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以載道——佛教文學觀
阿蓮
目錄
一、佛教文學的起源
(一)佛經翻譯文學的思想特色
(二)佛經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
二、僧人佛教文學作品
(一)僧人詩歌
(二) 僧人詞作
(叁) 僧人佛理文
叁、文人佛教文學作品
(一) 文人佛理詩
(二) 文人佛理詞
(叁) 文人佛理文
四、禅宗語錄的特色與內涵
(一)禅宗文化概論
(二) 禅宗語錄的特色
(叁) 禅宗公案的哲理內涵
五、佛寺楹聯的佛理禅意
(一)佛寺殿堂常見楹聯
(二) 佛教楹聯的類型
(叁)佛教楹聯的文學性
六、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一)概說
(二)佛教對詩歌的影響
(叁)佛教對小說的影響
(四)佛教對戲劇的影響
七、佛教文學的功用
(一)勸世說理、化世導俗
(二)啓發心智、破迷開悟
(叁)宣揚教義、淨化人心
前言
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的民風民俗、文學藝術、建築繪畫、倫理學、社會學、語言學、美學、心理學等各個學科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這樣說,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留下了佛教影響的痕迹,佛教文化已經成爲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佛教與中國各個學科的相互交融影響過程中,佛教對文學的影響尤爲深刻。佛教的思想觀念和經典故事頻頻被中國的詩僧和文人士大夫運用到文學作品中去,從而在中國形成了一種專門的學科——佛教文學。本書現擬從不同的角度來闡釋佛教對中國文學的影響與融合,全面剖析佛教文學的思想內涵和社會功用,力圖對佛教文學有個全新的展現。
佛教文學最早出現于佛教經典。佛陀住世時,經常聚衆講經,啓發弟子的悟性。爲了將艱深難懂的佛教義理轉化成通俗易懂的淺白語言,便于弟子們理解和接受,佛陀常在不同的講經場所針對不同的對象,采用比喻、誇張、排比、擬人、類比等各種不同的修辭手法,使佛教教理變得妙趣橫生,從而激發弟子對佛教的信心。佛陀的這些講經內容被記載到佛經中之後,弟子們又加以修飾潤色,就形成了佛教史上最早的文學作品——佛經文學。
佛教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一些有一定文化素養的僧人,源于對文學的執著與熱愛,他們不僅與文人學士往來探討佛法的奧義,而且還經常與文人一起吟詩唱和,借以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僧人在與文人雅士吟詩唱和之余,他們還常常以詩偈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在禅修中的感悟。在禅修之余,曆史上有很多的詩僧熱愛大自然、關心民生疾苦,他們常會在自己的詩歌中表達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和對人民不幸生活的同情與關注。僧人更多的文學作品是通過文學的形式來闡釋佛理禅意,表達修行的見解,引導學徒掌握正確的修行方法。僧人的文學作品體裁以詩偈居多,但詞作和頌文等的數量也不在少數。
說起佛教文學,不能不提到中國古代的文人。古往今來,曆朝曆代都有許多文人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有的還成爲虔誠的佛教徒。諸如謝靈運、李白、杜甫、王維、蘇轼等人都是與佛教有密切來往的文人。這些文人由于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經常會將佛教思想觀念融入到自己的詩文作品中去,借助詩文來弘揚佛法,表達他們對佛教的理解和修行感悟。在中國文學曆史上,文人的佛理詩文數量非常多,僅以唐詩而言,與佛教內容相關的詩歌就占唐詩總數的百分之十一。
由此足見佛教詩文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之深。
中國佛教在發展過程中,禅宗作爲一個受文人士大夫喜愛的佛教宗派,曾盛極一時。作爲與其他宗派修持方式不同的宗派,禅宗的“機鋒”之語便成爲禅宗的一個顯著的特色。
禅宗祖師爲了接引學徒,啓發他們的心智,驗證弟子們的悟性,往往采用一些特殊涵義的“機鋒”之語來阻斷弟子的妄想,促發弟子當下證悟。這些“機鋒”之語被後人記錄整理,便形成了禅宗語錄。禅宗語錄不僅涵義深刻,而且還具有一定的文學特色。與禅宗語錄相關,禅門與弟子們的問對有時還往往形成一些富含人生哲理的公案故事,千百年來一直長盛不衰。這些禅宗公案內涵深刻,給人以啓迪,促人警醒。
佛教在中國流傳的過程中,僧人們爲了有一個安定的修行場所,紛紛在各地建造寺院。作爲反映寺院文化的標志,佛寺楹聯也應運而生。佛寺楹聯作爲佛教文學的組成部分,往往是運用普通楹聯的格式,來表述佛理禅意,以使遊人在遊覽佛寺的過程中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佛教楹聯有各種類型,有的是在楹聯中講述佛教典故,有的介紹佛寺曆史沿革和宗派源流,也有的是在楹聯中贊頌佛菩薩和祖師的功績。還有一類楹聯中蘊涵人生哲理,給人啓示,引發對人生的思考。
閱讀佛寺楹聯不僅能夠學到許多佛教知識,而且還可以得到爲人處世的指導。
佛教作爲一種外來文化,在傳入中國後,對中國文學産生了多方面的影響,佛教的思想觀念、公案故事和典故常常被用來作爲小說中的故事情節來表述。如《叁國演義》、《西遊記》中的因果報應思想、《紅樓夢》中的無常思想等等,都是佛教思想的體現。佛教對詩歌的影響也是明顯的,佛教的思想觀念常常被愛好文學的詩僧和文人運用于詩文作品中,成爲他們抒情述志的最好方式。戲劇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佛教在中國流傳以後,許多佛教故事被改編成戲劇搬上熒幕,成爲曆代觀衆喜愛的經典劇目。
佛教文學作品作爲傳播佛法的載體,具有勸世說理、化世導俗、啓發心智、破迷開悟、淨化人心等多種功能。在現代社會中,通過文學的形式來弘揚佛法,將深奧的佛教義理通俗化,實現佛教文學的多種功能,必將會成爲受到大衆普遍歡迎的弘法方式。
本書試圖全方位、多角度來闡釋佛教文學與中國文學的關系以及佛教文學對傳播佛教文化的作用,以便讀者對佛教文學有個全面的認識。但由于水平所限,疏漏錯誤之處在所難免,還請大家給予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