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養生觀 一、佛教養生的基礎▪P4

  ..續本文上一頁言,精進意味著,人無論處于那種境遇下,始終要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專心地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情。事業的成功,生活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皆有賴于精進不懈的人生態度。意大利著名指揮大師托斯卡尼尼曾說過,無論你是剝一只橘子,還是指揮一個樂隊,你手頭正在幹的這件事,就是你的頭等大事。這就是說心意專精的重要。《孟子》裏有個故事,說下棋的高手弈秋教兩個學生,一個專心致志,另一個思想開小差,“一心以爲鴻鹄(大雁)將至”,想著怎樣用弓箭來射它,這樣兩人的學習效果自然就天差地別了。在健身方面,精進的精神也是需要我們始終貫徹的。我們常看見某些健身者,只憑一時沖動,“叁分鍾熱度”,參加某些健身項目。結果叁天打魚,兩天曬網,根本堅持不下去,結果前功盡棄,好不容易好轉的健康狀況又在疏懶的生活習慣中走向下坡路。因此,精進對于身心健康,也是至關重要的。

  六度中的“禅定”和“智慧”,也是值得重視的修行方法,下文在討論禅宗修養身心的方法時,還將專門涉及,這裏就不再贅言。

  由此可見,佛教提倡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修行方式,這些修行方式也成爲佛教養生的重要手段。中國佛教各個宗派之間雖有自己不同的修行方法,比如禅宗,主要采取修行“禅定”的辦法,而淨土宗,則提倡念佛的法門,密宗更是有自己獨特的修持方式。總之,追求涅槃爲佛教各宗修行之根本目的,但修行的手段則是五花八門。因爲涅槃的境界要求人們擺脫煩惱,止息欲望,心神集中又心平氣和,這樣的狀態,其實也就是人的身心健康的理想狀態。因此,在佛教徒采用各種方法修行以追求涅槃的過程中,雖然他們的目的在于來世能脫離苦海,往生極樂,但客觀他們修行在今世産生了有益的效果,就是帶來了身心的健康。因此,佛教雖然認爲生命短暫,但它在宗教修行中凸現出對生命的重視。

  佛教不主張損害人身心健康的種種“苦修”。釋迦牟尼佛在覺悟佛法之前,曾經想過種種了脫苦惱的辦法,包括到苦行者那裏尋求真理。據《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身爲太子的釋迦牟尼進入跋伽仙人(苦行者)所住之處。看見他們身穿用草或樹皮、樹葉做成的衣服,只吃些草木花果充饑,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或叁日一食。采用這樣的自餓之法,來磨練意志。有的睡在塵土中,有的臥于荊棘上,有的躺在水、火旁,想借助簡陋的環境條件,來使自己覺悟。太子看見如此苦行。便問跋伽仙人:“你們進行這樣的苦修,非常奇特,你們到底爲了追求什麼果報呢?”仙人回答:“我們在這裏修苦行,是爲想要往生天界。”釋迦便感到很困惑,因爲現世苦修,以求生天,假如不擺脫六道輪回,在天界中還不是一樣受苦?所以苦修終究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釋迦果斷放棄了這種近乎自虐的苦修建議,辭別仙人走了。但是後來,他又進入迦阇山苦行林中,在尼連禅河畔修苦行六年,試過每天只吃一麻一米的節食苦修,又試過屏住呼吸修行的辦法,但都沒能夠得到真正的覺悟和解脫。衆所周知,最後他是在菩提樹下閉目靜坐才獲得無上正覺,最終成佛的。從釋迦成佛的這段經曆也可以看出,佛教並不主張用那些違背自然規律的、有損人體健康的方法來修行,這樣的修行被認爲是根本無助于領悟真正的佛法的。

  佛陀摒棄不利于身體健康的非正常的修行方法,可以說是極爲明智之舉,而這其實又是佛教養生觀産生的必要條件。試想,假如在狂熱宗教情感的支配下,一味采取極端的措施,以求得所謂的“真谛”,這樣的宗教,能夠長存幾年年,並深入人心嗎?顯然是不可能的。

  3、慈悲與護生惜生

  佛教養生觀形成的另一個基礎,則是佛教所提倡的慈悲和護生精神。慈悲,是佛教的根本精神之一。釋迦牟尼佛又被稱爲“大慈氏”,就顯示出這個觀念幾乎成了佛教的代表,正如《觀無量壽經》所言:“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無緣慈攝諸衆生。”那慈悲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孟子曾經講過:“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佛家講的“慈悲”,是不是簡單地等同于儒家所說的“恻隱之心”,即同情心呢?並非如此。在佛教裏,“慈悲”二字是有其特殊含義的。一般來說,給與一切衆生快樂稱爲“慈”,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成爲“悲”。佛說“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就是說對于和自己無關的人,也要不講條件得去給與快樂,對于別人所受的苦、所遭的難,也要感同身受,要幫助他們脫離苦海。做到這兩句話,才算是真正以慈悲爲懷了。

  有了慈悲的心腸,我們對待一切衆生便不再有什麼分別。慈悲非但是一種觀念,還是一種需要用實際行動踐履的理念。當代高僧星雲法師在《佛教的慈悲主義》這一篇演講辭裏談到踐行慈悲要注意的兩點:

  第一要建立自他互易的觀念,換個立場爲別人著想,就能興起慈悲的念頭。過去有個外國人喜歡打獵,捕殺無數的動物。有一次打獵迷了路,被野人抓住了,野人把他吊起來,升起熊熊烈火,打算烤吃他,這時他才想起自己過去打獵殺害弱小動物的苦楚。古德有一首詩說得很好:“我肉衆生肉,名殊體不殊;源同一種性,只爲別形軀。苦惱從它受,甘肥任我選;莫教閻羅斷,自忖應如何?”一切衆生和我本來爲一體,大地衆生皆有佛性,只因爲身軀的不同,就把它殘殺吃食,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衆生的痛苦上,不用閻羅王來斷罪,我們自己想想也知道不應該,如此而仍然不知慈悲就是禽獸不如了。

  第二要建立怨親平等的觀念,衆生和我本爲一體,骨肉血緣的至親固然要護愛他,即使是仇人債主也要平等納受他,甚至要視冤家寇雠如同親眷家族,能夠如此泯除仇恨之心,慈悲之念自然産生。古人說:“爲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 ”古人爲了憐憫老鼠饑餓無食,特地留下剩飯;爲了慈恤飛蛾撲火,不敢輕易點燈,在慈悲之前,原本令人厭惡的老鼠也得到了難得的關愛。

  這段話說得很直觀,無論是“自他互易”還是“怨親平等”,都是要提醒人們,一切生命,包括人的生命和動物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信仰佛教,就應該一視同仁地去尊重它們,愛護它們。佛家時常說的“掃地不傷蝼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就是這種惜生護生觀念的實踐。

  在慈悲觀念的影響下,佛教成爲最尊重生命與愛護生命的宗教。佛教的惜生護生,非但依靠廣大信徒自覺踐行,而且還有戒律予以保證。沙彌、沙彌尼必須共同遵守的十戒依次爲:

  第一、殺戒。第二、盜戒。第叁、淫戒。第四、妄語戒。第五、不飲酒戒。第六、不著香花鬘,不香汕塗身戒。第七、不歌舞倡伎及故往觀聽戒。第八、不座高廣大床戒。第九、不非時食戒。第十、不捉錢生像金銀寶物戒。

  殺戒被置于第一條,可見佛教對戒殺生的重視。地位在沙彌尼之上的式叉摩尼的戒律新增四條,其中有戒“故斷畜生命”(《四分律》),就是禁止故意殺害人以外的異類(牲畜)的生命。可見在佛家眼中,殺人和殺牲畜同樣是不可饒恕的罪行,是應當受到戒律的嚴懲的。

  然而,戒律的約束畢竟只能起到外在的作用,佛教愛護生命的理念更多地要依靠人們自覺履行。如何履行呢?最方便的就是放生,將具有鮮活生命的動物放歸大自然。假如您經常去寺院,就會發現在一些規模較大的寺廟設有專門的放生池,供法師、居士以及遊客中的善男信女放生。其中往往會有金魚悠然自在地遊來遊去,不時還會有烏龜懶洋洋地探出腦袋,看著這生機勃勃的迹象,你肯定會心情舒暢。相反地,在鮮血淋漓的屠宰場,在違法出售野生動物的菜市場,當你看見一個個生靈被殘殺,好端端的動物被剝皮抽筋放血時,在你心中升起的,恐怕只能是一種惡心、厭惡的感受。除了少數爲貪圖口腹之欲而不擇手段的人之外,絕大多數有良知的人都會對殘殺動物的行爲表示憤慨和譴責。人類的這種情感,是有其心理學基礎的。美國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遜《生命的未來》一書中曾披露這樣一個調查結果:“通過研究兒童的心理發育,心理學家已了解獲得親生命性的最重要階段。在 6歲以下,兒童傾向于以自我爲中心,自私自利,對待自然和動物作威作福。他們也最傾向于對自然界中不熟悉的動物不予關注或是害怕恐懼。在 6歲到 9歲之間,孩子們會首次對野生動物産生興趣,意識到動物也會遭受到痛苦和壓力。從 9歲到 12歲,他們對于自然界的興趣和知識都急劇上升。從 13歲到 17歲,他們開始具有對動物權利和物種保護的道德感情。 ”由此可見,愛護動物,呵護生靈,是人類天性使然,佛教的護生戒殺的觀念,正是順應了人類愛護動物的本性。

  對于那些不尊重生命,甚至肆意踐踏生命的人,佛教主要從因果報應的角度加以威懾和譴責。比如《契經》說,戒殺放生,可以得到長壽的果報,又可以解開昔日的怨恨仇結,長期培養慈悲的心,滋潤菩提的種子。你假如想長壽,那就請你多行戒殺放生的善事,假如你熱衷于殘害生靈,那麼折了壽命只怕後悔莫及了。假如你尊重別的生命,那麼將會延長你自己的生命,反之,假如你漠視踐踏別的生命,那麼你自己的生命也將得不到尊重,甚至危在旦夕。這種源于因果報應的說法,對于人們的惜生護生,無疑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和約束力。《大智度論》雲:“諸余罪中,殺業最重。諸功德中,放生第一。”這也是從積德消業的角度來勸導人們放棄殺生。在曆代高僧大德的相關勸誡中,最著名的當數蓮池大師的《戒殺文》和《放生文》了。蓮池大師( 1523-1615),俗姓沈,名祩宏,字佛慧,號蓮池。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是明代淨土宗著名高僧。他的《戒殺文》告誡世人在七種情況下不宜殺生,依次爲生日、生子、祭先、婚禮、宴客、祈禳、營生,每一種情況都有詳細的闡述,極富人情味。他的《放生文》寫得更爲形象,開頭一段說:

  蓋聞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是故逢擒則奔,虮虱猶知避死;將雨而徙,蝼蟻尚且貪生。何乃網于山,罟于淵,多方掩取;曲而鈎,直而矢,百計搜羅?使其膽落魂飛,母離子散,或囚籠檻,則如處囹圄;或被刀砧,則同臨剮戮。憐兒之鹿,舐瘡痕而寸斷柔腸;畏死之猿,望弓影而雙垂悲淚。恃我強而淩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將安忍?

  意思是說,像虱子螞蟻一類的小動物還知道逃命,像鹿、猿猴之類的動物還知道憐惜子嗣,害怕死亡,人類恃強淩弱,食用動物之肉用來滋補身體,又于心何忍呢?蓮池大師的這一番話,足以顯示佛教已將慈悲觀念化爲尊重生命、愛護生命的實際行動,而這正是佛教養生觀形成的基礎。同時, “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將安忍”這句話也告訴世人,佛教的養生觀不是一種從自私自利心理出發,只求自己身體健康、延年益壽的養生觀,而是建立在對一切生命加以尊重基礎上的慈悲博愛的養生觀。它要護養的並不僅僅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大自然的一切生靈!

  

《佛教養生觀 一、佛教養生的基礎》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