看护病人,应该是最大的福田,这一点恐怕是毫无疑义的。
(二)持戒。佛教对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众都规定了严格的戒律。持戒不仅仅是守清规的意思,还包括所有不该做的坏事应该戒除,已戒除的坏事不应该再做。就拿佛教最基本的盗、杀、淫、妄、酒五戒来说,其中的戒淫和戒酒,既从道德层面来约束人,也从节制生理欲望的层面来给人以影响,与养生尤其相关。古语云,万恶淫为首,几乎各大宗教都将荒淫的男女关系视作洪水猛兽,加以鞭挞。汉传佛教规定僧侣必须独身,不得婚娶,也极力反对放纵男女情欲。这在历代的经论中不乏重要的论述。《杂阿含经》卷三十六云:“欲能缚世间,调伏欲解脱;断除爱欲者,说名得涅槃。”是将爱欲视为追求涅槃的障碍,将断除爱欲看作是涅槃的前提。对于放纵爱欲对生活、事业等的消极影响,佛经中也有精辟的论述。如《佛说善生子经》云:“淫邪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不自护身,不护妻子,不护家属,以疑生恶,怨家得便,众苦所围。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获者消,宿储耗尽。”这些看法是很具现实意义的。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开放,当今社会上婚外情现象时有发生,找情人、包二奶成为某些人炫耀财富地位、寻求刺激的手段,正当他们陷于情欲不能自拔、乐不思蜀之际,他们的妻子儿女受到巨大的心灵创伤,他们的事业或许会因此荒废,即使是腰缠万贯的富翁,也可能因为婚外情而倾家荡产,情人一旦反目,颇有行敲诈之事者,弄得当事人焦头烂额,应付不暇,有时候甚至由此动起杀机,以致锒铛入狱,身陷囹圄。
佛教多从因果报应的角度反对淫欲。由印光法师增订的《寿康宝鉴》一书中记录了相当多的因淫致祸,因不淫得福报的事例。有些故事虽带有传说成分,未必可以尽信,但就总体而言,佛家反对淫欲的思想在其中得到很明显的体现。有个故事说,明代浙江余杭有个姓陈的医生。有穷人病危,他去医治,妙手回春。病人痊愈,医生也不图回报。后来,陈医生因避雨路过其家,病人的妻子令小妾陪医生睡觉,来报答他的大恩。小妾不敢反抗,夜深人静时对医生说:“你救了我的丈夫,让我陪你睡觉,这也是夫人的意思。”陈医生见这女子年轻貌美,也有些动心,但他竭力控制自己。对自己说:“不可。”女子非要以身相报,医生就连连说:“不可,不可。 ”一直坐着等天亮,最后差一点儿忍不住,又大声呼喊道:“不可二字最难。”天亮后赶紧逃走。过了很多年,陈医生有个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考官认为他文章写得不好,丢在一边,这时,迷迷糊糊中忽然听到有人喊:“不可。”于是点重新阅卷,实在觉得不怎么样,就再次丢弃。又听到有人连声呼喊:“不可,不可。”最后考官决心不让他考上,忽然听见有人大喊:“不可二字最难!”连声不已。最终还是录取了他。揭榜后,考官把他召来,问他为何有人大喊“不可”,陈医生的儿子也如坠五里雾中,不知缘由。回家跟父亲一说,父亲说:“此我年轻时候做的善事,想不到如今老天给我这么好的回报。 ”小妾为丈夫献身相报,这从封建时代的礼教来说,似乎并无不合法之处。这位陈医生假如意志稍微薄弱一些,夜深人静,美人在侧,恐怕早就求之不得,怎肯放过这个一纵情欲的难得机会呢?可是,他为人正直,不为女色所动,真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自制力,佛教认为,他儿子金榜题名,就是对他不贪图淫欲的回报。
相反的,假如贪色纵欲,那么必然会得到恶报。有一则故事说,常熟有个姓钱的人,见乡里有一女子,容貌美丽,家境贫寒,就动了邪念。钱某借钱给女子的丈夫,让他去临清贩卖布料,趁机与女子私通。有一天,她丈夫做生意,因为落潮的原因,无法坐船去临清,便回家来。见钱某正抱这自己的老婆喝酒欢笑,他又怒又悔,便回到船里居住。钱某与女子密谋,准备当夜派人假装盗贼,去船中杀了她丈夫,这样两人就可以长久通奸。不知怎地,被族人知道,于是报告官府。钱某被定罪,可是他出钱躲过官司,得以幸免。结果奸夫淫妇才出城门,就雷电劈死。这就说明,谁要是不顾道德约束,贪图美色,与人私通,就绝没有好的下场。
《寿康宝鉴》中也很许多格言警句,今天看来,不乏现实意义,比如讲到淫书之害:
阅淫书有五害:妨正业害一,耗精神害二,乱心志害三,或友人借看则害友人,或子孙窃视则害子孙。谈淫秽有三罪:扬人丑,伤己德,亵天地神明。
有人或许会辩解说,我不放纵淫欲,只是看看书,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殊不知,黄色淫秽的读物就像鸦片一样,久看不免上瘾,脑海中整日被书中的淫秽内容所占据,就好似毒蛇缠身,时间一长,心志散乱,精神萎靡,想入非非,工作生活都会受到影响。更有甚者,导致心理变态,盲目模仿,以致违法犯罪。如今,时见饭桌上有些男士借着酒兴,常爱说些带有淫秽内容的笑话故事,俗称“荤段子”。说到唾沫横飞,还自鸣得意。其实,假如席间有女性在座,一定颇为尴尬,这就是对女性极大地不尊重。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性骚扰”。
需要注意的是,佛家并不反对一切形式的男女之事,在家居士亦可婚娶,但所谓的“戒淫”,主要是坚决反对放纵情欲。《寿康宝鉴》说:
闺房之乐,本非邪淫。妻妾之欢,虽无伤碍。然而乐不可极,欲不可纵。欲纵成患,乐极生悲,古人已言之矣。人之精力有限,淫欲无穷,以有限之精力,资无穷之淫欲,无怪乎年方少而寿遽夭,人未老而力先衰也。况人之一身。上承父母,下抚妻子,大之有功名富贵之期,小之有产业家私之受,关系非浅,乃皆付之不问,而贪一时之宴乐,不顾日后之忧危,是诚何心哉!且寡欲者必多男,贪淫者每无后,盖精力衰薄养育难成,遂至子息单微,甚而后嗣灭绝。是其为祸。可殚述哉?这就是说,正常的夫妻生活,不属于邪淫,即使是妻妾之欢,也万不可纵欲过度。纵欲过度对人的健康、事业都会带来巨大灾祸。虽然囿于科学知识的局限,“寡欲者必多男,贪淫者每无后”之类的观点未必有科学依据,但纵欲对人体生殖能力的危害已经被现代科学所证明。
真正修炼到一定境界的出家人,非但在生理上不会纵欲犯戒,而且在心理上也能及时放下关于男男女女的种种想法,心胸坦荡,光明磊落。比如日本明治时期曹洞宗著名禅师原坦山(1819-1892),有一回同云升禅师一起外出行脚,正遇上天降大雨,一条小沟立刻被雨水冲在了一条小河。他们正准备横穿小河,发现一位身着丝绸衣服的年轻姑娘,站在一边徘徊不前。显然,她不想趟过小河弄脏衣服。“来吧,姑娘。”坦山说着伸出双手,然后抱起那位姑娘趟过了小河。云升见此情景,闷闷不乐,一言不发,直到天黑挂单寄宿时,才忍不住问坦山:“我们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别是年轻美貌的女子,那是很危险的。你为什么要犯戒呢
”“噢,你说过路的那个女子吗
”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还抱着她呢!这则“抱女过河”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出家人对于男女之事的正确态度。坦山抱女,是帮助别人克服困难,摆脱困境,这实在是慈悲济世的大乘精神的真实体现。在坦山眼中,所抱之人是男是女,身份如何,根本不重要,她只不过是一个需要帮助的对象而已。因此,这与触犯佛家的“淫戒”根本不相关涉。云升却对此事戚戚在心,从“抱女”想到了男女间事,于是长久放心不下,认为坦山触犯戒条,这正说明他的心还没有达到完全的清静无碍,比起坦山来,境界还差一截子呢。
与淫欲一样,酗酒对人体也构成不小的危害。据报道,嗜酒者预期寿命比常人减少 20年,饮酒者自杀率约占自杀中四分之一。长期饮酒会导致维生素缺乏,引起周围神经炎,多种脑功能性和器质性障碍,如焦虑、抑制、意识障碍、癫痫样发作、震颤性谵妄、幻觉症、大脑皮层萎缩等。有些国家精神病院中酒精中毒陡精神病占 20~30%,奥大利亚达 50%。酒精对生育有显著影响,造成胎儿发育异常或低能。任何酒类都含有酒精,人摄入酒精后,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刺激,从而产生醉酒的种种症状,出现面颊、颈胸部皮肤潮红,精神亢奋,严重者可出现心慌、气急、抑郁、神志不清、胡言乱语等。在醉酒的状态下,由于意识不完全受理性的支配,很容易酿成意外的伤害事故。假如一次性饮酒过量,还可能导致猝死。据科学家研究,长期饮酒对人的健康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每日饮白酒 80-150克,连续 5年即可造成肝损伤。大量饮白酒在 20年以上,40%-50%的人会发生肝硬化,每日饮白酒 200克延续 10年可出现脂肪肝。可见饮酒、酗酒可直接…
《佛教养生观 一、佛教养生的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