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宣揚教義、淨化人心
佛經文學作品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利用文學手段來宣傳佛教教義,使抽象的佛教義理形象化,以達到佛教勸人向善,淨化人心的目的。
例如禅宗始祖達摩創立了達摩禅,爲了教育其弟子,特別立了“四行”,要求他們時時刻刻鍛煉自己,在生活中體驗、磨練,久之定力必增,慧性也就展示出來。達摩的四道行法,是通過通俗明快的話語,並列排比的句式,來講說佛教道理,既便于讀者更准確的理解教義,同時也淨化了讀者的心靈。
四道行中的第一行是“報怨行”:修道至苦,當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對……
它的意思是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愛憎,起因都是前宿所做,才令自己這當下來受。既然它發生,那麼我們就要承擔和接納這些不如意的果報。不要想著去逃避它,畢竟那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它已經發生了,那就必須去承擔它,這是我們最直接的面對自己命運的態度。只有接納不如意,才有可能面對它,繼而克服乃至改變、超越它。
你也許剛剛丟了工作;也許情感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也許家庭非常的窮困;也許從小就沒有了雙親……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對此,我們的最好的態度就是接納,因爲逃避不能夠幫我們解決任何困難,只有當我們勇敢地面對它,毫無怨恨地接納,然後才可能以平靜的態度開啓智慧去想辦法解決它。
有些看上去很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接納它,以坦然的態度來對待它,憤怒和痛苦的心情可能也就慢慢地減輕,然後才可以去著手解決它。馬祖道一說過:“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是金剛慧。”就是說能接納一切不如意,就能照破一切不如意;能照破一切束縛我們的境界,就能使自己成功的生活。就好像你必須先接納失敗,才能在失敗之後重新開始走向新的開端,如果你一直因害怕失敗而不敢行動,那就永遠也體會不了到達成功巅峰時的喜悅。
四道行中的第二個法則是“隨緣行”:衆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等事,宿因所構,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隨緣”是佛門弟子常常挂在口邊的一句禅語,它不光是一種禅的意境,更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認知的一種自然的對生命的態度。“隨緣”更是一種樂觀的心態,它要求我們不急躁、不抱怨、不強求、不悲觀。它又是一種智慧,一個人一旦能夠凡事“隨緣”,思想必然豁達,生活也自然會淡泊甯靜。有一首禅詩說:“不求名利不求榮,只麼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日,爲他閑事長無明。”也就是說人只有在“不求名利不求榮”時,才能做到一切“隨緣”,才會讓心態平和,思想清明,也才能發揮人的潛能和才智,得到成功和喜悅的人生。
所以說,生活是在隨緣中實現的,心智也在隨緣中成長。每一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那份緣去生活,才可能成就自己的因緣人生。唯有把握自己,憑著自己的實際能力,如實地發揮,安于當下,放曠隨意,這就是“如來”的生活。
第叁個禅法是“無所求行”:世人常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爲……
無所求即是放下,亦是空。“放下”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真正施行起來卻是很困難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追求功名,他就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錢,他就放不下金錢;有了愛情,就放不下愛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上能有幾個能真正地“放下”呢!有一個將軍,由于厭倦戰爭,所以想要出家。他向著名的大慧宗臬禅師說:
“大師,我現已看破紅塵,請讓我做你的弟子吧。”宗臬禅師說:“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暫時還不能出家。”將軍說:“禅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宗臬說:“等到明天再說吧。”第二天一早,將軍就到寺裏禮佛了,宗臬一見到他就說:“將軍爲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將軍引用禅語詩偈說:“爲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宗臬這時說:“你起得那麼早,就不怕妻子在家中和別的男人睡覺嗎?”將軍一聽大怒,罵道:“你個老東西,怎麼出口傷人!”大慧宗臬禅師哈哈一笑道:“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放下!放下!不是口說放下就能放下,“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啊!禅宗認爲生活的本質是實現而不是需索,因爲自古以來,需索者的心態總是饑餓和匮乏的;實現者則充滿豐足、喜悅和光明的意義。實現的生活,也一切具足,明顯地不同于那挑剔、不滿和不安的態度。禅者正是在不斷地放下實現的過程中成長,提升自己,最後徹悟。
達摩提示的第四個禅法是“稱法行”:性淨之理,因之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佛陀說若做到用因果報應的教義支配自身忍辱受苦的行動,就會與禅觀內證所得的“真性”之理相應,故曰“稱法行”。稱法就是按照佛法的指引去生活。
也就是按照佛陀所製定的戒、定、慧叁學來要求自己。
以我們生活中人的觀點來看,被稱戒學的戒律可以理解爲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態度。因爲身處社會之中我們要想有良好的生活就需努力工作才能達到目標,而爲了達到具體的目標必須具備某些能力,每一種能力都要紮根在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上。無論你怎樣生活,工作是什麼,如果沒有良好的習慣,就會面臨很多麻煩和失敗。
而被稱爲定學的禅定,則是指一個人控製自己的能力的大小。讓人在日常的行爲中,時時能保持一種不被境界所牽動的態度;保持一種不被欲望蠱惑的定心;保持一種不被冒犯和欺騙所激怒的平靜,就是禅定。人如果能夠修有一定的禅定功夫。就能夠通過定而把握自己,不讓自己容易被外界所動,對自己充滿信心,遇事不慌張,處理雜務也能心安理得,別人也相對的會比較信任和尊重你。
慧學是則指不被某些成見和偏見所拘縛,也不被物欲和色相蒙蔽相欺。擁有了慧的人,才是清醒的人,唯有清醒的人才可能醒覺,才會善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能力去創造自己理想的生活。
達摩的四道行,是達摩留給世人的珍貴心傳。理解並實踐它也是一個人性提升的過程。經過了四道行的洗滌,人才能從許多無明中解脫出來,才能夠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發揮高的工作效率,維持健康的身心生活。尤其是生活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一點禅定修養來幫助自己從許多追逐與占有中解脫出來,不讓自己成爲物欲的奴隸,然後承擔一切生活的悲喜事實,最終實現生命的圓覺之路。
在佛經中,還常常利用一些反面的故事來闡釋教義,達到淨化人心,教育世人的作用。有則佛教故事說:很久以前,有一個樵夫入山砍柴,不知不覺間天色已晚,他便匆忙收拾起工具,直奔歸路。可是下起了大雨,樵夫便迷失了道路,在萬分焦急中,他東奔西走,尋覓避雨的地方。結果無意中走入一個山洞中,環顧一看,一只大熊,正臥睡在角落裏,樵夫嚇得渾身顫栗!但是天已經黑了,外面又下著大雨,樵夫已經無處可去,只好僵立在原地不動。
那只大熊並沒有傷害樵夫,相反對他很友善,一點也沒有害他的樣子。因此,樵夫感到不那麼害怕了,當晚,他就在那裏住了下來。
可是大雨連綿不斷的下了幾天,這期間大熊就像人一樣,常以許多甘果泉水供養著樵夫。
雨停了之後,大熊把椎夫帶出石洞外,指示他出路。在分別時,大熊連連對樵夫叩頭,像是有什麼事要拜托的樣子,樵夫也像懂得它的心事一樣,撫摸著大熊安慰道:“你是怕我把你的住地告訴別人嗎?你放心,你救了我,我一定不會把這個山洞告訴給別人的!”大熊欣然點頭,表示十分感謝的樣子。
誰知道樵夫走出山路沒多遠,就遇到一個手持弓箭的獵人,那獵人詢問樵夫道:“你從什麼地方來,可曾看見有什麼野獸?”樵夫說:“是的,我看見一只大熊,但是他有恩于我,我不能告訴你大熊住在哪裏。”獵人聽了這話就說:“你是人類,它是畜類,你應該和人相親,爲什麼要去庇護一只大熊呢?你應當告訴我它的住處,這樣有了財利,我才會和你共分呀!”樵夫一聽到有利可圖,眼前一亮,動了貪念,便把大熊的住地告訴了獵人。獵人隨即依照樵夫的指示,直奔前去,不一刻就將大熊捉住殺了,然後分了許多熊肉要給樵夫。正當樵夫伸手要取熊肉時,忽然,兩只手臂都斷落在地。
獵人見狀,萬分驚恐,忙問道:“你有什麼罪過,怎麼會受到這樣的報應?”樵夫含淚哀泣道:“這只熊看待我如同慈父親子,我今忘恩負義,出賣了它,才遭受這種罪報。”
樵夫受恩于大熊,不知感恩圖報,反而過河拆橋,加害于大熊,最終遭到手臂斷落的惡報,這真是他自釀造的苦酒自己喝。
在日常生活中,爲人要心存一念善心,多爲別人著想,多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同時,還應當知恩圖報。這樣的人生才會結出善的果報。假使一味地爲貪念所蒙蔽,心生惡念,到頭來只會自食其果,追悔莫及。
生活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一點佛學修養來幫助自己從許多追逐與占有中解脫出來,不讓自己成爲物欲的奴隸。其實欲望沒有什麼可怕的,就怕不能佛智去調伏;世間沒有什麼不好,就怕沒有一顆化解煩瑣的清淨之心;疑情也沒有什麼可怕,就怕不能覺悟和超越。只要我們能夠坦然地承擔一切生活的悲喜事實,最終也就必然能夠實現生命的圓覺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