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窮或者富有,而在于有沒有善心。布施並不全是用錢,而且,用錢財布施只是小布施,用佛法智慧布施才是大布施。救濟人身的困難是小布施,救濟人心而得解脫生死的痛苦是大布施。因此,佛教中有“法施勝于財施”的說法。那麼,布施與養生又有著怎樣的關系呢?現代心理學非常重視心理暗示的作用,做了布施這樣的善舉,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自己內心會感到無比寬慰。佛教由于講究因果報應,認爲爲善之人會到得到善報,故而布施者內心會不斷産生良性的心理暗示,時間一久,整個精神狀態會趨向于開朗樂觀。即使遇上什麼危難,也會想到,我曾經做了如此之多的善事,必定會度過危難,化險爲夷的。這樣一來,人生態度也會趨于積極,對身心健康自然是有益處的。
在布施之中,有一種特別重要,就是幫別人驅除病痛。《梵網經》卷下雲:
“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所謂“福田”指佛教徒行善修慧後能夠得到福報,好比種田有收獲一樣。“八福田 ”究竟指哪八種,諸家解釋頗不相同,但治療看護病人,應該是最大的福田,這一點恐怕是毫無疑義的。
(二)持戒。佛教對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四衆都規定了嚴格的戒律。持戒不僅僅是守清規的意思,還包括所有不該做的壞事應該戒除,已戒除的壞事不應該再做。就拿佛教最基本的盜、殺、淫、妄、酒五戒來說,其中的戒淫和戒酒,既從道德層面來約束人,也從節製生理欲望的層面來給人以影響,與養生尤其相關。古語雲,萬惡淫爲首,幾乎各大宗教都將荒淫的男女關系視作洪水猛獸,加以鞭撻。漢傳佛教規定僧侶必須獨身,不得婚娶,也極力反對放縱男女情欲。這在曆代的經論中不乏重要的論述。《雜阿含經》卷叁十六雲:“欲能縛世間,調伏欲解脫;斷除愛欲者,說名得涅槃。”是將愛欲視爲追求涅槃的障礙,將斷除愛欲看作是涅槃的前提。對于放縱愛欲對生活、事業等的消極影響,佛經中也有精辟的論述。如《佛說善生子經》雲:“淫邪有六變當知,何謂六?不自護身,不護妻子,不護家屬,以疑生惡,怨家得便,衆苦所圍。已有斯惡,則廢事業;未致之財不獲,既獲者消,宿儲耗盡。”這些看法是很具現實意義的。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日益開放,當今社會上婚外情現象時有發生,找情人、包二奶成爲某些人炫耀財富地位、尋求刺激的手段,正當他們陷于情欲不能自拔、樂不思蜀之際,他們的妻子兒女受到巨大的心靈創傷,他們的事業或許會因此荒廢,即使是腰纏萬貫的富翁,也可能因爲婚外情而傾家蕩産,情人一旦反目,頗有行敲詐之事者,弄得當事人焦頭爛額,應付不暇,有時候甚至由此動起殺機,以致锒铛入獄,身陷囹圄。
佛教多從因果報應的角度反對淫欲。由印光法師增訂的《壽康寶鑒》一書中記錄了相當多的因淫致禍,因不淫得福報的事例。有些故事雖帶有傳說成分,未必可以盡信,但就總體而言,佛家反對淫欲的思想在其中得到很明顯的體現。有個故事說,明代浙江余杭有個姓陳的醫生。有窮人病危,他去醫治,妙手回春。病人痊愈,醫生也不圖回報。後來,陳醫生因避雨路過其家,病人的妻子令小妾陪醫生睡覺,來報答他的大恩。小妾不敢反抗,夜深人靜時對醫生說:“你救了我的丈夫,讓我陪你睡覺,這也是夫人的意思。”陳醫生見這女子年輕貌美,也有些動心,但他竭力控製自己。對自己說:“不可。”女子非要以身相報,醫生就連連說:“不可,不可。 ”一直坐著等天亮,最後差一點兒忍不住,又大聲呼喊道:“不可二字最難。”天亮後趕緊逃走。過了很多年,陳醫生有個兒子參加科舉考試,考官認爲他文章寫得不好,丟在一邊,這時,迷迷糊糊中忽然聽到有人喊:“不可。”于是點重新閱卷,實在覺得不怎麼樣,就再次丟棄。又聽到有人連聲呼喊:“不可,不可。”最後考官決心不讓他考上,忽然聽見有人大喊:“不可二字最難!”連聲不已。最終還是錄取了他。揭榜後,考官把他召來,問他爲何有人大喊“不可”,陳醫生的兒子也如墜五裏霧中,不知緣由。回家跟父親一說,父親說:“此我年輕時候做的善事,想不到如今老天給我這麼好的回報。 ”小妾爲丈夫獻身相報,這從封建時代的禮教來說,似乎並無不合法之處。這位陳醫生假如意志稍微薄弱一些,夜深人靜,美人在側,恐怕早就求之不得,怎肯放過這個一縱情欲的難得機會呢?可是,他爲人正直,不爲女色所動,真有柳下惠“坐懷不亂”的自製力,佛教認爲,他兒子金榜題名,就是對他不貪圖淫欲的回報。
相反的,假如貪色縱欲,那麼必然會得到惡報。有一則故事說,常熟有個姓錢的人,見鄉裏有一女子,容貌美麗,家境貧寒,就動了邪念。錢某借錢給女子的丈夫,讓他去臨清販賣布料,趁機與女子私通。有一天,她丈夫做生意,因爲落潮的原因,無法坐船去臨清,便回家來。見錢某正抱這自己的老婆喝酒歡笑,他又怒又悔,便回到船裏居住。錢某與女子密謀,准備當夜派人假裝盜賊,去船中殺了她丈夫,這樣兩人就可以長久通奸。不知怎地,被族人知道,于是報告官府。錢某被定罪,可是他出錢躲過官司,得以幸免。結果奸夫淫婦才出城門,就雷電劈死。這就說明,誰要是不顧道德約束,貪圖美色,與人私通,就絕沒有好的下場。
《壽康寶鑒》中也很許多格言警句,今天看來,不乏現實意義,比如講到淫書之害:
閱淫書有五害:妨正業害一,耗精神害二,亂心志害叁,或友人借看則害友人,或子孫竊視則害子孫。談淫穢有叁罪:揚人醜,傷己德,亵天地神明。
有人或許會辯解說,我不放縱淫欲,只是看看書,有什麼大不了的呢?殊不知,黃色淫穢的讀物就像鴉片一樣,久看不免上瘾,腦海中整日被書中的淫穢內容所占據,就好似毒蛇纏身,時間一長,心志散亂,精神萎靡,想入非非,工作生活都會受到影響。更有甚者,導致心理變態,盲目模仿,以致違法犯罪。如今,時見飯桌上有些男士借著酒興,常愛說些帶有淫穢內容的笑話故事,俗稱“葷段子”。說到唾沫橫飛,還自鳴得意。其實,假如席間有女性在座,一定頗爲尴尬,這就是對女性極大地不尊重。甚至可以說,這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性騷擾”。
需要注意的是,佛家並不反對一切形式的男女之事,在家居士亦可婚娶,但所謂的“戒淫”,主要是堅決反對放縱情欲。《壽康寶鑒》說:
閨房之樂,本非邪淫。妻妾之歡,雖無傷礙。然而樂不可極,欲不可縱。欲縱成患,樂極生悲,古人已言之矣。人之精力有限,淫欲無窮,以有限之精力,資無窮之淫欲,無怪乎年方少而壽遽夭,人未老而力先衰也。況人之一身。上承父母,下撫妻子,大之有功名富貴之期,小之有産業家私之受,關系非淺,乃皆付之不問,而貪一時之宴樂,不顧日後之憂危,是誠何心哉!且寡欲者必多男,貪淫者每無後,蓋精力衰薄養育難成,遂至子息單微,甚而後嗣滅絕。是其爲禍。可殚述哉?這就是說,正常的夫妻生活,不屬于邪淫,即使是妻妾之歡,也萬不可縱欲過度。縱欲過度對人的健康、事業都會帶來巨大災禍。雖然囿于科學知識的局限,“寡欲者必多男,貪淫者每無後”之類的觀點未必有科學依據,但縱欲對人體生殖能力的危害已經被現代科學所證明。
真正修煉到一定境界的出家人,非但在生理上不會縱欲犯戒,而且在心理上也能及時放下關于男男女女的種種想法,心胸坦蕩,光明磊落。比如日本明治時期曹洞宗著名禅師原坦山(1819-1892),有一回同雲升禅師一起外出行腳,正遇上天降大雨,一條小溝立刻被雨水沖在了一條小河。他們正准備橫穿小河,發現一位身著絲綢衣服的年輕姑娘,站在一邊徘徊不前。顯然,她不想趟過小河弄髒衣服。“來吧,姑娘。”坦山說著伸出雙手,然後抱起那位姑娘趟過了小河。雲升見此情景,悶悶不樂,一言不發,直到天黑挂單寄宿時,才忍不住問坦山:“我們出家人不近女色,特別是年輕美貌的女子,那是很危險的。你爲什麼要犯戒呢
”“噢,你說過路的那個女子嗎
”坦山答道,“我早就把她放下了,你還抱著她呢!這則“抱女過河”的故事,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出家人對于男女之事的正確態度。坦山抱女,是幫助別人克服困難,擺脫困境,這實在是慈悲濟世的大乘精神的真實體現。在坦山眼中,所抱之人是男是女,身份如何,根本不重要,她只不過是一個需要幫助的對象而已。因此,這與觸犯佛家的“淫戒”根本不相關涉。雲升卻對此事戚戚在心,從“抱女”想到了男女間事,于是長久放心不下,認爲坦山觸犯戒條,這正說明他的心還沒有達到完全的清靜無礙,比起坦山來,境界還差一截子呢。
與淫欲一樣,酗酒對人體也構成不小的危害。據報道,嗜酒者預期壽命比常人減少 20年,飲酒者自殺率約占自殺中四分之一。長期飲酒會導致維生素缺乏,引起周圍神經炎,多種腦功能性和器質性障礙,如焦慮、抑製、意識障礙、癫痫樣發作、震顫性谵妄、幻覺症、大腦皮層萎縮等。有些國家精神病院中酒精中毒陡精神病占 20~30%,奧大利亞達 50%。酒精對生育有顯著影響,造成胎兒發育異常或低能。任何酒類都含有酒精,人攝入酒精後,會對神經系統造成一定的刺激,從而産生醉酒的種種症狀,出現面頰、頸胸部皮膚潮紅,精神亢奮,嚴重者可出現心慌、氣急、抑郁、神志不清、胡言亂語等。在醉酒的狀態下,由于意識不完全受理性的支配,很容易釀成意外的傷害事故。假如一次性飲酒過量,還可能導致猝死。據科學家研究,長期飲酒對人的健康會帶來負面的影響,每日飲白酒 80-150克,連續 5年即可造成肝損傷。大量飲白酒在 20年以上,40%-50%的人會發生肝硬化,每日飲白酒 200克延續 10年可出現脂肪肝。可見飲酒、酗酒可直接…
《佛教養生觀 一、佛教養生的基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