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降服心使之安然呢?“戒”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通过遵守行为上的“戒”,约束自己的言行,发扬好的、善的、对修行有利的言行,禁止坏的、恶的、对修行有害的言行,从而消除行为的散乱;通过遵守心理上的“戒”约束自己的起心动念,增广好的、善的、对修行有利的念头,消减坏的、恶的、对修行有害的念头,做到心不外驰,从而消除心理上的散乱。
什么是“定”?简单讲,“定”就是不散乱。
比如一潭池水,由于水不断涌动,激起了池底的泥沙,使池中的水变得混浊,无法清楚的显现池底的情况。“戒”就是不再搅动池中的水,慢慢的水自然会平静下来,水中的泥砂渐渐沉淀,水逐渐变和清澈,池底的情况就会显现出来。水变得清澈,即是得“定”;泥砂沉淀,污垢净除,智慧就会现前。就像是我们要学习什么东西之前,总是要静下心来,聚精会神,就是“定”的粗浅应用。
就“定”的精深应用来说,“定”是生起“慧”的有力工具,以甚深“定”力来照察宇宙,所得智慧会更加广大,这种智慧往往远远超乎常人的见识。“定 ”就如同是高山,站在更高的山上,才能看得更远更广。学习世间的知识,需要集中精力、聚精会神;生起出世间的智慧,需要甚深“定”力。修行的人,随着修行的提高,能够做到普通人所做不到的一些事,看得到普通人得不到的一些事情、事理。佛教的高僧大德们之所以能够显发智慧,大都经过了长期的定力修炼。比如已故的虚云老和尚更是经过了几十年的苦修,才显发出自心的智慧,他们都是我们学佛人的典范。当然也有一些人是“生而知之者”,他们即使是没有过刻苦的禅修,但只要是稍有机缘,就能够迅速显发智慧,这些人是累世修行的心地清净的上根利器,所以容易达到成功。但是这种修行的“过来人”、“再入者”比起普通人来还是少得多,我们还是要珍惜目下的机缘,把握现在的时间,慎勿放逸,勤修不懈,力求现世解脱。
“定”得越深,所能显发的智慧就越广博细致。比如很多高僧在打坐时,很远很细微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这都是禅定的作用。所以对我们内心而言,心中思虑和情绪的动荡的越少越轻,对事物的体察就会越来越澄清,对各种情况和变化才会越来越了然于胸。释迦牟尼佛当年入甚深禅定,能够照察十万大千世界,这种佛的智慧就是以佛的定力为基础的。所以“定”是“慧”的承载者。“定”如同是水库,水库越大,其容量就越大,其所能够容纳的智慧之水也就越多,所以人们常常用大海来比喻深不可测的般若智慧。我们要寻求无上的佛法智慧,就更需要得到甚深的禅定作为其支撑。比如《维摩诘所说经》里维摩居士所说的“宴坐”就是很深很深的禅定:“不离于座,而能于十方界普渡众生”。再比如《华严经》、《楞严经》等所说的华严三昧、楞严三昧,以及一行三昧,都要依赖于甚深禅定才能够达到的状态,仅仅依靠经文文本,无异于缘木求鱼。
值得注意的是,“定”是显发智慧的工具,并不代表有“定”就一定有“慧”。若只修“定”而不修“慧”,就如外道的四禅八定,可以入非想非非想天,却不能解脱生死轮回,仅仅是一些神通而已。所以要依照我佛释迦牟尼所说之法进行修持,不可执着于“定”中所见所闻,更不能够执于“枯木之禅”,应该于“定 ”中显发自心菩提智慧,这才是佛教所提倡的“定”。而在“戒”、“定”、“慧”三学中,“戒”、“定”都是为“慧”服务的,不能为了“戒”、“定”而“戒”、“定”。当“戒”、“定”成为得“慧”的障碍时的时候就不能够死守不放,而应该对“戒”、“定”作相应调整甚至进行放弃。反观之,由于有了智慧,也就可以促进“戒”、“定”的调整和进步。
广义的“慧”是指各种世间、出世间的一切智慧,狭义的慧,是指佛具有的菩提智慧,或者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戒”、“定”、“慧”三学中,“慧”是理论核心,也是修行实践的最终目标。甚至可以说,在佛法中,一切理论的核心就是“慧”,三藏佛法就是佛告诉我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要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怎样做才能够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得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后应该是什么样子。广义的“慧 ”按照其所由来可以分为“闻所生慧”、“思所生慧”、“修所生慧”,也就是说智慧可以从听闻之中得到,可以从思悟之中得到,可以从修行之中得到。而由“定 ”中所生之“慧”则当然是属于“修所生慧”,而在三种智慧之中“修所生慧”的层次最高,其广度和深度都是常人不可思议的。
虽然“慧”是一切教法的核心,但在实际修学中,应该“定”、“慧”双修。“定”与“慧”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强调“定”,不强调“慧”,则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修行的方向;只强调“慧”,不强调“定”,则失去了实践上的支撑和生起的工具,也是万万不可的。
《慎勿放逸——佛教进取观 一、佛教的进取思想 2、怎样进取 以戒为师,定慧双修》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