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说,我国的佛教论议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产物。相比之下,佛教论议远较儒生论议位置重要,并且推动了论议的伎艺化、戏剧化进程。这是将戏剧术语“宾白”的源头归于佛教的主要原因。促使论议伎艺最终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佛教的传播、清谈的兴起、广场艺术的盛行;唐代论议把讲学活动所固有的对机智捷辩的讲求,发展成为特殊的娱乐形式;把三教圣人及其经典,转变为嘲谑戏弄的对象。
在佛教文献中,论议中的主宾关系常得到明确提示,敦煌文书伯3219 号正面,记唐代敦煌佛教讲经中宾主问难的实况,就依次标有“宾难”、“主答”。这种以“宾难”、“主答”为方式的对话,普遍存在于讲经活动中。假如移到戏剧中,就是“宾白”。又,《北山录》卷五有《释宾问》,慧宝注云:“假设宾主之问答,以释吾门之疑滞也。”且看下面的场面:
宾曰:汉梦未占,音译未通,此方先有得闻至教者乎?
主人曰:辽哉,何吾之知也!但触石之云,生于肤寸;射鲋之水,负于荒。
何期不然也?昔大圣游婆国,其国在南海,去方夏未之远也,微流之风何莫及斯。……
宾曰:在昔庵园按地,灵鹫腾光,圣众满于虚空,道场周于法界,姬孔之典于何不裁?秦洛之人未尝预会。将无大圣颇欤,传者张欤?
主人曰:鱼潜不知乎水,人陆不睹其风。非可知而知居之而不知也,非可见而见居之而不见也。……
《释宾问》通篇采用宾问主答的形式,就文体而言,很像是汉赋。但是,由于佛教论议在时间、空间上都比汉赋更加接近民众,其伎艺化、戏剧化的表演特征便更容易对戏剧形式产生影响。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元杂剧中的“宾白”的确与佛教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第七,受佛教的影响,出现了佛教题材的戏剧。佛教在中国流传的过程中,对戏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戏剧创作的深入,一些对佛教有一定信仰的剧作家创作了一些完全是佛教题材的戏剧。他们运用戏剧这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将佛教将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等思想和道德伦理观念,广泛传播到广大民众之中,使佛教的善恶因果报应等思想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心中,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淳化民风、领人向善的社会道德伦理教化功能。有的佛教戏剧能够给人以启迪,还有的戏剧能够起到帮助信仰者悟道的功能。如佛教戏剧《归元镜》剧本前面的《戏剧供通》一文中云:“尝闻:祖师有闻举挽歌而悟道者,有闻乞人行歌而悟道者,岂戏剧不足以悟道乎?吾以为戏剧即道,第世人习焉而不觉耳。即今思之,父母妻子,亲朋眷属,岂不是同伙戏人?富贵功名,即是妆点的服色;田园屋宇,即是搬演的戏场。至于荣枯得失,聚散存亡,即是一场中悲欢离合。其中凶顽善类,君子小人,互相酬酢,即是一班生旦净丑。才离母腹,即是开场之期;盖棺事定,便是散场之局……夫众生因迷逐妄,随业受报,枉沦苦趣,无有真实。然则生死果报,无始而今,宛同一戏耳……嗟嗟,戏场中日说妙法,而世人不知,止供壶觞笑谑……茫茫长劫,无有出期,悲夫!”有许多佛教戏剧的剧作者,希望能借戏剧这种颇具艺术感染力和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形式,来广泛传播他们虔诚信仰的佛教。他们还希望以戏剧这种观众喜爱的艺术形式来宣传佛教思想,倡导佛教思想观念,达到安定社会,净化人心的作用。他们人为以戏剧的这种方式来弘扬佛法,既做了善事,也是在为自己求福报。
如《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作者郑之珍云:“世混浊不可庄语,而挽救人心,莫如佛化,因特撰《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俾优伶演唱,以警世人”。不少著名剧作家的作品,深受佛教思想影响,如汤显祖,他晚年皈依佛门,其代表作“临川四梦”(《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梦》),可见作者深受《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思想的影响。
当时的江南剧坛领袖沈璟亦倾心于佛教,其剧作《双鱼记》、《红渠记》、《桃符记》等均表现了浓重的因果报应、六道生死轮回等思想。他们的剧作,对佛教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戏剧按题材和内容来划分,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取材于佛教典籍,演述佛经故事。其中一部分基本保持原貌,稍加润饰,另一部分则作较大改动,这类剧目主要有《目连救母劝善记》、《劝善金科》、《释迦佛双林坐化》、《天女散花》、《摩登伽女》等;第二类,演述名僧故事。戏剧中的名僧故事,或与中国记载名僧的传记基本相符,或作了较大的艺术再创作。主要剧目有杂剧《西游记》、《石头和尚草庵歌》、《花间四友东坡梦》、《归元镜》、《西来记》等;第三类,演述佛菩萨、高僧大德度化有缘众生的故事。这类戏剧通常都述说某人夙世善根深厚,今生却迷于尘世之中,因其被度化的因缘成熟,佛菩萨或修行有道的高僧大德便慈悲点化度脱了他们,皈依佛门,修行佛法。如:《月明和尚度柳翠》、《布袋和尚忍字记》、《昙花记》等。其它还有不少剧作品,以佛教哲理为指导思想,宣传佛教思想。这类剧目数量较多,如:《三世记》、《玉箫女再世姻缘》、《再来人》、《玉环记》、《南柯记》、《盂兰梦》、《城南寺》等。
佛教戏剧融入了佛教因果报应、戒杀放生、慈悲喜舍等内容,宣传了佛教的思想观念。佛教戏剧对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类心灵的净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佛教文学观 六、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四 佛教对戏剧的影响》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