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一 佛经翻译文学的思想特色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佛教文学是以阐释佛理,讲说佛教故事,以启发大众对佛教的理解和信仰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佛陀住世时,经常在诸大弟子中讲述佛法,为了使大众能够明了经典教义的内容,佛陀常常采用譬喻、排比、夸张等众多的文学手法来讲说佛经义理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许多的从事经典翻译的译经师开始大量翻译佛教典籍。

  在翻译的过程中,他们为了使佛典翻译得符合原意,通俗易懂,便广泛采用多种文学手法,使翻译出来的佛教原典具有很强的文学特色。与此同时,很多的文人学士和著名诗僧不断创作出大量宣传佛理禅意的文学作品,大大丰富了中国佛教的内涵。佛教文学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学类型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拟对佛教翻译文学的特色和佛经文学作品中的各种修辞手法略作介绍。

  (一)佛经翻译文学的思想特色

  佛经一般又被称为佛典。佛陀的教法、佛陀的形象,主要是通过佛典传达的,而佛教起源于印度,所以中国人一开始是通过翻译过来的佛经开始接受佛教的,因而佛典翻译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和传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历代都有许多的佛经翻译家为了佛经翻译事业奉献出毕生的心血,才使我们能够看到许多文辞优美、内容通俗的佛经。

  早期的佛教译经,是凭着外来僧人的口诵,经一略通他国语言的人口译过来然后另外有人用笔记录下来,最后再经过一些文字方面的润色才算完成。我国可考的第一部翻译佛典是《明度五十校计经》,它是安士高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所出。佛经翻译事业开始于汉朝末期,当时翻译的作品,大都属于不成熟的直译。

  例如:安世高、支娄迦谶、竺佛朔、康巨等人。而三国西晋间,则以支谦、竺法护所译最为调畅易读,属于未成熟的意译之一。意译和直译等多种方式,同时采用多种文学手法加以润色,使译成中文后的佛经尽可能保持印度佛经的原貌。

  直译者的特色在于质直合旨,不加润饰;意译者的特色则在于畅达、文雅。

  但是二者最大的相同之处就是不管直译或是意译,都以不背离经文主旨为首要原则。

  经过中外译师们的长期努力,中国的佛典翻译文学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体系,出现了大量的佛典翻译文学作品,而这些内容丰富的经典表现出多种思想特色。现试举几则经典来说明佛经文学作品的思想特色。

  第一,佛经翻译文学作品劝人明辨是非,改恶向善。《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佛教传入中国时最先引入中国的经典。这部经主要是对修行人言语行止做了规范,指出修行人应如何立身行持及战胜修持过程中的障道因缘,最终走上菩提之路。《四十二章经》的思想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经文指出:出家人舍亲割爱,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应当在思想认识上高于常人,还要能够明辨是非,防非止恶。

  对于善恶行为,《佛说四十二章经》中有具体的说明,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这段经文从众生的身、口、意三方面论述了恶行的来源,有其中任何一方面恶行的人,不但与道相违,而且连世俗中的常人都不如。因此,佛在各种典籍中都反复强调为佛弟子要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慎勿触犯恶行。

  对于无意中染上恶行的佛弟子,佛陀都积极地奉劝他们改恶向善,使恶业转重为轻。佛对弟子说,人如果有众多过恶,却不知道自我悔过,令这种恶念当下熄灭。那么他的罪业会越积越多,若是时日久远,就像水归大海一样,逐渐变得深广无边。假使有人发现自己的过恶,自己知道主动地改恶行善,他的罪过自然就会消灭。这就像病人出了一场大汗,病痛也会逐渐消除了。

  在许多时候,真正行善的人,往往被恶人所侵扰。因为恶人自身行恶,当他们看到有人行善时便会生起嫉妒之心,并且总会想尽办法阻止他人行善,这时的行善之人,对于这些恶人不应怀有嗔心责怪他们,而是应当采取宽容的态度,对他们置之不理,你若不理睬他们,这些行恶之人就会良心发现,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后悔,渐渐地,他们便会远离恶行。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劝诫弟子多行善事,远离恶行,其目的是让佛弟子最终成就道业。佛陀认为,如果想成就道业,必须首先成为一位品质高尚的人。

  他的这种思想主张不仅适用出家人,对于当今的普通大众,也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作为一个现代人,首先要具有向善的心,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和尊重。为培养自己的德行,古德先贤都主张亲近善人,远离恶人,因此历史上就有了“孟母三迁”的佳话流传至今。古言也有:“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庖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说法。从这些故事和格言都说明亲近善知识,结交品行高洁的朋友,对提升自己的品行的重要的作用。我们当代的行人,应当以佛陀的思想为指引,逐步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第二,佛经翻译文学作品劝人多行布施,广种福田。佛教的六度把布施置于首位。布施分为财施、法施和无畏施。对于贫穷困苦的人,首先要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然后才能谈论其它问题。因为人只有解决了衣食等物质的问题之后,才能进行其它各项活动,这就是佛教中所说的“*轮未转,食轮先转”的道理。对于有信仰的人,法施对他们至为重要,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以法供养他人,既能增长别人的法身慧命,又能够使佛法得以发扬光大。无畏施是当遇到危难之时,勇于舍身护法,为度化苦海众生,敢于以舍弃生命度化他们。佛陀前世就曾为满足众生之愿而舍生饲虎、割肉喂鹰。

  布施是培养人们慈悲心的一种途径,修行人的所住所用都来自于十方的供养,这些财物应来自于十方用之于十方,才不失修行人的本份。若是拥有别人的供养而悭吝不舍,不仅来世会受到贫贱的果报,就是现世也会被人鄙视而缺少朋友。人若是拥有很多财富而不愿去布施,不仅体验不到自我付出的喜悦,而且来世也会受到贫穷困苦的果报。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说,看到别人以法布施大众,应该为之感到欢喜,这时得到的福报就很大了。曾有弟子问佛陀:“这种福报会享尽吗?”佛陀说:

  “这样的福报就像一把火炬,若有数千百人,分取火炬,再把这些火炬用来做饭食、照亮暗夜之后,火炬的光亮依然如故。”见人布施生欢喜心所获得福报竟如此之大,以法布施所获得的功德更可想而知了。

  佛陀在经中还提出以食物布施给出家人的功德也很大。他在第十一章《施饭转胜》一文中云:“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十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在文中佛陀指出以饭食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如此逐层推进,以此说明布施的功德之殊胜。现代的出家人在用餐结斋时,常会念诵“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的语句。这句话既说明了以食供养僧人所获得的利益,也告诉出家人接受别人的衣食供养应当生起感恩心,把功德回向给这些布施者,使他们获得布施的真实利益。

  第三,佛经翻译文学作品劝人远离财色,断欲绝求。经言: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财色、贪欲是障道的根本,也是迷途众生最为执持难舍的。鉴于财色之过患,佛陀在戒律和各种典籍中都反复论述到一问题。佛陀在《四十二章经》第三章《割爱去贪》中云:“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蔽者爱与欲也。”

  在此佛陀告诫沙门,即已剃除须发,应当去除世间资财,远离俗事欲乐。应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一箪食,一瓢饮”即可。

  佛陀认为贪着爱欲是障道的最大障碍,只有去除爱欲才可见道。佛在《四十二章经》第十六章《舍爱得道》中云:“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佛陀又说贪着爱欲的人,就像拿着火把逆风行走,一定会有烧手的祸患。

  佛世时,曾有人因为患淫欲之心无法克制,而想自己割断命根。佛陀知道后对这个人说,若断其阴,不如断其心。邪淫的心若不止,断阴又有何益处呢?佛又为这个人说偈曰:“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陀认为,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淫欲心的生起也是由于人的思想不纯净,如果灭掉了这种不健康的思想,淫欲之心便不会生起了,更不要说做出淫乱之事了。

  色欲不仅障道,还是违法犯罪的根源。当今社会,道德风气日趋下沉,许多因色欲而起的悲剧时常见诸新闻媒体。有因卖淫嫖娼而杀生害命的;有因痴迷爱河被人遗弃的;有因第三者插足导致家庭破裂的,还有因包养情人丢官获刑的……各种因色欲引起的悲剧难以说尽。

  正因为色欲有许多过患,所以佛陀在经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色欲对出家人修行的过患,并且以善巧的方法告诉世人应当如何来对治淫欲之心。作为面对多种诱惑的现代人,应自深思佛陀的言教,清心寡欲,把精力用在事业上,慎勿沉溺于色欲的深渊而不能自拔,更不能被情欲冲昏头脑,做出失去理智的事情来。

  佛陀在《四十二章经》中还论述了声名对人的害处。佛说,人随着情欲追求声名。当声名显着的时候,自己已经身死命终了。人若贪恋世上的名声而不去学道,不过是枉费功…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一 佛经翻译文学的思想特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