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學觀 六、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四 佛教對戲劇的影響▪P2

  ..續本文上一頁以說,我國的佛教論議是中印文化交流的産物。相比之下,佛教論議遠較儒生論議位置重要,並且推動了論議的伎藝化、戲劇化進程。這是將戲劇術語“賓白”的源頭歸于佛教的主要原因。促使論議伎藝最終形成的主要條件是:佛教的傳播、清談的興起、廣場藝術的盛行;唐代論議把講學活動所固有的對機智捷辯的講求,發展成爲特殊的娛樂形式;把叁教聖人及其經典,轉變爲嘲谑戲弄的對象。

  在佛教文獻中,論議中的主賓關系常得到明確提示,敦煌文書伯3219 號正面,記唐代敦煌佛教講經中賓主問難的實況,就依次標有“賓難”、“主答”。這種以“賓難”、“主答”爲方式的對話,普遍存在于講經活動中。假如移到戲劇中,就是“賓白”。又,《北山錄》卷五有《釋賓問》,慧寶注雲:“假設賓主之問答,以釋吾門之疑滯也。”且看下面的場面:

  賓曰:漢夢未占,音譯未通,此方先有得聞至教者乎?

  主人曰:遼哉,何吾之知也!但觸石之雲,生于膚寸;射鲋之水,負于荒。

  何期不然也?昔大聖遊婆國,其國在南海,去方夏未之遠也,微流之風何莫及斯。……

  賓曰:在昔庵園按地,靈鹫騰光,聖衆滿于虛空,道場周于法界,姬孔之典于何不裁?秦洛之人未嘗預會。將無大聖頗欤,傳者張欤?

  主人曰:魚潛不知乎水,人陸不睹其風。非可知而知居之而不知也,非可見而見居之而不見也。……

  《釋賓問》通篇采用賓問主答的形式,就文體而言,很像是漢賦。但是,由于佛教論議在時間、空間上都比漢賦更加接近民衆,其伎藝化、戲劇化的表演特征便更容易對戲劇形式産生影響。由以上的論述可以看出,元雜劇中的“賓白”的確與佛教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

  第七,受佛教的影響,出現了佛教題材的戲劇。佛教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對戲劇産生了深刻的影響,隨著戲劇創作的深入,一些對佛教有一定信仰的劇作家創作了一些完全是佛教題材的戲劇。他們運用戲劇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將佛教將佛教“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等思想和道德倫理觀念,廣泛傳播到廣大民衆之中,使佛教的善惡因果報應等思想深深植根于廣大人民心中,同時也起到了很好的淳化民風、領人向善的社會道德倫理教化功能。有的佛教戲劇能夠給人以啓迪,還有的戲劇能夠起到幫助信仰者悟道的功能。如佛教戲劇《歸元鏡》劇本前面的《戲劇供通》一文中雲:“嘗聞:祖師有聞舉挽歌而悟道者,有聞乞人行歌而悟道者,豈戲劇不足以悟道乎?吾以爲戲劇即道,第世人習焉而不覺耳。即今思之,父母妻子,親朋眷屬,豈不是同夥戲人?富貴功名,即是妝點的服色;田園屋宇,即是搬演的戲場。至于榮枯得失,聚散存亡,即是一場中悲歡離合。其中凶頑善類,君子小人,互相酬酢,即是一班生旦淨醜。才離母腹,即是開場之期;蓋棺事定,便是散場之局……夫衆生因迷逐妄,隨業受報,枉淪苦趣,無有真實。然則生死果報,無始而今,宛同一戲耳……嗟嗟,戲場中日說妙法,而世人不知,止供壺觞笑谑……茫茫長劫,無有出期,悲夫!”有許多佛教戲劇的劇作者,希望能借戲劇這種頗具藝術感染力和社會影響力的藝術形式,來廣泛傳播他們虔誠信仰的佛教。他們還希望以戲劇這種觀衆喜愛的藝術形式來宣傳佛教思想,倡導佛教思想觀念,達到安定社會,淨化人心的作用。他們人爲以戲劇的這種方式來弘揚佛法,既做了善事,也是在爲自己求福報。

  如《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作者鄭之珍雲:“世混濁不可莊語,而挽救人心,莫如佛化,因特撰《目連救母勸善戲文》,俾優伶演唱,以警世人”。不少著名劇作家的作品,深受佛教思想影響,如湯顯祖,他晚年皈依佛門,其代表作“臨川四夢”(《紫钗記》、《牡丹亭》、《南柯記》、《邯鄲夢》),可見作者深受《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等思想的影響。

  當時的江南劇壇領袖沈璟亦傾心于佛教,其劇作《雙魚記》、《紅渠記》、《桃符記》等均表現了濃重的因果報應、六道生死輪回等思想。他們的劇作,對佛教思想的傳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戲劇按題材和內容來劃分,大致可分爲以下幾類: 第一類,取材于佛教典籍,演述佛經故事。其中一部分基本保持原貌,稍加潤飾,另一部分則作較大改動,這類劇目主要有《目連救母勸善記》、《勸善金科》、《釋迦佛雙林坐化》、《天女散花》、《摩登伽女》等;第二類,演述名僧故事。戲劇中的名僧故事,或與中國記載名僧的傳記基本相符,或作了較大的藝術再創作。主要劇目有雜劇《西遊記》、《石頭和尚草庵歌》、《花間四友東坡夢》、《歸元鏡》、《西來記》等;第叁類,演述佛菩薩、高僧大德度化有緣衆生的故事。這類戲劇通常都述說某人夙世善根深厚,今生卻迷于塵世之中,因其被度化的因緣成熟,佛菩薩或修行有道的高僧大德便慈悲點化度脫了他們,皈依佛門,修行佛法。如:《月明和尚度柳翠》、《布袋和尚忍字記》、《昙花記》等。其它還有不少劇作品,以佛教哲理爲指導思想,宣傳佛教思想。這類劇目數量較多,如:《叁世記》、《玉箫女再世姻緣》、《再來人》、《玉環記》、《南柯記》、《盂蘭夢》、《城南寺》等。

  佛教戲劇融入了佛教因果報應、戒殺放生、慈悲喜舍等內容,宣傳了佛教的思想觀念。佛教戲劇對促進人際關系的和諧和人類心靈的淨化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佛教文學觀 六、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四 佛教對戲劇的影響》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