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事中自我磨練,以毅力、勇氣突破障礙,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
【苦修】苦修,是清心少欲、磨練吃苦的心志。
【放棄憂愁惶恐】人一旦生活在憂愁惶恐中,就很容易喪失自信心而陷入怯懦與逃避的深淵。
【不談神通怪力】除了對人與事必須信實外,講經說法也要合情合理,不可談神通怪力、聳重人心的言論;如此,才能提高正信的智識水准,引導衆走善道。
【修學叁要】修學者叁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場。二、要有駱駝的耐力--工作時,要有駱駝般的耐勞和耐力。叁、要有獅子的勇猛--努力精進如獅子的威猛。
【同參】同參,是同修間彼此相互切磋、去除習氣,唯存清淨佛心的意思。
【同道】同道,是指同修間若有錯誤的行爲,可彼此更正、相互惕厲之意。
【聖人無夢】古人說:「聖人無夢」,是形容聖人並不把夢當一回事,精神不執著于夢境,不理會夢中事,每天睡醒之後就面對現實的生活。
【修行修心】修行人的心境,要如「鳥過白雲,魚躍水面」般--空中無迹,水面無痕;不爲消逝事物而煩惱,心境安然而自在。
【戒、定、慧叁學】戒是不起心動念,守住本分,戒掉一切名聞利養的貪念;「定」是遇到任何困境,都能守持志節、臨危不亂;「慧」是能運心轉境,于平靜中突破重重困難。
【四重德行】修行者爲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離「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言重」即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能鼓勵人心向上,並解開衆生的心結;所以「言重」則「有法」。
「行重」即行儀莊重,舉止有節;是故「行重」則「有德」。
「貌重」即待人接物能剛柔並濟,令人歡喜親近又不致輕浮,亦即孔子所說:「溫而厲,威而不孟」,涵有「溫、良、恭、儉、讓」之威德;故言「貌重」則「溫威並重」。
「厚重」即心寬意厚,善解人意,常懷歡喜心,樂于利益人群;所以「厚重」則「人人皆歡喜」。
【善用錢財】錢會害人,但是錢也會救人。我們要好好利用錢去救人,不要被錢所利用。有錢有勢的人,若不知節製欲望則煩惱無量;若不將名利看淡,精神生活必然空虛無所依止且苦患無量。
【財欲是禍水】世間人爲了財物,造作無量罪業,所以有句話說:「財欲是禍水。」學佛應認清:世間財物只是給予人們資生而非典藏,要能提起慈悲心、歡喜心、勇猛心而行善嘉舍布施。
【理財四分法】佛陀曾教我們理財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養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叁、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會公益事業。
【坦誠相待】多數人爲了追求名利,往往對人都不坦誠,谄曲逢迎、處處巴結;人若不能坦誠相待,是件多麼痛苦的事啊!想去除這些痛苦,就必須把得失心轉爲誠實心,坦然地取諸社會並用諸社會--從社會取得有意義的錢財,爲社會做有意義的事;如此,光明磊落而坦坦蕩蕩,不是更快樂而自在嗎?
【布施就是修福】布施就是修福。錢財,若舍不得用而存在金庫做守財奴,就與窮人沒有兩樣;但是如果用得不當也會有害身心,甚至禍國殃民。若能用在有意義的地方,則是修福積德的大好機會。
【身外之物如火】身外之物如「火」天寒地凍時,近火雖可取暖,但太靠近卻很危險;若看不開、放不下,猶如手拿燒紅熱鐵,必然被燙傷。世間名利又好比白雪,看起來很美,喝起來也很清涼,但握久了手也會凍傷。衆生顛倒,明知財物、名利傷人身心,卻仍甘于被傷害。
【培養慈悲】學佛,最重要的是培養慈悲心。若失去了慈悲心,就是失去佛教的精神。
【反省過失】常能反省自己而無過失,即得解脫自在。
【拜佛要學佛】信佛而不學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學佛,就是愚行。
【做好人間事】學佛的人,應正視「生」與「死」。把握做人的機會做好人間事,則家庭和樂,社會安甯。人和地吉,就能免除天災人禍,達到消災延壽、福祿綿長的境界。
【端正見解】端正自我的見解,需用正確的理智、思想透視人生無常的道理。不管是貧、是富,也不管人間物質的貴賤增減都沒有得失心,皆能安然自在,這就是「學佛的正見」。
【用佛心看人】學佛的修養,是要每個人保持平等心,看見任何人都能起歡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天天潔淨心地】過年前,人人會將屋子內外整理、粉刷得煥然一新。做人也要時時刻刻把壞的淘汱掉,讓心地天天清新潔淨。而學佛的人,更要心如過年一樣,日日除舊布新。
【受法】聽法後,能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謂之「受法」。
【愛心是福種】佛教談因果福報,但並非有錢才能造福;若能時體念佛心、觀照自己,並以一分親切愛心去關懷別人,這分愛心便是造福的種子。
【啓發自我】人若能啓發自我的本性與天職,自然做任何事都會覺得輕松而無怨言。
【人心與佛性】心與性是一樣的,于佛稱爲「性」,于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開水叫「水」,加上茶葉就叫「茶」,加上咖啡則叫「咖啡」。其實同樣是一杯水,但咖啡與茶都是水「以外的東西」。
【化解煩惱】學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煩惱,以及善解別人的不悅與刻意傷害。
【何謂功德無量?】佛教徒常說「功德無量」,是指對該做的事從不計較,無限量地做、及時地做,而且不求回報,此即真正無量的大福報,亦即所謂的「力德無量」。
【時間累積功德】學佛一定要從最基本、自己做得到的功夫做起,不要錯過時機。功德是由時間累積而成,「路」愈早走愈早到達,「德」愈早修愈早完成。
【注重實行】學佛所注重的不只是理論、學問,還要能身體力行。
【不能逃避責任】逃避責任,尋求一生的清閑,就無法延續自己的慧命。
【選擇要正確】心一定要專,選擇必定要正確;若朝叁暮四,時時從頭開始,將永遠停留在原地而跨不出一步。
【道心不可斷】學佛者,道心不可斷。道心斷,明燈暗;明燈暗,智慧失,就會招來障礙道業的因。修行人當看好心念,莫讓外境滅了心中的明燈。
【爲需要的人付出】人生若能被人需要,能擁有一分功能爲人付出,就是最幸福的人生。
【和群和睦】要和睦人間、和群人生,才是真正的學佛。
【學佛的真谛】年輕佛子常耽于文字般若中,若能將所學的文字應用于實相般若,以聲音呼出千眼,以行動引出千手,事理圓融,方是學佛的真谛。
【爲衆生學佛】學佛是爲衆生而學佛,做人是爲工作而做人。
【渴愛的奴役】還未學佛以前,我們經常被「渴愛」所役使,心裏老是有欠缺的感覺;縱使有時好象捕捉到什麼,卻總是無法安定落實。這就好象在幹旱的沙漠裏灑上一滴水,仍舊幹燥如初,絲毫起不了滋潤的作用。如今我們有幸學佛,就要少欲知足,放下物欲的執迷,積極節省有用的時間和精力,充實自己的良能與學養,朝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正路邁進。
【揚善】能善意掩蓋他人不良習氣,弘揚其良好德性,且不評論他人是非,這樣的人一定可愛又可敬。
【守好崗位】學佛是盡本分,在什麼崗位就做什麼事,不要將人間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自己身處在人間。
【感謝天意】若常常受到挫折,也要感謝天意的磨練。
【接受一切磨練】我們要接受天下人、事、物的磨練,方能成爲一個堅強的偉人。
【勿輕言困難】勿輕言「挫折感、無力感」。縱然困難如石,也要鑽過去;更何況有時所謂的困難,可能只是如紙之薄。
【悔不當初】極少有人會想到:今日平安健康,明日是否還能行動自如?今日財勢順利,明日有無不測?人常處于「悔不當初……」的懊惱中,想做卻力不從心,後悔又已太遲!此時不僅罪業層層疊疊,甚至到了臨終仍惶惶不知所歸?
【以寬諒代替埋怨】面對業力不要埋怨,要用寬諒和樂的心來代替埋怨。
【隨緣消舊業】做任何事,不要受一點小挫折即意志盡失。佛雲:「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只要大家提起佛弟子的勇猛信心,該來的業障都能歡喜接受,則能隨緣消舊業。業報受盡,業障亦會隨時間而消失。
【自殺的罪業】自殺所犯的罪有叁:一、殺害父母所賜的身體,犯不孝罪。二、造自殺罪業。叁、犯遺棄父母、先生(或太太)和孩子的罪。
【另一種福】人在平安的時候,很容易迷失自己。偶爾有小挫折或坎坷,反而能喚醒良知、長養善根,這何嘗不也是福?
【凡事靠自己】怎樣才能消業、消災?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面臨的一切,過一分鍾即消一分災。凡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業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災解厄。
【多造善因福果】人在健康時,應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爲自己鋪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則一旦病障現前,身心不得自在時,子媳再孝順也只能盡人事。
【重業輕受】過去宿業所帶來的業障,如能以歡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業輕受。
【無愧則心安】遭受別人批評時,先問自心是否無愧?無愧則心安。
【感恩試練】若有人扯後腿,要心存感恩。沒有人「扯」,就練不出腿勁。
【藉事練心】佛教徒不怕做事,而且能積極投入人間服務;在服務的過程中,心靈不被環境所轉,能勇敢突破萬難,難行能行;做到別人不能忍而我能忍,別人不能舍而我能舍的地步,這才是「藉事練心」。
【腳走好路】一個人如果沒有腳只是一個人不便,要是有雙腳卻不走正,那不知會害了多少人?毀了多少家庭?
【手做好事】雙手健全卻不肯做事的人,等于是沒有手的人。
【人要走正路】人應該走正路。如果正路不走,盡是走歹路,這種人比沒有腳的人還淒慘。
【可怕的心魔】阻礙他人走正,或破壞他人發善心、做善事的人,就叫做「魔」。外魔不可怕,最怕…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