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P4

  ..續本文上一頁的是內心的魔--自己內心起了擾亂,不僅障礙他人,也障礙自己。

  【粒米成籮】粒米成籮--將一小粒、一小粒的米集合起來,就可積成一籮米;如果因一粒米小而輕視它、漏掉它,怎能積成一籮的米?

  【滴水成河】滴水成河--將一滴滴的雨水集合起來,就可形成一條河。

  【分毫累積無量】無量功德是在日積月累中,分毫累積聚集而成。

  【人多力大福就大】人多力大福就大。一支再大的蠟燭,它的光度還是有限;而一支小蠟燭點亮之後,卻可再引燃千萬支蠟燭,這千萬支的燭光就可照亮各個黑暗角落。

  【莫輕小善而不爲】要把握做好事的因緣,一旦因緣消逝,想做就來不及了!有些人雖然想做好事,卻想等到有錢或有機會才去做,應知人生無常啊!只要有因緣,哪怕是一點一滴的力量,也要趕快去做。力量、因緣會合起來,就能成就無量功德。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莫輕小善而不爲,更莫貪積財物而不舍。

  【別讓良知睡著了】人自身的煩惱,比身外的冤家更厲害!因此,應該常常警惕自己,莫讓良知睡著了。良知一旦睡著,則殺、盜、淫、妄等種種罪業都會發生。

  【付出不求回報】如果有所付出就想有所回報,將會招來煩惱;所以,希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則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業。

  【煩惱像毒蛇】煩惱就像一條毒蛇睡在人的心中,一旦動了它,蛇就會咬人。修行一定要把心中的愚癡煩惱去除,才能安心修行。

  【瞋恚害人】瞋恚害人,會破壞處世善法。爲了一時的不能忍,不僅破壞了處世的好名譽,也會破壞過去一切的功德及修養。瞋怒心比猛火還厲害,猛火燒毀的物質,可以經由努力再失而複得;但一個人的人格如遭自我破壞,即使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回來。

  【貪之禍害】人生會遭受天災人禍的痛苦,無不是從貪而來。「貪」不但帶來痛苦,也使人墮落;除了今生此世身敗名裂,也會招致未來的業報。

  【真善無貪】人之所以虛僞,只因貪欲心起。若能棄除貪欲煩惱,也無雜念,無欲無爲,才能得到真「善」和快樂。

  【多欲爲苦】人生多欲爲苦!「欲」會誘人墮入煩惱深淵,現代人常被「欲」所牽引而造業--貪求名聞、爲名爲利而爭,不僅喪失志節,也敗壞名譽。所以,我們要看開物欲,別讓物欲沖了良知,埋沒了良能。

  【世事無常】衆生常流轉于愚癡生死中,醉生夢死,只求「現在生」的享受,以致造諸惡業、虛擲時光而毫無警覺。殊不知「明月不常圓,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常念人生「無常」,世事常于瞬間變化,不可耽著眼前的欲樂。

  【以他人爲鑒】把他人拿來作自己的鏡子,看到優點可以自我鞭策,看到缺點則自我反省。

  【莫貪無厭足】凡夫心常常貪無厭足,財産多,還要更多;權勢大,還要更大。既有嬌妻,還想擁有美妾;先生好,還希望他百依百順;孩子乖,還要他樣樣第一,以光耀門楣。永遠都在名利、物欲、愛情、親情……無止境的追求中--多欲多求,以致苦不堪言!甚至引發犯罪心念,造成犯罪行爲。

  【提防心賊】心中無形的風災是「無明」,無形的刀劍是「嫉妒心」,無形的鬼魅是「疑心生暗鬼」,無形的心獄是指「入邪道法」。這些無形的心賊會滅除人之善根,毀盡修行之功德林。

  【叁毒的破壞】人生有煩惱,皆源于人心有叁毒。毒者,破壞也!世間之所以戰亂相連,國家動蕩不安、社會奢靡不振、事業敗落、感情破裂,都是因貪、瞋、癡叁毒所引起。

  【去除叁毒】佛法很簡單,只要去除貪、瞋、癡叁毒,就可以明心見性。衆生煩惱多,所以佛陀才開啓八萬四千法門,對治衆生的八萬四千煩惱。

  【偷竊功德的瞋賊】世間的盜賊偷竊東西,不一定會把東西都偷光。但只要一念瞋心起,心中的「瞋賊」就會把一切功德偷得無影無蹤。

  【人生五大病】人生最大的五種病,是「貪、瞋、癡、慢、疑」。而諸多煩惱及種種罪業,皆因貪著「財、色、名、食、睡」五欲;苦能去除五欲,則能啓發良知,開展良能,自度度人,饒益一切衆生。

  【忍辱】人若能面對現實,歡喜接受過去生中的善惡業緣,謂之「忍辱」。

  【持忍一切好辦】忍,是幫助你做好事、修好行的最大力量。能持忍者,沒有什麼事辦不到。

  【堪忍成就一切】人生如果不能忍辱,就無法成就事業、學業與道業。修行必定要能堪忍無量的苦,無忍決不會有所成就,是故「忍」爲修學佛法的重心。

  【心包太虛】能將山河大地、太虛裏的任何境界都包容于心,而心卻不被境所轉,此即出世的精神。

  【真正的成功】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必須人人都能容得下你,你也能容納每一個人。

  【謙虛禮讓】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也也須懂得謙虛和禮讓。因爲每個人在世間,絕對無法一手撐天。

  【事忙而心閑】如果人人都能「事忙而心閑」,並盡一已之力,投注于人群幸福之道,而且忙時不失道心,閑時不迷本性,就能達到人生快樂的境地。

  【護心也護口】人與人之間相處,難免産生人事上的煩惱;遭遇這些煩惱時必須忍讓,千萬不要起瞋恨心;除了護心,也要護口,不能口出惡言。

  【學習聖人心胸】我們應該學習聖人包容萬物的寬大心胸,心境才能超脫;否則盡管信仰虔誠、禮敬拜佛,終究還是會墮入魔道。

  【升華道德】道德的升華,關鍵在于「忍」。假如每個人都有一分忍辱精神,就不會凡事斤斤計較。

  【忍者無難字】忍字心上一把刀。能忍,就能納受人間一切的缺點--對任何人沒有一點怨恨,做任何事也沒有一個難字。

  【無壞不顯好】受人攻擊或陷害時,千萬別起瞋恨心,反而應起感恩心;因爲沒有壞人顯不出好人,沒有苦難衆生則顯不出菩薩的寬忍愛心。所以,我們應視毒罵、中傷如飲甘露。

  【如沐春風】歡喜心是一種涵養,能令周圍的人都有「如沐春風」的喜悅感。

  【自己下功夫】人心與佛陀一樣,都有同等的愛心;但因後天的習慣及習氣不同,以致有不同的言語行動。所以,修心養生必須自己下功夫。

  【滴水穿石】恒心、毅力能如「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難與阻礙都能突破。

  【佛性是寶藏】遺失身外財物並不可惜,可悲的是遺失了內心的寶藏卻還無知覺;人人本有清淨純真的佛性,只因煩惱無明而庶廠了珍貴的寶藏。

  【居安思危】人人應時時「居安思危」,莫等「危時方思安」。修行人更要時時下功夫,以備四大不調時能安然度過。

  【動中的甯靜】人要學習經得起周圍人事的磨練而心不動搖,並學習在動中保持心的甯靜。

  【用「心」聽話】聽別人說話時,要以說話人的心態聆聽--聽年輕人的話,用年輕人的心態聆聽;聽老年人的話,用老年人的心態聆聽--即得人事圓融。

  【安分守己】佛陀常教導我們:要安分守己,守住清淨無爲的心,讓心時時寂靜。心靜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

  【謹慎「用」心】人心比武器還厲害!因爲武器由人心所創造,不管將它用于好或壞的地方,都起源于一顆心。

  【調和身心】想圓滿慈悲、成就智慧,開展濟世與引導人群的力量,必須先從調和自己身心做起。

  【心的動力】物質富有、地位崇高,都是空虛的架構;真正的富有是心的富有--富有愛、富有慈悲。真正的動力是心力;擁有這分愛心動力作基礎,還有什麼不能改革、不能引導的呢?

  【時時心地現光明】心地若能時時現光明,與人坦誠相待,則不必怖畏人生道路有障礙,也無需擔憂別人是否不利自己。

  【系緣修心】心不專、念不一,做事難以成就;若想心念專一,就必須收攝雜念,恒持清淨的一念心,這就是「系緣修心」。

  【反觀自照】人若能時時反觀自照,檢討心念是否貪著名聞利養,久久之,心靈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諸風靜,心持半偈萬緣空」的境界。

  【把是非當教育】若要常常保持心的快樂,就不要把人事當是非,應把是非當教育,以增進待人處世常識。如果把人事當是非,心將永遠很痛苦。

  【心中的淨土】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淨土--良善本性。若保持心田明淨無染,則雜草亂麻不生,常開智慧之花,永結菩提善果;如此不僅美化自我人生,也淨化社會人心。

  【保護心念】心淨則國土淨,我們要時常保護心念,不要被貪瞋癡等毒害侵襲;更要積極救護世界,不要讓暴力充斥社會,讓災難破壞家園、汙染大地。

  【心賊害人害己】極凶大惡,莫過于自我心中的煩惱賊;它常在我們毫無防備之下,毀了自己,也毀了別人。

  【健康人心】解除人間的災難,一定要從改善人心做起;想救世,必先從人心救起。人心健康,則社會、國家,甚至天下都能調順;人民和樂,世界自然就能太平。

  【化瞋恨爲愛】佛陀一再教誡我們:要好好調節自心,把瞋恨、怨嫌之心轉化爲愛心、寬心,時時刻刻寬恕別人,發揮愛念。

  【用慈施悲】把貪念轉爲滿足,把滿足化作慈悲;如此,不但能自我滿足,還可發揮「用慈施悲」的愛心。

  【寶藏的琢磨】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處寶藏,與佛陀無異。只是佛陀的礦山寶藏經過長期挖掘,已得寶石且不斷提煉琢磨,成就了很多發亮發光的玉石寶物;而凡夫的礦山雖已開掙,卻尚未加以琢磨。

  【擴展長情于未來】時時以清淨解脫的愛心,秉承過去生所播下的遠因,成就現在的近緣,更擴展長情于未來。

  【重視心靈溝通】一個家庭不能只是追求豐富的物質生活,更該著重于心靈溝通,使親子、夫妻之間的關系和諧、圓滿。

  【讓子女做自己】爲人父母者,只能盡養育之貴,而無法要求子女依照父母給予的模式成長。

  【珍惜天倫樂】鳥要有巢,人要有家,如果夫妻子女各居一方,何來天倫之樂?

  【爲人妻的責任】爲人妻者,對外應鼓勵丈夫于飽暖之余多做善事,多體念貧窮人家的困境;對內應將心比心孝敬老邁公婆,並在公婆、丈夫間努力多方圓融,這是爲人妻者的責任。

  【言行身教】夫妻間相處言行,對子女不僅是直接的身教,也將是子女們的處世模板。

  【注重禮儀】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禮儀,禮儀是人生最至真最美的形態。

  【人人互愛】與人相處要去除我執,擴大心胸,客客氣氣,互讓互愛。

  【無條件地奉獻】愛不是要求對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無條件地奉獻,做到事事圓滿。

  【人生多病】人生多病!身體四大不調是病,家人吵嚷不和是病,社會動蕩不安也是病。

  【四大假合的壞滅】身軀乃「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既爲物質的組合,壞滅(病死)是正常的現象。然而肉體可能是單薄虛弱的,精神卻可以強壯康健。

  【家庭和諧之樂】家庭和諧,即使物質貧乏,仍是富在天倫之樂中;否則再多的錢財,也抵不過家庭失和的苦惱和缺撼。

  【移民如換水土】移民好比將一棵土生土長、枝桠正茂盛的樹木移植他處,除了得適應新的水土外,還必須面對新的節氣時序;而且能否如在故土般成長茁壯,仍是個未知數!

  【國家是自己的家】移民是消極、逃避的行爲,如果把移民的心思,轉而運用于積極改善目前的社會環境--人人發揮菩薩精神,將國家當作一個大家庭,以對待自己的家一樣來關心、整理和照顧;如此,何愁國家、社會生活品質不能提升?

  【天天祝福】想要家庭吉祥、和睦,就應該常常起歡喜心,天天爲自己的家庭祝福。

  【衆生與人生】人若能發揮功能,才是「人生」;若沒有發揮功能,就是「衆生」。「衆生」才需要「佛」救濟,「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顛倒衆生】知道反省過去,才是正確的人生 若只是隨著日子消逝而紙醉金迷,就叫做「顛倒衆生」。

  【自動自發】誠是發自內心、自動自發的精神。若有這分自動自發的精神,人生再辛勞都不會覺得苦。

  【造福人群】人生在世,不能無所事事、懵懵懂懂而虛度一生,應發揮我們的良知良能,以佛菩薩的精神造福人群。

  【退一步海闊天空】人活在世間,不能脫離人群。有人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會有困境,這些都必須一一克服。要克服難關就必須忍讓,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就是菩薩寬闊甯靜的境地。

  【平凡則平安】做人要有分平常心,一分平凡的念。如果大家都自覺平凡,人生就平安了。

  【發揮生命價值】如果一個人只爲自己的生活及愛欲而追求,這種生命輕如鴻毛!反之,若能發揮生命力,積極造福人群,這種生命價值則重如泰山。

  【莫虛度光陰】人一旦無所事事、虛度光陰,精神就會委靡不振,生命也就失去意義。

  【一紗一線來之不易】天下事,光靠一個人做不成。人生在世,必須依靠別人才能生存。比如穿的衣服,我們是否自己能做呢?即使能,也需要布啊!自己會織布嗎?縱使會,原料的來源自己可以生産嗎?……總而言之,一條紗、一條線都是來自衆生;所以,我們要時時抱持感恩心和惜福心,因爲一切都得之不易啊!

  【活在天地間】生活在天地之間,若只是隨波逐流,讓身軀隨著時間而生老病死,這是沒有意義人生。所以,我們應配合社會環境的教育及古今聖賢的引導,好好探究人生意義何在及「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

  【積極上進】懈怠的人容易墮落;因此,人生必須上進積極,不要因境遇的得失而喪失生存鬥志。

  【快樂地過日子】人的生、老、病、死是很正常的事,與其煩惱它,何不每天快樂地過日子?

  【無所事事忙】吃飽飯沒事做的人,固然不快樂;忙著應酬、打麻將、觀光旅遊,一副「無所事事忙」的人,在飽樂之余的疲倦與空虛,又何嘗稱得上快樂?

  【勿以口舌敗德】不可爲了自身的利益,而用甜蜜的口舌迷惑他人,以免到頭來落得傷身敗德,害了他人也害了自己。

  【時時自我警惕】人時時刻刻都處在無常的流動中,也經常處在無明的風雨交加中;唯有時時自我警惕,才能安度人生之險境。

  【如何美滿人生?】美滿的人生,不在物質、權勢、名利及地位,而在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情誼。

  【看開與知足】所謂看開人生,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能及時行善;也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都知足!

  【踏實的付出】人生最踏實的事,是今日此時有多少力量就盡快付出--利益人群、造福社會。

  【忙得好快樂】肯付出心力爲別人服務的人,因抱持義務的精神,而能心甘情願、任勞任怨;盡管再怎麼忙碌,心中也會感到無限快樂和喜悅。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