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降服心使之安然呢?“戒”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通過遵守行爲上的“戒”,約束自己的言行,發揚好的、善的、對修行有利的言行,禁止壞的、惡的、對修行有害的言行,從而消除行爲的散亂;通過遵守心理上的“戒”約束自己的起心動念,增廣好的、善的、對修行有利的念頭,消減壞的、惡的、對修行有害的念頭,做到心不外馳,從而消除心理上的散亂。
什麼是“定”?簡單講,“定”就是不散亂。
比如一潭池水,由于水不斷湧動,激起了池底的泥沙,使池中的水變得混濁,無法清楚的顯現池底的情況。“戒”就是不再攪動池中的水,慢慢的水自然會平靜下來,水中的泥砂漸漸沈澱,水逐漸變和清澈,池底的情況就會顯現出來。水變得清澈,即是得“定”;泥砂沈澱,汙垢淨除,智慧就會現前。就像是我們要學習什麼東西之前,總是要靜下心來,聚精會神,就是“定”的粗淺應用。
就“定”的精深應用來說,“定”是生起“慧”的有力工具,以甚深“定”力來照察宇宙,所得智慧會更加廣大,這種智慧往往遠遠超乎常人的見識。“定 ”就如同是高山,站在更高的山上,才能看得更遠更廣。學習世間的知識,需要集中精力、聚精會神;生起出世間的智慧,需要甚深“定”力。修行的人,隨著修行的提高,能夠做到普通人所做不到的一些事,看得到普通人得不到的一些事情、事理。佛教的高僧大德們之所以能夠顯發智慧,大都經過了長期的定力修煉。比如已故的虛雲老和尚更是經過了幾十年的苦修,才顯發出自心的智慧,他們都是我們學佛人的典範。當然也有一些人是“生而知之者”,他們即使是沒有過刻苦的禅修,但只要是稍有機緣,就能夠迅速顯發智慧,這些人是累世修行的心地清淨的上根利器,所以容易達到成功。但是這種修行的“過來人”、“再入者”比起普通人來還是少得多,我們還是要珍惜目下的機緣,把握現在的時間,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力求現世解脫。
“定”得越深,所能顯發的智慧就越廣博細致。比如很多高僧在打坐時,很遠很細微的聲音都聽得清清楚楚,這都是禅定的作用。所以對我們內心而言,心中思慮和情緒的動蕩的越少越輕,對事物的體察就會越來越澄清,對各種情況和變化才會越來越了然于胸。釋迦牟尼佛當年入甚深禅定,能夠照察十萬大千世界,這種佛的智慧就是以佛的定力爲基礎的。所以“定”是“慧”的承載者。“定”如同是水庫,水庫越大,其容量就越大,其所能夠容納的智慧之水也就越多,所以人們常常用大海來比喻深不可測的般若智慧。我們要尋求無上的佛法智慧,就更需要得到甚深的禅定作爲其支撐。比如《維摩诘所說經》裏維摩居士所說的“宴坐”就是很深很深的禅定:“不離于座,而能于十方界普渡衆生”。再比如《華嚴經》、《楞嚴經》等所說的華嚴叁昧、楞嚴叁昧,以及一行叁昧,都要依賴于甚深禅定才能夠達到的狀態,僅僅依靠經文文本,無異于緣木求魚。
值得注意的是,“定”是顯發智慧的工具,並不代表有“定”就一定有“慧”。若只修“定”而不修“慧”,就如外道的四禅八定,可以入非想非非想天,卻不能解脫生死輪回,僅僅是一些神通而已。所以要依照我佛釋迦牟尼所說之法進行修持,不可執著于“定”中所見所聞,更不能夠執于“枯木之禅”,應該于“定 ”中顯發自心菩提智慧,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定”。而在“戒”、“定”、“慧”叁學中,“戒”、“定”都是爲“慧”服務的,不能爲了“戒”、“定”而“戒”、“定”。當“戒”、“定”成爲得“慧”的障礙時的時候就不能夠死守不放,而應該對“戒”、“定”作相應調整甚至進行放棄。反觀之,由于有了智慧,也就可以促進“戒”、“定”的調整和進步。
廣義的“慧”是指各種世間、出世間的一切智慧,狹義的慧,是指佛具有的菩提智慧,或者叫做“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在“戒”、“定”、“慧”叁學中,“慧”是理論核心,也是修行實踐的最終目標。甚至可以說,在佛法中,一切理論的核心就是“慧”,叁藏佛法就是佛告訴我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什麼,爲什麼我們要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我們怎樣做才能夠獲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獲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之後應該是什麼樣子。廣義的“慧 ”按照其所由來可以分爲“聞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也就是說智慧可以從聽聞之中得到,可以從思悟之中得到,可以從修行之中得到。而由“定 ”中所生之“慧”則當然是屬于“修所生慧”,而在叁種智慧之中“修所生慧”的層次最高,其廣度和深度都是常人不可思議的。
雖然“慧”是一切教法的核心,但在實際修學中,應該“定”、“慧”雙修。“定”與“慧”如同車之兩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只強調“定”,不強調“慧”,則失去了前進的目標和修行的方向;只強調“慧”,不強調“定”,則失去了實踐上的支撐和生起的工具,也是萬萬不可的。
《慎勿放逸——佛教進取觀 一、佛教的進取思想 2、怎樣進取 以戒爲師,定慧雙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