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戒爲師,定慧雙修
佛祖釋迦牟尼臨終遺言,要佛弟子們“以戒爲師”。
對于一個佛法修行者,“戒”是最基本的要求,“戒”也就是“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在實際使用中,“戒”一般與“律”連用,合稱“戒律”。
“戒”和“律”兩個字,在含義上相通,但是各自有所側重。“戒”是禁止弟子不得作惡,即“諸惡莫作”,作惡就是犯戒,所以“戒”是禁止佛弟子們做不應該做的事情,即不可妄造惡業。除此之外,我佛釋迦牟尼還規定:應該去做的善事必須去做,即“衆善奉行”,不得不做,若不做也是觸犯了戒律,按照大乘的說法,是你必須要去“普度衆生”。也就是說,該持的你一定要持,該做的你一定要做,該去做的你不去做也是犯了戒律,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戒律實際也可以概括爲二個字:“止”和“持”。止就是“諸惡莫作”,持就是“衆善奉行”。一般人對于佛法及戒律的了解認識不多,不完全了解戒律的核心內容,因而錯誤的認爲佛教只是消極的防惡止惡,卻不了解其“衆善奉行”的積極一面。而且就修行的意義來講,“諸惡莫作”是爲了更好地“衆善奉行”,這樣修行就會進步得更快,所以佛教其實具有著積極進取的精神內核,非常有意義。
佛教經典對于戒律有很多種分類,流傳比較廣的有五戒、八齋戒、十戒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五戒: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五戒中前四戒,由于所禁戒的行爲本質就是罪惡的,因此稱爲“性戒”;而不飲酒是佛教五戒中比較特殊的一條。飲酒這件事本身並非什麼罪惡,但是由于酒能亂性,飲酒之後常常引起事端,比如妄語,比如淫邪,比如殺生,導致觸犯其他的戒律,因此這一條戒律稱爲“遮戒”,是從屬于前四條戒律的。
佛祖訓示,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叁世諸佛都是以五戒爲根本。所以五戒是佛教最基本的戒律,是佛法修行者保持良好行爲的基本綱領,也是其他一切戒律的根本,是其他一切戒律的基礎。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衆生的生命。大至殺人,小至殺死雞鴨、老鼠、蚊蟲等都是殺生。此外,自殺也是殺生,因爲自殺是對自己生命的放棄,就佛教教義來看,這是對佛、法、僧叁寶的信仰不夠堅定,是對修行的放棄和退畏,所以自殺如同殺生。戒殺生,就是要保持住我們的慈悲心,培養我們對于生命的敬畏和關愛,使得我們對衆生心存仁愛,在人際交往中以寬容之心接人待物,讓世界多一份平和,少幾分暴戾。在現實生活中,重大佛教儀式中常常有放生法會,所注重的也就是這個意蘊。
與這一條戒律相對應,佛教裏還有一條戒律,就是要求出家修行的佛弟子食素,在家修行的居士最好也要不吃肉食。有學者考證,出家人不得食肉是南北朝時期正式推廣開的,原始佛教裏面並沒有這一條戒律。爲什麼吃肉不好呢?《涅槃經》裏說:“食肉者,斷大慈種,行住坐臥,一切衆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 ”對于在家修行的居士而言,可以放寬要求,不必一定素食。
不偷盜,就是不侵犯他人的財富。社會上的偷盜行爲,有直接的,有間接的。比如小偷竊取、強盜搶劫、敲詐勒索、強賣強賣,這是直接的偷盜,貪官汙吏的以權謀私、收受賄賂等營私舞弊活動則是間接的偷盜。簡單的說,對于本來不是自己的東西,經過不正當的手段占爲己有,這就是偷盜。偷盜是一種罪惡,近的果報是有禍患及身,遠的果報是消減子孫福祉。
對于佛法修行者來說,對于別人的財物不僅應該不起占有之心,而且還要勤行布施,多用自己的財物來滿足他人的需求。真正的布施是不在乎數量的多少的,幾元錢可以幫助人,一句話溫暖的話語也可以幫助人,舉手之勞的小事也可以溫暖人心、扶助正氣。從心法上來講,只要是能夠饒利衆生的事都要布施。布施可以分爲兩種:有形的布施和無形的布施。有形的布施往往是點點滴滴的小事情,比如財施,無形的布施則有不可思議的功德,比如法施。
所謂邪淫,是指除正當的兩性關系以外的愛欲行爲,這是對于在家修行的居士而言的。就出家修行的僧人而言,由于出家人不行婚娶,所以一個僧人應該完全戒除性行爲而一心修持佛法,一旦有了性行爲就是犯戒。對于在家修行的居士而言,比如嫖妓、一夜情、同性戀、外遇、找情人等都是屬于不正當的兩性關系,都是犯了邪淫戒。所謂“萬惡淫爲首”,一個人犯了邪淫,不但給他人也會給自己帶來痛苦甚至災難。現代社會已經越來越開放,人們對兩性關系的容忍度、理解度越來越高,對“正當”兩性關系的定義也就越來越寬泛。但是毋庸置疑的是,謹慎地處理自己的欲望能夠使一個修行者更好、更快、更順利地增進修行,這不僅是忠于自己的伴侶,而且有助于建立幸福的家庭,構建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妄語,或者說是打妄語,就是說虛妄不實的話,包括挑撥離間的兩舌、惡毒傷人的惡口、欺瞞不實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語。所謂“禍從口出”,“開口即是是非”,不妄語就是要避免因說話引起是非爭執,要正心正言,所謂“出家人不打诳語”,即不刻意誇大事實或掩蓋實情,實話實說,這樣可以使我們樹立誠實守信的美德,進而建立彼此信任的人際關系,最終有利于進取修行。
飲酒使人氣散,進而神志昏亂,思想行爲不受控製。酒能亂性,在酒精的作用下,一個人可能做出平時無論如何也不會做的事情,比如粗心大意,比如隨意冒險,甚至做下不道德的事情。佛經裏面曾經歸納總結了飲酒的十過叁十六失,比如壞顔色、無威儀、損名譽、失智慧、致病、耗財、無恥、不敬、墜車、落水等等。在現代社會裏,凡是能刺激神經,使人喪失理智和控製力的東西諸如大麻、鴉片、海洛因、搖頭丸等,都屬于持飲酒戒之範圍,都應該戒除。持不飲酒戒,能夠使人常常保持神智清楚,智慧增上,進而遠離頹廢和消沈,這不僅爲家庭帶
來和諧快樂,而且給社會多一份安甯,最終也有利于禅定的修習。
所謂“酒亂性,色傷身,財迷竅,氣失智”。有人說:“酒色財氣四堵牆,世人都在牆裏藏;有人能跳牆外去,不是神仙也壽長。”年輕人火氣特別大,所以對于年輕人來說,“製怒”也是佛法修行中的一件大事。所謂“火燒功德林”,怒火一升,頃刻間把辛辛苦苦積累的人際關系以及其他善法化爲灰燼。所以容易沖動的年輕人應該時時刻刻把梁實秋先生一句話作爲口頭禅:“我不生氣! ”來提醒自己。有人說:“生氣是拿別人的缺點和錯誤來懲罰自己”,我們爲什麼要懲罰自己呢?也有人說:“生氣是無能的表現”,我們不是無能!還有人說:“生氣的人是慢性自殺”,有誰要自殺呢……所以我們最好是笑容常開,慈顔常在,把無明業火化爲濟世功德。
依戒而止,就是要使修行者的七情六欲得到化解和平衡,保持住戒律,依戒律而行,才能夠做到慎勿放逸,精進不息。
在佛教修學體系中,“定”、“慧”與“戒”一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所謂“戒、定、慧”叁學,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首先通過戒律來攝心,可以生起禅定,依于禅定起觀,可以得到智慧。
戒、定、慧叁學在邏輯上有逐步遞進的關系。“戒”的修行保證了道德和行爲的純正,使得心中無憂無悔,容易進入心安理得的狀態,輔之以一定的修行方法就能增強內心專注、安住的力量,即進入初步的“定”。保持住專注空無的心靈狀態,定力就會逐步增加,這時候心中就會對事物有更加深入的認知,這就算是有了初步的“慧”。隨著定力的增加,智慧也就逐步增加,因而更加深入地知悉事物的本原。而在這個過程中,各種錯誤的見解、偏執的情緒、顛倒虛妄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就會被淨除,這就是解脫。所謂解脫不是死亡、終結,而是超越和洞悉。所謂脫離苦海,實際上是你的心靈要超越出來。以上這個過程就可以概括爲: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因智慧而獲得解脫自在,甚至進入清淨涅槃。
按戒律的要求過一種克己利他、專注精一的生活,一方面有助于人們提高對宇宙人生的認識能力,增進“定”和“慧”,另一方面這些所謂的戒律也正是通過佛法認知宇宙人生後的必然結果。在佛教這裏,依定慧之心或者說是菩提智慧所洞察的宇宙人生是“緣起性空”的,即萬事萬物是互爲因緣、互相依存、互爲條件而産生、存在和發展,並沒有孤立的個體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講,無論是自私自利、自我中心,還是損人利已、陷溺物欲等思考方式或者生活態度都是與此一真如實相是格格不入的。“緣起性空”這一宇宙大規律就要求,作爲一個修行者,你的思考方式或者生活態度必須是是無私無我,利他奉獻,少欲知足,進而大慈大悲,慈航普度。因爲衆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通過緣法與其他衆生相通相關。所以就這個道理而言,所謂修行就是要你的心理和行爲符合佛法的要求,符合真如實相的要求,符合般若智慧的要求。
相對于“定”、“慧”而言,“戒”不是目的,它只是一種過渡手段,是一種生起“定”、“慧”的方法。從這個角度來講,“戒”可以是廣義的戒,是對于心理和行爲的一種約束和規戒,換言之,凡是對自己行爲和心理産生約束和規戒的都可以稱之爲“戒”。大至國家,有一系列的法律,保證社會的正常有序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小到單位,有各自的規章製度,乃至詳細的操作流程,來保證單位的有序運轉和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這些都是廣義的“戒”。學佛之人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製定階段性的“戒”來約束自己的行爲和心理,以此保證自己慎勿放逸,使自己的修行能夠不斷進取,從而達到所希望的修行成就。
通常,在生活工作中我們不斷起心動念,幾乎沒有平靜的時候,而心念之連
綿不息,有如狂躁奔馳的野馬一般難以駕馭。如何…
《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2、怎樣進取 以戒爲師,定慧雙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