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對治“叁毒”
護生與養生有著很密切的聯系。弘一法師曾對世人說:“先問諸君:一欲延壽否?二欲愈病否?叁欲免難否?四欲得子否?倘願者,今有一最簡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放生與殺生之果報》)弘一大師所說的放生的四種效果中,竟有兩種直接與養生有關,那就是延壽和愈病。但是,我們對弘一法師的話不能作狹隘的理解,不能據此認爲,只要肯放生,就一定能養生,立竿見影,藥到病除,延年益壽。假如這樣來認識佛教養生觀的話,顯然將問題看得太簡單了。佛教養生理論的內容十分豐富,涉及諸多方面,關于養生的論述,也分散在各種經論、傳記、燈錄等佛教典籍之中,可以說,從中理出一個清晰的頭緒來,殊非易事。然而,一切理論都有一個起點,佛教養生觀的起點又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就是“修心”,佛教所主張的一切養生方法,其實都是從養心開始的。
1、心中的煩惱從何而來?
在生活中,你大概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裏頭很容易産生煩惱,它們會攪得您心神不甯。即使過著物質優越的生活,你也會被煩惱弄得食不知味,睡不安枕。其實,各種職業、各種身份的人,都會面臨不同的煩惱。我們姑且以叁類人爲例子。社會上流傳著一種有趣的稱呼,說現在的職業中最主要是所謂“紅道”、“黃道”和“黑道”。紅道指的是做官,黃道指的是經商,黑道指的是高學曆人員從事科學研究,因爲博士帽是黑色的,故戲稱爲“黑道”。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叁類人各自面臨怎樣的煩惱。
做官,或者說做領導,是許多人都羨慕和向往的。尤其是那些尚未升遷的公務員,做領導對他們來說,是極具誘惑力的。你看,官員們掌握著極大的權力,可以支配人力物力,平常可以對下屬發號施令,還擁有常人所沒有的種種待遇,外出總有人前呼後擁,好不風光!然而,領導擁有很大權力,自然也肩負著極大的責任,工作辛苦,戰戰兢兢。所受的牽製多,面臨的人際關系複雜,雖然對下可以發號施令,對上級恐怕還得惟命是從,因此個人自由少,事事必須謹慎爲之,面對財、色等誘惑,還得經得起考驗,否則弄得不好會有降職甚至受處分的危險。所謂宦海風波,就是指此而言的。由此看來,做官雖然風光,煩惱卻也不少。
那經商又如何呢?做老板,可以說是近年來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的人生理想,在他們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中占有重要的分量。和做官比起來,經商的人何其自由啊!賺來的錢都入我腰包,可以由我支配,只要贏得財富,照樣可以出有锃亮的汽車,住有豪華的別墅,讓人刮目相看。可是商人也自有煩惱。須知,商場和宦海一樣,曆來風浪險惡。社會複雜,人心難測,加上目前國家的某些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于是商場上瞞騙欺詐,屢見不鮮,充滿了風險。無商不奸之說,雖然有些誇張,但也道出了今日商場上的部分實情。今天是擁有億萬資産的富豪,明天就有可能淪爲身無分文的窮光蛋,假如違法經商,還有可能家破人亡,成爲階下之囚。可見,經商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輕松,財富的獲得,需要商人付出常人難以體驗的艱辛。當你擁有巨額財富的時候,煩惱也會隨之而來。據《南方周末》 2006年 7月 18日公布的一份對“中國頂級富豪精神世界”的問卷調查結果,很能說明富豪們的煩惱所在。問卷針對 33位富豪進行調查,他們的人均擁有資産 22。02億元人民幣。問卷涉及富豪對事業、財富、婚姻與家庭、人生和宗教的看法。調查結果顯示:“對于巨額財富能夠給自己帶來什麼?絕大多數富豪高度重視金錢給自己帶來的“社會地位”和“成就感”;但與此同時,絕大多數人也承認金錢給自己帶來的“不安全感”和“煩惱”,其中有 7人感到煩惱是最主要的。”由此可見,財富照樣可以增加內心的煩惱,財富數量和幸福程度是不成正比的。最有趣的是,調查還披露,在回答“您信奉哪種宗教”這個問題時,33人中有 12人選擇“佛教”,選擇其他宗教的則沒有;另有兩人雖然不承認自己有宗教信仰,但在回答這個問題時又選擇了“佛教”,這被理解爲“不是佛教徒,但非常欣賞佛教思想,深受佛教思想影響,自認爲是佛教思想的信奉者”。也就是說,33位富豪中有 14人不同程度地信奉或欣賞佛教。這是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現象,顯然,佛教有助于讓他們在一定程度上擺脫心中的煩惱。
再說“黑道”,即擁有高學曆,從事科學研究者,雖說近年來,這類人的經濟條件很有極大改善,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在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之後,也嘗到名利雙收的滋味,但是,科研人員日常面臨的壓力也不可小觑。這時因爲,除了研究本身的難度之外,如今從事科研,在每一個階段,都要應付各種各樣的考核、評估。這給人們帶來很大的煩惱和困擾。近年來,博士、博導心情壓抑,患上憂郁症,甚至自殺的消息也時有耳聞。據中國社科院社科文獻出版社最新出版的2006年人才藍皮書《中國人才發展報告 No。3》指出,中國 70%識分子瀕臨“過勞死”,上海某科研機構日前公布的“知識分子健康調查”也顯示,知識分子的平均壽命從 10年前的 58、59歲降到 53、54歲。專家認爲,如果知識分子不注意健康的話,不久的將來,會有叁分之二將死于心腦血管疾病以及五分之一將死于吸煙所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謝障礙性疾病以及勞動過度等。當然,導致這些尖端人才患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許並不一定是工作的壓力,還有個人的生活習慣等等。但由于長期處于科研一線,與社會相對隔膜,一旦遇上生活的困境、心裏的壓力,自我排解的能力較差,容易鑽牛角尖。因此,擁有高學曆的知識分子同樣擺脫不了煩惱的困擾。
以上所舉的叁類人物,官員、富豪、高級知識分子,相對應該說都是我們這個社會的一些成功人士,他們面臨的煩惱恐怕絲毫不比普通老百姓來得少。那麼心甘情願地做一個普通人,不刻意追求成功,這樣的人,是否就沒有煩惱了呢?也不盡然。因爲人們的處境各不相同,煩惱也就不同。比如說,有的人經濟拮據,家境貧寒,整日爲衣食發愁,這當然是一種煩惱。有些人經濟上倒是沒有後顧之憂,但夫妻關系不睦,得不到家庭溫暖。即使是尚在學齡的小孩子,整天爲功課、升學發愁,好不容易有個雙休日、節假日,還要在家長的督促下參加各種輔導班、興趣班。假如你去問問孩子們,他們肯定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向你傾倒呢!孩子的煩惱,一點兒都不比大人少。
人人都有煩惱,我們無時無刻不被煩惱所困擾。佛教認爲,人要追求涅槃的理想境界,首先要驅除內心的煩惱。煩惱不除,人心就不得清淨,當然領悟不了佛法的真谛,長此以往,對身心健康也會造成損害。因此,驅除煩惱,是養生的第一步驟,去煩惱,得清淨,就是修心的目的,而養生也正要從這裏開始。
顯然,只有明白煩惱的根本來源,才能采取對治的方法。佛教認爲,人的煩惱,無論是工作方面,還是生活方面,都來源于人內心的“叁毒”:即貪、嗔、癡。印順法師《成佛之道》一書第四章有這樣一首偈頌:
煩惱貪嗔癡,不善之根本,癡如醉如迷,嗔重貪過深。
貪、嗔、癡是一切不善的根本,所以又叫“叁不善根”。一切煩惱由此而生。我們不妨來看看這叁毒對人身心造成的危害。佛教所講的貪,主要是指人被五種欲望所迷,不能自拔。這五種欲望分別是指財欲、色欲、飲食欲、名欲、睡眠欲。前四種欲望很好解釋,睡眠爲人人必須,何以佛教將睡眠也列入五欲之中呢?其實,這裏的睡眠欲,是說過度的不加節製的睡眠,而非是正常睡眠。儒家也反對過度睡眠,孔子的弟子宰我白天睡覺,孔子就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粉刷)也”(《論語·公冶長》),這話至今還常被引用。佛家更是將過度睡眠欲看作人情識昏昧、怠惰放縱的標志。假如沈迷于此五種欲望,久久不能自拔,就是貪了。
貪,往往是過度放縱欲望,去追求那本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到頭來未必就得到好的下場。《百喻經》裏有個故事說,有個人口渴極了,想喝水,到了河邊,卻不去喝水了。大家覺得奇怪,便問他,你不是說想喝水嗎?怎麼到了河邊,喝裏流的不全都是水嗎?你怎麼一口也不喝呢?不料那人回答,這河裏當然是水,但是河水太多了,我怎麼喝得完呢?既然喝不完,我就索性一口也不喝了。經文裏沒有說這位傻瓜結果如何,大概最後渴死了吧。因爲自己喝不完那水,就幹脆不喝,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貪心的表現。須知,人喝水畢竟是有限的,你即使喝完了這條河的水,難道也能將普天之下所有的河水都喝盡嗎?當然不可能。《莊子 ·逍遙遊》說:“鹪鹩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意思是小鳥在森林裏築巢,它築的巢最多也不過建在一根樹枝上,鼹鼠飲河水,也不過就是將自己的肚子吃飽而已。人的物質需求終究是有限的,假如妄想將整個森林,整條河流都占爲己有,恐怕最後連原本屬于自己的那一些也得不到吧。
貪毒的後果是極爲嚴重的。記得曾看過這樣一篇報道。美國的保險業發達,人們大多擁有意外傷害保險。有人穿馬路的時候,不小心被汽車撞倒在地,幸好沒有受傷,便一骨碌爬起身來。這時候,路人提醒他說,你這樣起來,說明安然無恙,不是連丁點兒保險金都拿不到嗎?被撞的人一想,倒也是,既然被撞了,就該騙一點兒保險金,這樣豈不劃算?于是煞有介事地重新躺倒在車輪之前。他正打著如意算盤,只聽汽車猛然發動,頃刻間被碾死在輪下。原來,司機看到那人站起,以爲他離開了,怎想到他又躺回車底去了呢?所以說,貪心不足,往往會“偷雞不著折把米”,給自己造成損害。而且,被貪欲吞噬的人,往往會置國家、集體利益于不顧,幹出違法亂紀的種種罪惡勾當,這樣的事例,已…
《佛教養生觀 二、對治“叁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