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學觀 七、佛教文學的功用 一 勸世說理、化世導俗

  七、佛教文學的功用

  教文學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的文化和民俗等都産生了廣泛的影響。佛教文學的化世導俗作用更爲曆代的善信所重視,人們在其影響下改變了自己很多的道德品質和行爲方式。具體來說,佛教文學的化世導俗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勸世說理、化世導俗

  許多佛教經典都勸人去惡向善,《佛說四十二章經》中對于善惡行爲有具體的說明,佛言:“衆生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何等爲十?身叁口四意叁。

  身叁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叁者,嫉、恚、癡。

  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這段經文從衆生的身、口、意叁方面論述了惡行的來源,有其中任何一條惡行的人,不但與道相違,而且連世俗的常人都不如。因此,佛在各種典籍中都反複強調爲佛弟子要嚴格約束自己,慎勿觸犯惡行。

  對于無意中染上惡行的佛弟子,佛陀都積極地奉勸他們改惡向善,使惡業轉重爲輕。佛對弟子說:“人如果有衆多過惡,卻不知道自我悔過,令這種惡念當下熄滅。那麼他的罪業會越積越多,就像水歸大海一樣,逐漸變得深廣無邊。假使有人發現自己的過惡,自己知道主動地改惡行善,他的罪過自然就會消滅。就像病人出了一場大汗,病痛也會逐漸消除了。

  爲了使惡人改過向善,佛陀還以自己的親身經曆向弟子們介紹了對治惡人的方法。佛說,曾有惡人聽說佛嚴守道行,並且還對苦海衆生發大慈悲心,他們對此十分惱火,就來到佛前罵佛。佛默不對答。這些人見佛陀不言不語,怒氣消了許多,便不再罵下去了。等到他們不罵了,佛陀便問他們:“你們若拿禮物送給別人,而別人並不接受,禮物還是你們的嗎?”那些人回答說:“是我們的。”佛又問他們:“現在你們罵我,而我也不接受,這些咒罵之語又回到你們自己身上了。你們要知道,惡行猶如響之應聲,影之隨形,最終難以脫開自身,因此你們千萬不要再去做惡事了。”這些惡人聽過佛陀的說都,羞愧不已,主動改惡向善,成爲多做善事的人。

  在佛教裏頭,有一尊菩薩叫彌勒佛,這尊佛笑容滿面,表情中總是充滿了喜悅自在。鎮江的金山寺就有這樣一幅對聯: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親相近,怎不滿腔歡喜?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這副對聯,以彌勒佛的眼光看出,既都是有緣之人,當然要彼此親近、充滿歡喜接受;盡管這世上有這麼多的難耐之事,因果有報,且讓大肚包容。

  在福建莆田的南郊廣化寺也有一聯: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個中收盡乾坤。在這副對聯中,既勸誡世人不必爲一點小事耿耿于懷,又贊頌了彌勒佛的非凡氣度可容乾坤。

  而寬容使我們表現出好的性情,同時也能引發他人的善知。禅宗有則著名的公案:盤珪禅師因良好的道行而備受大家的尊崇,但是他的學生中間卻有一個因爲行竊而被人抓住了,衆人都要求嚴懲這個學生,以正門風。但是禅師並沒有那麼做,他只是溫和地教育了那個學生幾句就原諒了他。

  可是沒過多久,那個學生居然又因爲偷竊而被抓住了,這次大家紛紛以他惡習難改向禅師提出將那個學生逐出師門。但是禅師不同意,于是大家就聯合上書,說如果再不處罰這個人,他們就全部離開。

  禅師把他的學生都叫到跟前說:“你們都能明辨是非了,這是我感到很欣慰的。你們是我的學生,如果認爲我做的不夠好,完全可以去別的地方,但是我不能不管那個行竊的學生,因爲他還不能明辨是非,如果我不來教育他,那誰還會收留他呢?所以不論如何,我都不會讓他離開我的,因爲他需要我的教導和愛護。”

  那個行竊的學生在聽了師父這樣的話語後,感動得熱淚盈眶,心靈因此而得到洗禮,發誓從此再也不偷了。

  這就是老禅師的肚量,它給犯過錯弟子提供了冷靜反省的空間,最終使其幡然醒悟,自戒自律。所以說寬容待人是一個有正信的佛弟子應當具有的基本品質。

  爲佛弟子應當懷著寬容的心來對待那些有過錯或是傷害過我們的人。當我們寬容別人的時候,往往會使對方覺察到自己的過錯,從而主動改過向善。由此可見,寬容也是一種善巧的教育方法。

  許多的禅僧大德還曾在他們的作品裏提出“莫論人非”,因爲嘴巴兩張皮,說好說壞都是它,大多數的人我是非都是從口舌中引發出來的。宋代慈受禅師在《訓行童頌》一詩中說:“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遭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人們也常說“言多必失”。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適當地減少是非之言,其實是大有好處的。

  現代淨土宗高僧印光大師對言語是非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如果我們在日常修持中真的能夠做到在平時多反思自己的不是,“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我們不僅可以少犯過錯,而且還能夠更多地看到別人的優點,從而也不會再不負責任地對別人說短道長。相信生活中也一定會減少許多的恩怨糾葛和禍患是非。

  布袋和尚說: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挂礙。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它的真義是說好的肚量就像他所謂的大布袋,展開要像遍十方那樣寬大,那樣才會有寬廣的思想和性情的空間,讓自己在現實當中認真的去踐習,不再事事與人針鋒相對,不再處處與人斤斤計較,生活中也就多了很多融洽的人際關系和順利的行程。

  才會帶給我們無盡的歡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