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夫,这会使身心因争名夺利而疲惫不堪。追求声名的人就像烧香,虽然人闻到香气,香已经被烧完了,而危及生命的大火将会紧随其后。
追求世间虚名,不仅伤精费神,于己也毫无益处。因此,修行人坚决要戒除声名之患。对世间人而言,声名都是身外之物,纵使你费尽心思获得了虚假的名声,其实它并没有给你带来实质的利益,等到你身死命终之时再回头来想想,其实声名不过是空梦一场而已。
与名相随的是利,名缰利锁会把人束缚得喘不过气来。对于财物过分贪着,常会给人带来诸多不幸。佛在《四十二章经》中云:“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世上有许多人,一生千方百计贪求财利。他们不仅自己舍不得享用这些财物,而且对他人也十分吝啬。世上有多少人为了积聚财物铤而走险,杀生害命;又有多少人为了财利客死他乡;还有多少人守着积攒一生的财物死不瞑目。财物的各种过患,搅得人疲惫不堪。为财而死,为财所累终是人生的一大悲哀。
人应该过平淡真实的常人生活,当一个人远离虚名浮利时,对自己来说其实也是一种解脱。人生不足百年,纵使你家产万贯,声名卓著,也终将归于虚无。
人活在世上,只要尽己所能去创造物质财富来满足自身的生存所需,同时又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便是一种平实而幸福的生活。平日不羡慕别人,诚恳待人,认真做事,你自会活得称心如意,亦能够赢得别人的称道。
第四,佛经翻译文学作品表现了佛教慈悲为怀、自利利他、信心坚定、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这种佛教思想在《本生经》中表现得最为突出:《本生经》,也叫做“本生谭”,是佛典翻译文学中艺术价值最高、思想内涵深刻的经典。经中讲述了佛陀经过历世轮回,曾为鹿、为罴、为金翅鸟等种生物,以至为国王、修道者等,做无数善事,积累功德,记录这些善行的故事,赞美佛的过去世,就构成了《本生经》。在汉译佛典里,本生故事散见于各种不同的经、论之中。比较集中地保存在《六度集经》、《生经》、《菩萨本行经》、《大方便报恩经》等经典中;此外各种不同类型的譬喻经典如《贤愚经》、《杂宝藏经》里面也包含有不少本来出于《本生经》的部分。大乘经和论藏里也不少本生故事。总之,虽然汉译佛经不存在完整的名为《本生经》的经典,但本生故事在其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流传广远。
《本生经》的体裁多种多样,包含有神话、传说、寓言、传奇故事、诗歌、格言等等。它具有固定的结构,一个故事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佛陀现世的情况,这一部分比较简单。另一部分是他过去世的行事。他在过去世是菩萨(在早期的典籍里,“菩萨”专指前世的佛陀。),他示现为动物如鹿、猴、兔、鸽等,或示现为国王、贵族、商人、平民、穷人、婆罗门等等,表现他精勤修道的善行。
最后是关联语,由现世的佛陀出面说明过去世的事情与现世的关联,指出当初行善的某某就是佛陀自己,作恶的某某就是现在加害或反对佛陀的人,从而表现出教训的喻意。在以上三层意思构成的故事时,人物(有些是以动物形象出现的)的性格相当鲜明,善恶十分分明,情节比较曲折复杂,表现富于情趣。经典中的故事特别突出地表现了大乘佛教慈悲为怀、自利利他、信心坚定、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大涅槃经》里的雪山童子“舍身闻偈”是《本生经》中最为动人的故事之一。故事是说当初世尊在世修菩萨道,作婆罗门,在雪山苦行,叫做“雪山大士”或“雪山童子”。天帝释为了试验他的诚心,变成罗刹,向他说过去佛所说半偈: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童子听了心生欢喜,四面观望,只见罗刹,就对他说:
“善哉,大士,假若能说余下的半个偈,我终身做您的弟子。”罗刹说:“我现在实在太饿了,不能说。”这时候童子说:“您只管说,我以自己的身体供养您。”
罗刹就说出后半个偈:“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童子听了这两句偈后,就在石头上、墙壁上、树木上、道路上,到处书写这个偈,然后就爬到高树上,投身地下,施舍给罗刹。这时候罗刹现出天帝释的形象,接住童子的身体。雪山童子以此功德超生十二劫。这里所说的偈就是“雪山偈”,又名“无常偈”,它与“缘起偈”和“七佛通戒偈”是表现佛教基本教义的三个偈。在这个故事里,歌颂了雪山童子为了求法而不惜身命的大无畏品格,也就是“舍身求法”精神。这也是为追求真理、不畏牺牲的精神。
《杂譬喻经·鹦鹉》说:过去有个鹦鹉飞到一座山里,它看到山上的百鸟群兽相互亲善,不相残害。虽然如此,鹦鹉也没有久留,它后来就离开了那座山。
几个月后,那座山上失火了。恰巧鹦鹉看见了,它就飞到水里,用翅膀上的羽毛沾水,然后飞到天上,洒下羽毛带的水,想扑灭大火。这样来来去去,飞个不停。
天神见了,对它说:“鹦鹉,你太愚蠢了,这里的大火,是你能用羽毛上的那点大火能扑灭的吗?!”鹦鹉说:“我知道这样灭不了大火,可是我曾在这座山上作客,山上的百鸟群兽都很善良,我不忍看它们被烧啊。”天神很受感动,就下雨灭了大火。这个故事赞扬鹦鹉的仁德,表现了弱小的生命竭尽全力去解救众生的志愿和勇气,让人肃然起敬。
第五,佛经翻译文学作品还反映了舍己救人、舍生取义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尸毗王以身代鸽的故事。据《大庄严经论》说:有个国王叫尸毗,生性仁慈,爱民如子,因而他的国家富庶和平。其时三十三天的天帝释,即将命终,很是忧虑。有近臣叫毗首见了,问他:“您为什么忽然面有忧色?”天帝释答:“我快要死了,可是想到世间佛法已灭,诸大菩萨又不出世,不知道归依到哪里。”毗首就对他说:“现有一位尸毗王,志行精进,乐求佛道,您若去投归,一定会解脱灾难。”天帝释听了,决定去考验一番。他让毗首变成一只鸽子,自己变成一只鹰,然后以鹰追鸽子的方式到了国王面前。鸽子十分惊恐地躲到国王的身边。鹰站在国王前作人语说:“现在这只鸽子就是我的食物,请国王还给我。”国王说:
“我已立下志愿,要救度一切,现在鸽子绝不能还你。”鹰说:“大王您仁爱一切,可是如果您不给我鸽子,我就会饿死的。”国王说:“假如有剩余的肉,你可以吃吗?”鹰说:“只有血腥的鲜肉才可以。”国王想:害一条性命,救一条性命,不合道理,不如以我的身体来代替鸽子,这样所有的生命都可以保全了。于是他就取来锋利的刀,割自己腿上的肉,拿这些肉去替换鸽子。可是鹰说:“国王,您是大施主,现在您拿自己身上的肉代替鸽子,要称一称,使份量相等才公平。”
国王就拿来秤,把自己身上割下的肉和鸽子分别放到秤的两端,眼见腿上的肉快割没有,但是鸽子那头还是低低的,直到把胳膊、两肋的肉全都割下,肉还是轻,最后国王奋力把自己压到称盘上,勉强立住,心里十分欢喜。天帝释说:“您现在一定很痛,难道不反悔吗?”国王说:“不!依我看来,你的身体就是大苦。”
天帝又说:“您说不反悔,怎样才表明呢?”国王发誓说:“我立下心愿,直到现在,没有丝毫反悔的意思。依我所求,必定作佛,真实不虚。如果得我所愿,我的肢体,一定会立即平复。”当他发这一誓愿时,他的身体即恢复如初。这时候天神、世人,都赞扬为稀有之事,欢喜不已。故事的最后,佛告诉大众:“往昔之时,尸毗王者,岂异人乎?我身是也。”这个故事把佛陀的舍己为人世间救济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六,佛经翻译文学作品里也常常描写到恶人恶行,以和佛陀的善行做对比。
在佛教各种经典中有少数几个人一直破坏佛教,与佛陀作对,其中经常出现的是提婆达多,汉译为“调达”。他本是佛陀的从兄弟。但人心术不正,是佛陀的反对者,教团的叛逆者。在本生故事里,表现他在过去世就是极端的恶人,干尽罪恶勾当。如《法句譬喻经》里的“雁王”故事:从前有个国王,他喜欢吃大雁的肉,经常派人去捕雁。有一个雁王,带领五百只雁,飞来求食,不幸落入猎人的网里,其余的大雁都吓得飞走了,只有一只雁追随着被捕的雁王飞翔,也不躲避弓箭,号叫直到吐血,日夜不停。猎人见了,被这只雁的道义所感动,就放了雁王,让它们相随着飞走了。雁群得到雁王,十分欢喜,围绕着它飞翔。这件事有人报告给了国王,国王也受到感动,从此就不再捕雁了。这个故事,是佛陀对当时的国王阿阇世王说的(阿阇世王是摩竭陀国王,结交调达,囚禁父母,他后来受到报应,到佛陀处忏悔,遂皈依佛陀。)故事说完后佛陀对阿阇世王说:“那时的雁王,就是我;那只追随不去的雁,就是阿难;五百群雁,就是五百罗汉;吃雁的国王就是大王您,当时的猎人,就是调达。”佛陀又说:“前世以来,调达总想害我,我以大慈大悲之力,得以解脱,不念旧怨,自己努力成就佛道。”当佛陀说到这里,国王开悟了。这个故事颂扬了佛陀不念积恨、以德报怨的功德,用调达来做衬托。另外《佛说九色鹿经》、《杂宝藏经·六牙白象缘》等也都是反映这一思想的代表作品,这里就不再一一细述了。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一 佛经翻译文学的思想特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