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文學的起源
佛教文學是以闡釋佛理,講說佛教故事,以啓發大衆對佛教的理解和信仰爲主要內容的文學作品。佛陀住世時,經常在諸大弟子中講述佛法,爲了使大衆能夠明了經典教義的內容,佛陀常常采用譬喻、排比、誇張等衆多的文學手法來講說佛經義理佛教傳入中國以來,許多的從事經典翻譯的譯經師開始大量翻譯佛教典籍。
在翻譯的過程中,他們爲了使佛典翻譯得符合原意,通俗易懂,便廣泛采用多種文學手法,使翻譯出來的佛教原典具有很強的文學特色。與此同時,很多的文人學士和著名詩僧不斷創作出大量宣傳佛理禅意的文學作品,大大豐富了中國佛教的內涵。佛教文學作爲獨具特色的文學類型已經成爲中國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章擬對佛教翻譯文學的特色和佛經文學作品中的各種修辭手法略作介紹。
(一)佛經翻譯文學的思想特色
佛經一般又被稱爲佛典。佛陀的教法、佛陀的形象,主要是通過佛典傳達的,而佛教起源于印度,所以中國人一開始是通過翻譯過來的佛經開始接受佛教的,因而佛典翻譯成爲佛教在中國發展和傳播極爲重要的一個方面,曆代都有許多的佛經翻譯家爲了佛經翻譯事業奉獻出畢生的心血,才使我們能夠看到許多文辭優美、內容通俗的佛經。
早期的佛教譯經,是憑著外來僧人的口誦,經一略通他國語言的人口譯過來然後另外有人用筆記錄下來,最後再經過一些文字方面的潤色才算完成。我國可考的第一部翻譯佛典是《明度五十校計經》,它是安士高于東漢桓帝元嘉元年所出。佛經翻譯事業開始于漢朝末期,當時翻譯的作品,大都屬于不成熟的直譯。
例如:安世高、支婁迦谶、竺佛朔、康巨等人。而叁國西晉間,則以支謙、竺法護所譯最爲調暢易讀,屬于未成熟的意譯之一。意譯和直譯等多種方式,同時采用多種文學手法加以潤色,使譯成中文後的佛經盡可能保持印度佛經的原貌。
直譯者的特色在于質直合旨,不加潤飾;意譯者的特色則在于暢達、文雅。
但是二者最大的相同之處就是不管直譯或是意譯,都以不背離經文主旨爲首要原則。
經過中外譯師們的長期努力,中國的佛典翻譯文學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而豐富的體系,出現了大量的佛典翻譯文學作品,而這些內容豐富的經典表現出多種思想特色。現試舉幾則經典來說明佛經文學作品的思想特色。
第一,佛經翻譯文學作品勸人明辨是非,改惡向善。《佛說四十二章經》是佛教傳入中國時最先引入中國的經典。這部經主要是對修行人言語行止做了規範,指出修行人應如何立身行持及戰勝修持過程中的障道因緣,最終走上菩提之路。《四十二章經》的思想具有廣泛的代表性,經文指出:出家人舍親割愛,識心達本,解無爲法,應當在思想認識上高于常人,還要能夠明辨是非,防非止惡。
對于善惡行爲,《佛說四十二章經》中有具體的說明,佛言:“衆生以十事爲善,亦以十事爲惡。何等爲十?身叁口四意叁。身叁者,殺、盜、淫。口四者,兩舌、惡口、妄言、绮語。意叁者,嫉、恚、癡。如是十事,不順聖道,名十惡行。是惡若止,名十善行耳。”
這段經文從衆生的身、口、意叁方面論述了惡行的來源,有其中任何一方面惡行的人,不但與道相違,而且連世俗中的常人都不如。因此,佛在各種典籍中都反複強調爲佛弟子要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爲,慎勿觸犯惡行。
對于無意中染上惡行的佛弟子,佛陀都積極地奉勸他們改惡向善,使惡業轉重爲輕。佛對弟子說,人如果有衆多過惡,卻不知道自我悔過,令這種惡念當下熄滅。那麼他的罪業會越積越多,若是時日久遠,就像水歸大海一樣,逐漸變得深廣無邊。假使有人發現自己的過惡,自己知道主動地改惡行善,他的罪過自然就會消滅。這就像病人出了一場大汗,病痛也會逐漸消除了。
在許多時候,真正行善的人,往往被惡人所侵擾。因爲惡人自身行惡,當他們看到有人行善時便會生起嫉妒之心,並且總會想盡辦法阻止他人行善,這時的行善之人,對于這些惡人不應懷有嗔心責怪他們,而是應當采取寬容的態度,對他們置之不理,你若不理睬他們,這些行惡之人就會良心發現,對自己的錯誤行爲感到後悔,漸漸地,他們便會遠離惡行。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勸誡弟子多行善事,遠離惡行,其目的是讓佛弟子最終成就道業。佛陀認爲,如果想成就道業,必須首先成爲一位品質高尚的人。
他的這種思想主張不僅適用出家人,對于當今的普通大衆,也有積極的啓示作用。
作爲一個現代人,首先要具有向善的心,才會受到別人的歡迎和尊重。爲培養自己的德行,古德先賢都主張親近善人,遠離惡人,因此曆史上就有了“孟母叁遷”的佳話流傳至今。古言也有:“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不善人居,如入庖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的說法。從這些故事和格言都說明親近善知識,結交品行高潔的朋友,對提升自己的品行的重要的作用。我們當代的行人,應當以佛陀的思想爲指引,逐步把自己塑造成爲德才兼備的人。
第二,佛經翻譯文學作品勸人多行布施,廣種福田。佛教的六度把布施置于首位。布施分爲財施、法施和無畏施。對于貧窮困苦的人,首先要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然後才能談論其它問題。因爲人只有解決了衣食等物質的問題之後,才能進行其它各項活動,這就是佛教中所說的“*輪未轉,食輪先轉”的道理。對于有信仰的人,法施對他們至爲重要,經雲:“諸供養中,法供養最。”以法供養他人,既能增長別人的法身慧命,又能夠使佛法得以發揚光大。無畏施是當遇到危難之時,勇于舍身護法,爲度化苦海衆生,敢于以舍棄生命度化他們。佛陀前世就曾爲滿足衆生之願而舍生飼虎、割肉喂鷹。
布施是培養人們慈悲心的一種途徑,修行人的所住所用都來自于十方的供養,這些財物應來自于十方用之于十方,才不失修行人的本份。若是擁有別人的供養而悭吝不舍,不僅來世會受到貧賤的果報,就是現世也會被人鄙視而缺少朋友。人若是擁有很多財富而不願去布施,不僅體驗不到自我付出的喜悅,而且來世也會受到貧窮困苦的果報。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說,看到別人以法布施大衆,應該爲之感到歡喜,這時得到的福報就很大了。曾有弟子問佛陀:“這種福報會享盡嗎?”佛陀說:
“這樣的福報就像一把火炬,若有數千百人,分取火炬,再把這些火炬用來做飯食、照亮暗夜之後,火炬的光亮依然如故。”見人布施生歡喜心所獲得福報竟如此之大,以法布施所獲得的功德更可想而知了。
佛陀在經中還提出以食物布施給出家人的功德也很大。他在第十一章《施飯轉勝》一文中雲:“飯惡人百不如飯一善人,飯善人千不如飯一持戒者,飯五戒者萬,不如飯一須陀洹,飯百萬須陀洹不如飯一斯陀含,飯千萬斯陀含不如飯一阿那含,飯一億阿那含不如飯一阿羅漢,飯十億阿羅漢不如飯一辟支佛,飯百億辟支佛不如飯一叁世諸佛,飯千億叁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
在文中佛陀指出以飯食供養一百個惡人不如供養一個善人,如此逐層推進,以此說明布施的功德之殊勝。現代的出家人在用餐結齋時,常會念誦“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爲樂故施,後必得安樂”的語句。這句話既說明了以食供養僧人所獲得的利益,也告訴出家人接受別人的衣食供養應當生起感恩心,把功德回向給這些布施者,使他們獲得布施的真實利益。
第叁,佛經翻譯文學作品勸人遠離財色,斷欲絕求。經言: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財色、貪欲是障道的根本,也是迷途衆生最爲執持難舍的。鑒于財色之過患,佛陀在戒律和各種典籍中都反複論述到一問題。佛陀在《四十二章經》第叁章《割愛去貪》中雲:“剃除須發而爲沙門,受道法者,去世資財,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蔽者愛與欲也。”
在此佛陀告誡沙門,即已剃除須發,應當去除世間資財,遠離俗事欲樂。應當“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一箪食,一瓢飲”即可。
佛陀認爲貪著愛欲是障道的最大障礙,只有去除愛欲才可見道。佛在《四十二章經》第十六章《舍愛得道》中雲:“人懷愛欲,不見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攪之,衆人共臨,無有睹其影者,人以愛欲交錯,心中濁興,故不見道。汝等沙門,當舍愛欲。愛欲垢盡,道可見矣。”佛陀又說貪著愛欲的人,就像拿著火把逆風行走,一定會有燒手的禍患。
佛世時,曾有人因爲患淫欲之心無法克製,而想自己割斷命根。佛陀知道後對這個人說,若斷其陰,不如斷其心。邪淫的心若不止,斷陰又有何益處呢?佛又爲這個人說偈曰:“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佛陀認爲,人的思想意識決定一個人的行爲,淫欲心的生起也是由于人的思想不純淨,如果滅掉了這種不健康的思想,淫欲之心便不會生起了,更不要說做出淫亂之事了。
色欲不僅障道,還是違法犯罪的根源。當今社會,道德風氣日趨下沈,許多因色欲而起的悲劇時常見諸新聞媒體。有因賣淫嫖娼而殺生害命的;有因癡迷愛河被人遺棄的;有因第叁者插足導致家庭破裂的,還有因包養情人丟官獲刑的……各種因色欲引起的悲劇難以說盡。
正因爲色欲有許多過患,所以佛陀在經中一針見血地指出色欲對出家人修行的過患,並且以善巧的方法告訴世人應當如何來對治淫欲之心。作爲面對多種誘惑的現代人,應自深思佛陀的言教,清心寡欲,把精力用在事業上,慎勿沈溺于色欲的深淵而不能自拔,更不能被情欲沖昏頭腦,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來。
佛陀在《四十二章經》中還論述了聲名對人的害處。佛說,人隨著情欲追求聲名。當聲名顯著的時候,自己已經身死命終了。人若貪戀世上的名聲而不去學道,不過是枉費功…
《佛教文學觀 一、佛教文學的起源 一 佛經翻譯文學的思想特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