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养生观 一、佛教养生的基础▪P4

  ..续本文上一页言,精进意味着,人无论处于那种境遇下,始终要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心态,专心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皆有赖于精进不懈的人生态度。意大利著名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曾说过,无论你是剥一只橘子,还是指挥一个乐队,你手头正在干的这件事,就是你的头等大事。这就是说心意专精的重要。《孟子》里有个故事,说下棋的高手弈秋教两个学生,一个专心致志,另一个思想开小差,“一心以为鸿鹄(大雁)将至”,想着怎样用弓箭来射它,这样两人的学习效果自然就天差地别了。在健身方面,精进的精神也是需要我们始终贯彻的。我们常看见某些健身者,只凭一时冲动,“三分钟热度”,参加某些健身项目。结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根本坚持不下去,结果前功尽弃,好不容易好转的健康状况又在疏懒的生活习惯中走向下坡路。因此,精进对于身心健康,也是至关重要的。

  六度中的“禅定”和“智慧”,也是值得重视的修行方法,下文在讨论禅宗修养身心的方法时,还将专门涉及,这里就不再赘言。

  由此可见,佛教提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修行方式,这些修行方式也成为佛教养生的重要手段。中国佛教各个宗派之间虽有自己不同的修行方法,比如禅宗,主要采取修行“禅定”的办法,而净土宗,则提倡念佛的法门,密宗更是有自己独特的修持方式。总之,追求涅槃为佛教各宗修行之根本目的,但修行的手段则是五花八门。因为涅槃的境界要求人们摆脱烦恼,止息欲望,心神集中又心平气和,这样的状态,其实也就是人的身心健康的理想状态。因此,在佛教徒采用各种方法修行以追求涅槃的过程中,虽然他们的目的在于来世能脱离苦海,往生极乐,但客观他们修行在今世产生了有益的效果,就是带来了身心的健康。因此,佛教虽然认为生命短暂,但它在宗教修行中凸现出对生命的重视。

  佛教不主张损害人身心健康的种种“苦修”。释迦牟尼佛在觉悟佛法之前,曾经想过种种了脱苦恼的办法,包括到苦行者那里寻求真理。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身为太子的释迦牟尼进入跋伽仙人(苦行者)所住之处。看见他们身穿用草或树皮、树叶做成的衣服,只吃些草木花果充饥,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或三日一食。采用这样的自饿之法,来磨练意志。有的睡在尘土中,有的卧于荆棘上,有的躺在水、火旁,想借助简陋的环境条件,来使自己觉悟。太子看见如此苦行。便问跋伽仙人:“你们进行这样的苦修,非常奇特,你们到底为了追求什么果报呢?”仙人回答:“我们在这里修苦行,是为想要往生天界。”释迦便感到很困惑,因为现世苦修,以求生天,假如不摆脱六道轮回,在天界中还不是一样受苦?所以苦修终究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释迦果断放弃了这种近乎自虐的苦修建议,辞别仙人走了。但是后来,他又进入迦阇山苦行林中,在尼连禅河畔修苦行六年,试过每天只吃一麻一米的节食苦修,又试过屏住呼吸修行的办法,但都没能够得到真正的觉悟和解脱。众所周知,最后他是在菩提树下闭目静坐才获得无上正觉,最终成佛的。从释迦成佛的这段经历也可以看出,佛教并不主张用那些违背自然规律的、有损人体健康的方法来修行,这样的修行被认为是根本无助于领悟真正的佛法的。

  佛陀摒弃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非正常的修行方法,可以说是极为明智之举,而这其实又是佛教养生观产生的必要条件。试想,假如在狂热宗教情感的支配下,一味采取极端的措施,以求得所谓的“真谛”,这样的宗教,能够长存几年年,并深入人心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3、慈悲与护生惜生

  佛教养生观形成的另一个基础,则是佛教所提倡的慈悲和护生精神。慈悲,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之一。释迦牟尼佛又被称为“大慈氏”,就显示出这个观念几乎成了佛教的代表,正如《观无量寿经》所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那慈悲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孟子曾经讲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佛家讲的“慈悲”,是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所说的“恻隐之心”,即同情心呢?并非如此。在佛教里,“慈悲”二字是有其特殊含义的。一般来说,给与一切众生快乐称为“慈”,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成为“悲”。佛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就是说对于和自己无关的人,也要不讲条件得去给与快乐,对于别人所受的苦、所遭的难,也要感同身受,要帮助他们脱离苦海。做到这两句话,才算是真正以慈悲为怀了。

  有了慈悲的心肠,我们对待一切众生便不再有什么分别。慈悲非但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需要用实际行动践履的理念。当代高僧星云法师在《佛教的慈悲主义》这一篇演讲辞里谈到践行慈悲要注意的两点:

  第一要建立自他互易的观念,换个立场为别人着想,就能兴起慈悲的念头。过去有个外国人喜欢打猎,捕杀无数的动物。有一次打猎迷了路,被野人抓住了,野人把他吊起来,升起熊熊烈火,打算烤吃他,这时他才想起自己过去打猎杀害弱小动物的苦楚。古德有一首诗说得很好:“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源同一种性,只为别形躯。苦恼从它受,甘肥任我选;莫教阎罗断,自忖应如何?”一切众生和我本来为一体,大地众生皆有佛性,只因为身躯的不同,就把它残杀吃食,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众生的痛苦上,不用阎罗王来断罪,我们自己想想也知道不应该,如此而仍然不知慈悲就是禽兽不如了。

  第二要建立怨亲平等的观念,众生和我本为一体,骨肉血缘的至亲固然要护爱他,即使是仇人债主也要平等纳受他,甚至要视冤家寇雠如同亲眷家族,能够如此泯除仇恨之心,慈悲之念自然产生。古人说:“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古人为了怜悯老鼠饥饿无食,特地留下剩饭;为了慈恤飞蛾扑火,不敢轻易点灯,在慈悲之前,原本令人厌恶的老鼠也得到了难得的关爱。

  这段话说得很直观,无论是“自他互易”还是“怨亲平等”,都是要提醒人们,一切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动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信仰佛教,就应该一视同仁地去尊重它们,爱护它们。佛家时常说的“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就是这种惜生护生观念的实践。

  在慈悲观念的影响下,佛教成为最尊重生命与爱护生命的宗教。佛教的惜生护生,非但依靠广大信徒自觉践行,而且还有戒律予以保证。沙弥、沙弥尼必须共同遵守的十戒依次为:

  第一、杀戒。第二、盗戒。第三、淫戒。第四、妄语戒。第五、不饮酒戒。第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汕涂身戒。第七、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观听戒。第八、不座高广大床戒。第九、不非时食戒。第十、不捉钱生像金银宝物戒。

  杀戒被置于第一条,可见佛教对戒杀生的重视。地位在沙弥尼之上的式叉摩尼的戒律新增四条,其中有戒“故断畜生命”(《四分律》),就是禁止故意杀害人以外的异类(牲畜)的生命。可见在佛家眼中,杀人和杀牲畜同样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是应当受到戒律的严惩的。

  然而,戒律的约束毕竟只能起到外在的作用,佛教爱护生命的理念更多地要依靠人们自觉履行。如何履行呢?最方便的就是放生,将具有鲜活生命的动物放归大自然。假如您经常去寺院,就会发现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寺庙设有专门的放生池,供法师、居士以及游客中的善男信女放生。其中往往会有金鱼悠然自在地游来游去,不时还会有乌龟懒洋洋地探出脑袋,看着这生机勃勃的迹象,你肯定会心情舒畅。相反地,在鲜血淋漓的屠宰场,在违法出售野生动物的菜市场,当你看见一个个生灵被残杀,好端端的动物被剥皮抽筋放血时,在你心中升起的,恐怕只能是一种恶心、厌恶的感受。除了少数为贪图口腹之欲而不择手段的人之外,绝大多数有良知的人都会对残杀动物的行为表示愤慨和谴责。人类的这种情感,是有其心理学基础的。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生命的未来》一书中曾披露这样一个调查结果:“通过研究儿童的心理发育,心理学家已了解获得亲生命性的最重要阶段。在 6岁以下,儿童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对待自然和动物作威作福。他们也最倾向于对自然界中不熟悉的动物不予关注或是害怕恐惧。在 6岁到 9岁之间,孩子们会首次对野生动物产生兴趣,意识到动物也会遭受到痛苦和压力。从 9岁到 12岁,他们对于自然界的兴趣和知识都急剧上升。从 13岁到 17岁,他们开始具有对动物权利和物种保护的道德感情。 ”由此可见,爱护动物,呵护生灵,是人类天性使然,佛教的护生戒杀的观念,正是顺应了人类爱护动物的本性。

  对于那些不尊重生命,甚至肆意践踏生命的人,佛教主要从因果报应的角度加以威慑和谴责。比如《契经》说,戒杀放生,可以得到长寿的果报,又可以解开昔日的怨恨仇结,长期培养慈悲的心,滋润菩提的种子。你假如想长寿,那就请你多行戒杀放生的善事,假如你热衷于残害生灵,那么折了寿命只怕后悔莫及了。假如你尊重别的生命,那么将会延长你自己的生命,反之,假如你漠视践踏别的生命,那么你自己的生命也将得不到尊重,甚至危在旦夕。这种源于因果报应的说法,对于人们的惜生护生,无疑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这也是从积德消业的角度来劝导人们放弃杀生。在历代高僧大德的相关劝诫中,最著名的当数莲池大师的《戒杀文》和《放生文》了。莲池大师( 1523-1615),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号莲池。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是明代净土宗著名高僧。他的《戒杀文》告诫世人在七种情况下不宜杀生,依次为生日、生子、祭先、婚礼、宴客、祈禳、营生,每一种情况都有详细的阐述,极富人情味。他的《放生文》写得更为形象,开头一段说:

  盖闻世间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是故逢擒则奔,虮虱犹知避死;将雨而徙,蝼蚁尚且贪生。何乃网于山,罟于渊,多方掩取;曲而钩,直而矢,百计搜罗?使其胆落魂飞,母离子散,或囚笼槛,则如处囹圄;或被刀砧,则同临剐戮。怜儿之鹿,舐疮痕而寸断柔肠;畏死之猿,望弓影而双垂悲泪。恃我强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

  意思是说,像虱子蚂蚁一类的小动物还知道逃命,像鹿、猿猴之类的动物还知道怜惜子嗣,害怕死亡,人类恃强凌弱,食用动物之肉用来滋补身体,又于心何忍呢?莲池大师的这一番话,足以显示佛教已将慈悲观念化为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实际行动,而这正是佛教养生观形成的基础。同时, “食他肉而补己身,心将安忍”这句话也告诉世人,佛教的养生观不是一种从自私自利心理出发,只求自己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养生观,而是建立在对一切生命加以尊重基础上的慈悲博爱的养生观。它要护养的并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大自然的一切生灵!

  

《佛教养生观 一、佛教养生的基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