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导致肝脏的病变。除此以外,还会诱发酒精性精神疾病、酒依雄综合征、酒精性心肌病、酒精性胃炎。据世界卫生组织资助的《中国五地区饮酒情况及相关问题调查报告》指出,饮酒与否和饮酒年限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饮酒者饮酒时间越长,年饮酒量越大,总体健康状况越差,酒精消费量越大,则健康问题的发生率越高。饮酒对键康的影响体现在饮酒者和非饮酒者以及不同饮酒量受试者不同疾病的患病差异上。分析表明,饮酒者胃炎、胃溃疡的患病率高于非饮酒者,而饮酒者中年饮酒量大者高于年饮酒量小者,饮酒还会导致睡眠障碍、偏头痛等疾病。
佛教明确反对饮酒,无论在家者还是出家人,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佛教对于酒的危害早有体察。《俱舍论》卷十四将酒分为三种:由米麦等谷类酿成的穴罗(s11ra);以果实或植物的根、茎酿成的迷丽耶(maimya);而在上边二者都没有完全发酵时,可令人生醉,称为末陀(madya)。又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以各种米麦酿制之酒又称大酒;以植物的皮、果、花等浆汁酿成者称为杂酒。以上无论哪一种酒,甚而至于酒酷、酒糟,皆在禁戒之列,佛教徒饮用食用,就是触犯了戒律的规定。《优婆塞五戒相经》云:
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佛种种呵责饮酒过失已,告诸比丘、优婆塞,不得饮酒者有二种:谷酒、木酒。木酒者,或用根茎叶花果,用种种子诸果草,杂作酒。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是名为酒。若优婆塞尝咽者,亦名为饮犯罪。若饮谷酒,咽咽犯罪。若饮酢酒,随咽咽犯。若饮甜酒,随咽咽犯。若啖麴能醉者,随咽咽犯。若啖酒糟,随咽咽犯。若饮酒淀,随咽咽犯。若饮似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皆不犯。
《十诵律》卷五十七也说:
如酒色、酒香、酒味、酒力,是不净遮;非酒色、非酒香、非酒味、非酒力,是净不遮。
可见佛陀本人对不得饮酒的戒条进行过严格的说明,非但酒本身不可饮,就是与酒有关的其他可致人醉的食物,佛教徒亦不可染指。因为佛教认为,饮酒必然会带来种种过失对在家人而言,饮酒可使他们生活失常、事业受挫,财富丧失。
《善生子经》明确指出饮酒有六大危害,称为“六变”:
夫酒有六变当知。何谓六?为消财,为致病,为兴争,为多怒,为失誉,为损智。已有斯恶则废事业,未致之财不获。既护者消,宿储耗尽。
这是对在家人而言的。沉湎于酒,则增加金钱的花费,长期饮酒,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在上文已有科学的结论。饮酒之后,情绪失控,容易引发争端,比如醉酒斗殴,甚至于动刀杀人,在当代社会也时有发生。一旦酒劲过去,人清醒过来,便会后悔莫及。喝酒还能败坏自己的名誉。酒后作出种种非理性的举动,原先有修养的人,酒后也会胡言乱语,原先有品位的人,酒后也可能粗俗不堪,于是,某人是“酒糊涂”的恶名会在亲朋好友中传开,极大地损害了自身的形象。关于酒对人智力的损害,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经常酗酒会使脑神经不断遭到破坏,从而使大脑容积逐渐缩小,影响大脑功能,使智力减退。澳大利亚医学家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即 CT)对酗酒者的大脑进行细致的观察后发现,酒精导致大脑神经细胞死亡所引起的生理功能上的变化。测定证明,在大量饮酒者之中有 85%的人智力减退,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下降。经常过量饮酒还容易诱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和老年性痴呆等症。可见佛陀对于酒能“损智”的体察与科学研究的结论是若合符节的。同时,在家人有自己的事业,贪杯之人,还会荒废自己的事业,销蚀财富。对出家人而言,饮酒的危害就更大了。传说优陀夷是一位有神通的阿罗汉,连毒龙都被他降伏。有一天,优陀夷喝醉了酒,睡在路旁,人事不知,佛陀见了,说:“现在,他连一只青蛙也降伏不了,酒会使人失去理智与能力,胡作非为,所以大家不得饮酒。”饮酒不但可以使罗汉失去神通,而且阻碍出家人获得最终的解脱,妨碍他们达到涅槃的境界。如《四分律》卷十六说:“佛告阿难,凡饮酒者有十过失。何等十?一者颜色恶,二者少力,三者眼视不明,四者现嗔恚相,五者坏田业资生法,六者增致疾病,七者益斗讼,八者无名称,恶名流布,九者智慧减少,十者身坏命终,堕三恶道。”其中有些害处和在家人相同,但如“堕三恶道”之类,则显然是阻碍出家人摆脱轮回,达到涅槃之境地。比“十过失”更详细的,有《大智度论》中的“三十五过”,《分别善恶所起经》中的“三十六失”等,从滋生欲求、造作恶业、破坏信仰、妨碍修行等方面历数饮酒之过,引起信徒的警觉。为了防止人们饮酒,佛教更从因果报应的角度来说明饮酒的危害。比如《罪业应报教化地狱经》中,信相菩萨向佛陀请教,有癫狂痴呆,不别美丑之人,前世犯了何罪导致如此?佛陀解释说,因为这些人前世饮酒至醉,犯了三十六失,今世就得了痴呆的身体,就像喝醉的人,不能识别尊卑,不能分辨别美丑。八万劫之后还要堕入沸屎地狱,求死不得,求生不得。这些都是因为前世贪图饮酒造成的。酒既然能让佛教徒产生如此之多的过失,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这样大的消极影响,就必须坚决按照戒律的规定戒除饮酒。如《佛说戒消灾经》载,在佛法弘化初期的中心舍卫国,当时有一个县皆奉行五戒十善,全县界内没有酿酒者,一位大姓子弟甚至因犯戒饮酒,被父母逐出了家门。
然而,佛教徒亦非绝对地不可饮酒。假如人患有疾病,治疗中须以酒为药,或饮,或含口中,或以酒涂疮,都不为犯戒。对原本嗜酒,出家后因戒除酒瘾而致病弱的僧人,佛陀也非毫不通融地一味禁酒。《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记载佛陀特许断酒致病的比丘,以造洒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的屑末,用白布包裹起来,放置于“无力不醉淡酒”,中浸渍,“匆令器满而封盖之,后以清水投中搅饮”;或者“以面及树皮,并诸香药,捣筛末,布吊裹之,用杖横击,悬于新熟酒瓮内,勿令沾酒,经一二宿以水搅用”,以此止息酒渴之病。《四分律》亦准许僧人在有病而其它药治愈不了的情况下,以酒为药,非唯“和水饮酒”,直接服饮也是可以的,较原始佛教似为宽松。但为防止滥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别强调,不是有病就可饮药酒,而是必须用其它药遍治不愈后,才能服用。
总之,佛教对淫与酒的禁止,非但是对信徒的道德行为加以约束,更是希望信徒保持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因为贪欲而损害了心智,妨碍了对佛法的领悟,以致无法达到涅槃的境界。在客观上,戒酒和戒淫有利于人的健康,与当代人的健康观念是十分契合的。
(三)忍辱。佛教提倡“忍辱”,忍辱不但要忍受一切侮辱,而且要忍受一切痛苦。原始在佛教的典籍当中,诸如诸部般若经、《菩萨地持经》、《六度集经》、《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大智度论》、《大乘庄严经论》、《法界次第初门》等等,都提到忍辱的重要性。忍辱被视为“波罗蜜”。《优婆塞戒经.六波罗蜜品》认为,波罗蜜忍辱具有四种作用:一是可以修善,从而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称为“庄严菩提”;二是可以远离瞋恶,称为“离对”;三是自利;四是利他。
关于用“忍辱”来驱除瞋恨,我们在下文还有详细交代,这里想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佛教提倡的忍辱。在《金刚经》里面,提到过去有位忍辱仙人,在深山修忍辱行。当时的国王是歌利王,一天,歌利王带了好多的宫娥彩女,到山中去打猎。过了一会儿,国王停下来休息,竟不知不觉睡着了。宫女就到处游荡,一看到忍辱仙人,就好奇地到他跟前,听他讲佛法。歌利王一醒,看不见大家,心想:这班人到那儿去了?一找,竟然包围着一个出家人!这出家人大概是不怀好意,歌利王这时难免不生起了怒火,于是把忍辱仙人“割截身体”,不但把他身上的肉割了下来,连他的耳朵、鼻子也割掉,接着割截四肢。这个忍辱仙人尽管遭受到如此残酷的凌虐,但因为他是修忍辱行的,却毫无反应。歌利王问他:“我这样对待你,你恨我吗?”“我不会恨你,”忍辱仙人回答,接着又说:“我不但不恨你,将来我成道了,第一个还要先度你。”他更进一步向歌利王说:“我还可以证明,我绝对没有恨你,假如我真正没有怨恨你的心,我的身体可以立刻复原。 ”果然,不可思议的事出现了,忍辱仙人的身体立即复原了。这个例子固然有些极端,但它却表明,在受到委屈是,佛教徒应持有的基本态度。从现代意义上说,忍辱其实代表了一种宽容的心态,以不计较的态度去对待别人的过失和对自身的误解,这其实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来处理问题,能忍一时之辱的人是十分高明的。诗僧寒山曾经问拾得:“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说:“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人活在之间,哪有一辈子不受侮辱,不被误解的呢?谁能够常保周围的人们不说你一句坏话呢?既然“辱”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为何不去忍让一下,避其锋芒,不逞一时之快,而以观后效呢?
(四)精进。精就是专一的意思,进就是不断进取,从不间断的意思,精进就是在修行中要努力进取,永不懈怠,这是佛教修行的一项重要准则。无论哪一种修行方法,假如无法做到精进不懈,那最终都是没法起作用的。比如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每天念那么多声佛号,须是有毅力的人才能坚持下来,再如禅宗的静修,假如不能坚持,而为外物所动所扰,那也不能收到修行的效果。精进的好处并不止于修行。对于日常生活而…
《佛教养生观 一、佛教养生的基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