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养生观 二、对治“三毒”

  二 对治“三毒”

  护生与养生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弘一法师曾对世人说:“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放生与杀生之果报》)弘一大师所说的放生的四种效果中,竟有两种直接与养生有关,那就是延寿和愈病。但是,我们对弘一法师的话不能作狭隘的理解,不能据此认为,只要肯放生,就一定能养生,立竿见影,药到病除,延年益寿。假如这样来认识佛教养生观的话,显然将问题看得太简单了。佛教养生理论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诸多方面,关于养生的论述,也分散在各种经论、传记、灯录等佛教典籍之中,可以说,从中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来,殊非易事。然而,一切理论都有一个起点,佛教养生观的起点又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修心”,佛教所主张的一切养生方法,其实都是从养心开始的。

  1、心中的烦恼从何而来?

  在生活中,你大概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里头很容易产生烦恼,它们会搅得您心神不宁。即使过着物质优越的生活,你也会被烦恼弄得食不知味,睡不安枕。其实,各种职业、各种身份的人,都会面临不同的烦恼。我们姑且以三类人为例子。社会上流传着一种有趣的称呼,说现在的职业中最主要是所谓“红道”、“黄道”和“黑道”。红道指的是做官,黄道指的是经商,黑道指的是高学历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因为博士帽是黑色的,故戏称为“黑道”。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三类人各自面临怎样的烦恼。

  做官,或者说做领导,是许多人都羡慕和向往的。尤其是那些尚未升迁的公务员,做领导对他们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你看,官员们掌握着极大的权力,可以支配人力物力,平常可以对下属发号施令,还拥有常人所没有的种种待遇,外出总有人前呼后拥,好不风光!然而,领导拥有很大权力,自然也肩负着极大的责任,工作辛苦,战战兢兢。所受的牵制多,面临的人际关系复杂,虽然对下可以发号施令,对上级恐怕还得惟命是从,因此个人自由少,事事必须谨慎为之,面对财、色等诱惑,还得经得起考验,否则弄得不好会有降职甚至受处分的危险。所谓宦海风波,就是指此而言的。由此看来,做官虽然风光,烦恼却也不少。

  那经商又如何呢?做老板,可以说是近年来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人生理想,在他们对自己未来的规划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和做官比起来,经商的人何其自由啊!赚来的钱都入我腰包,可以由我支配,只要赢得财富,照样可以出有锃亮的汽车,住有豪华的别墅,让人刮目相看。可是商人也自有烦恼。须知,商场和宦海一样,历来风浪险恶。社会复杂,人心难测,加上目前国家的某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于是商场上瞒骗欺诈,屡见不鲜,充满了风险。无商不奸之说,虽然有些夸张,但也道出了今日商场上的部分实情。今天是拥有亿万资产的富豪,明天就有可能沦为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假如违法经商,还有可能家破人亡,成为阶下之囚。可见,经商并不像我们想像的那样轻松,财富的获得,需要商人付出常人难以体验的艰辛。当你拥有巨额财富的时候,烦恼也会随之而来。据《南方周末》 2006年 7月 18日公布的一份对“中国顶级富豪精神世界”的问卷调查结果,很能说明富豪们的烦恼所在。问卷针对 33位富豪进行调查,他们的人均拥有资产 22。02亿元人民币。问卷涉及富豪对事业、财富、婚姻与家庭、人生和宗教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巨额财富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绝大多数富豪高度重视金钱给自己带来的“社会地位”和“成就感”;但与此同时,绝大多数人也承认金钱给自己带来的“不安全感”和“烦恼”,其中有 7人感到烦恼是最主要的。”由此可见,财富照样可以增加内心的烦恼,财富数量和幸福程度是不成正比的。最有趣的是,调查还披露,在回答“您信奉哪种宗教”这个问题时,33人中有 12人选择“佛教”,选择其他宗教的则没有;另有两人虽然不承认自己有宗教信仰,但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又选择了“佛教”,这被理解为“不是佛教徒,但非常欣赏佛教思想,深受佛教思想影响,自认为是佛教思想的信奉者”。也就是说,33位富豪中有 14人不同程度地信奉或欣赏佛教。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个现象,显然,佛教有助于让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心中的烦恼。

  再说“黑道”,即拥有高学历,从事科学研究者,虽说近年来,这类人的经济条件很有极大改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之后,也尝到名利双收的滋味,但是,科研人员日常面临的压力也不可小觑。这时因为,除了研究本身的难度之外,如今从事科研,在每一个阶段,都要应付各种各样的考核、评估。这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烦恼和困扰。近年来,博士、博导心情压抑,患上忧郁症,甚至自杀的消息也时有耳闻。据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国人才发展报告 No。3》指出,中国 70%识分子濒临“过劳死”,上海某科研机构日前公布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也显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 10年前的 58、59岁降到 53、54岁。专家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健康的话,不久的将来,会有三分之二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以及五分之一将死于吸烟所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劳动过度等。当然,导致这些尖端人才患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许并不一定是工作的压力,还有个人的生活习惯等等。但由于长期处于科研一线,与社会相对隔膜,一旦遇上生活的困境、心里的压力,自我排解的能力较差,容易钻牛角尖。因此,拥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同样摆脱不了烦恼的困扰。

  以上所举的三类人物,官员、富豪、高级知识分子,相对应该说都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些成功人士,他们面临的烦恼恐怕丝毫不比普通老百姓来得少。那么心甘情愿地做一个普通人,不刻意追求成功,这样的人,是否就没有烦恼了呢?也不尽然。因为人们的处境各不相同,烦恼也就不同。比如说,有的人经济拮据,家境贫寒,整日为衣食发愁,这当然是一种烦恼。有些人经济上倒是没有后顾之忧,但夫妻关系不睦,得不到家庭温暖。即使是尚在学龄的小孩子,整天为功课、升学发愁,好不容易有个双休日、节假日,还要在家长的督促下参加各种辅导班、兴趣班。假如你去问问孩子们,他们肯定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向你倾倒呢!孩子的烦恼,一点儿都不比大人少。

  人人都有烦恼,我们无时无刻不被烦恼所困扰。佛教认为,人要追求涅槃的理想境界,首先要驱除内心的烦恼。烦恼不除,人心就不得清净,当然领悟不了佛法的真谛,长此以往,对身心健康也会造成损害。因此,驱除烦恼,是养生的第一步骤,去烦恼,得清净,就是修心的目的,而养生也正要从这里开始。

  显然,只有明白烦恼的根本来源,才能采取对治的方法。佛教认为,人的烦恼,无论是工作方面,还是生活方面,都来源于人内心的“三毒”:即贪、嗔、痴。印顺法师《成佛之道》一书第四章有这样一首偈颂:

  烦恼贪嗔痴,不善之根本,痴如醉如迷,嗔重贪过深。

  贪、嗔、痴是一切不善的根本,所以又叫“三不善根”。一切烦恼由此而生。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三毒对人身心造成的危害。佛教所讲的贪,主要是指人被五种欲望所迷,不能自拔。这五种欲望分别是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前四种欲望很好解释,睡眠为人人必须,何以佛教将睡眠也列入五欲之中呢?其实,这里的睡眠欲,是说过度的不加节制的睡眠,而非是正常睡眠。儒家也反对过度睡眠,孔子的弟子宰我白天睡觉,孔子就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粉刷)也”(《论语·公冶长》),这话至今还常被引用。佛家更是将过度睡眠欲看作人情识昏昧、怠惰放纵的标志。假如沉迷于此五种欲望,久久不能自拔,就是贪了。

  贪,往往是过度放纵欲望,去追求那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到头来未必就得到好的下场。《百喻经》里有个故事说,有个人口渴极了,想喝水,到了河边,却不去喝水了。大家觉得奇怪,便问他,你不是说想喝水吗?怎么到了河边,喝里流的不全都是水吗?你怎么一口也不喝呢?不料那人回答,这河里当然是水,但是河水太多了,我怎么喝得完呢?既然喝不完,我就索性一口也不喝了。经文里没有说这位傻瓜结果如何,大概最后渴死了吧。因为自己喝不完那水,就干脆不喝,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贪心的表现。须知,人喝水毕竟是有限的,你即使喝完了这条河的水,难道也能将普天之下所有的河水都喝尽吗?当然不可能。《庄子 ·逍遥游》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是小鸟在森林里筑巢,它筑的巢最多也不过建在一根树枝上,鼹鼠饮河水,也不过就是将自己的肚子吃饱而已。人的物质需求终究是有限的,假如妄想将整个森林,整条河流都占为己有,恐怕最后连原本属于自己的那一些也得不到吧。

  贪毒的后果是极为严重的。记得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美国的保险业发达,人们大多拥有意外伤害保险。有人穿马路的时候,不小心被汽车撞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便一骨碌爬起身来。这时候,路人提醒他说,你这样起来,说明安然无恙,不是连丁点儿保险金都拿不到吗?被撞的人一想,倒也是,既然被撞了,就该骗一点儿保险金,这样岂不划算?于是煞有介事地重新躺倒在车轮之前。他正打着如意算盘,只听汽车猛然发动,顷刻间被碾死在轮下。原来,司机看到那人站起,以为他离开了,怎想到他又躺回车底去了呢?所以说,贪心不足,往往会“偷鸡不着折把米”,给自己造成损害。而且,被贪欲吞噬的人,往往会置国家、集体利益于不顾,干出违法乱纪的种种罪恶勾当,这样的事例,已…

《佛教养生观 二、对治“三毒”》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