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二 佛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

  (二)佛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

  佛教典籍在翻译为中文经典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从而使这些佛教典籍具有了多种多样的文学特色。例如作品中常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借用想象和夸张等手段来表现真实的如来法界;经典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且情节曲折生动;经典保留了其外来语文的特点,对一般文章的写作和创作都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下面就分别对佛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作简略的论述:

  1.佛经中比喻的运用

  佛教义理精深玄妙,为了让信徒们易于理解接受,佛祖往往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多种方法,不拘一格地讲解经义。《妙法莲华经》卷一《方便品》中提到佛陀的一段话: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佛法。《法华经·药草喻品》也说:“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佛经中最常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各种譬喻故事,形象、生动、浅明透彻地阐述深刻的佛理。如《阿含经》卷十一里有佛弟子难陀向一位比丘尼说法,讲人身本是五蕴和合的道理,用屠牛人杀牛作比喻。他说,技术高超的屠牛人杀牛的时候,手拿着利刀,分解开宰杀的牛,不伤肉,不伤皮,把筋骨剥离开来,然后把皮覆盖在肉上。难陀问:这和整个的牛是不是一样?比丘尼答不是一样。难陀进一步解释说,牛就比如人身,肉就“内六入”,外皮就是“外六入”,皮肉之间的筋骨就是贪、瞋、痴,利刀就好比佛智,用智慧就能断除一切结缚。

  佛门中,依照悟道程度的深浅把信徒分为三个等级:声闻乘——悟道的初级阶段;缘觉乘——悟道的中级阶段;菩萨乘,又叫如来乘——悟道的高级阶段。

  “三乘”表示悟道有深浅,法力有高低,但目的却一样:都是为了把信徒们从此岸渡到彼岸。为了说明“三乘”的道理,佛经中常用“三车”做比喻,把羊车比作声闻乘,鹿车比作缘觉乘,最大最美的牛车比作菩萨乘。

  而在《法华经》里有七个有趣的譬喻,其中最为有名、人所共知的是“火宅”和“化城”二喻:

  “火宅”喻人世间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故事说:有个富贵长者,拥有一座大庄园,他的众多子孙长年在大庄园里过着优裕富足的生活;虽然大庄园里四处生虫、夜里鬼怪常现,但子孙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一天,这座庄园着了大火,子孙们依然迷恋着园子里的珍宝玩好,不愿意逃离火宅。长者万般无奈,在这危急时刻,为了救出执迷不悟的子孙,他就向子孙们许诺:大庄园上还有更多更好的珍宝,这样,子孙们才同意离开火宅。

  经里描写了大火燃烧的恐怖情形,指出佛的使命就是对迷惑于三界的众生进行劝教,让众生走出迷途,趋于善境,犹如这位长者,从火宅中拔济众生。

  “化城”即所说的海市蜃楼,是海面或沙漠里的一种幻影,远望像是有城池或水草出现。故事说:有一个导师率领一群商人到远方寻找宝藏,半路上大家实在累得难以坚持了,都不愿再往前走了。导师见此,心想:大家确实太累了,但半途而废岂不可惜?于是心生一计,施展法术,在不远处的险道中化出一座金碧辉煌的城市来。众人看到不远处的城市,顿时感到希望就在面前,又鼓足信心,来到城里。导师见众人在城里都充足地休息好了,体力也都恢复了,就又通过神力让这座城市消失,告诉众人:“原先的大城,是我变出来让大家休息的。现在,你们既然已经恢复了体力,就该继续往前走,宝藏就在不远的前方。”在导师的劝导下,众人历尽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宝藏。

  故事说明:佛祖教化众生,正如导师劝导众人,遇到众生执迷不悟时,应能随机应变,想方设法让众生走出迷途。

  《旧杂譬喻经·祸母》中说:过去有个国家,富足安乐,但是国王并不安分,一次他问众臣:“我听说天下有一种叫“祸”的东西,是什么样子?”众人都说不知道。国王于是就派人到邻国去买。天神就化作一个人在市中叫卖。卖的东西形状如猪,用铁索拴着。

  大臣问:“这是什么?”答说是“祸母”。问:“卖多少钱?”答说:“一千万”。大臣又问:

  “这个东西吃什么?”答说:“一天吃一斗针。”于是大臣买下“祸母”献给国王,然后又挨家挨户搜求针来喂祸母。结果弄得民不聊生。于是大臣对国王说:“这个“祸母”弄得百姓怨气冲天,天下就要大乱了,还是把它杀掉为好。”国王同意了。就把它拿到城外,可是怎么也弄不死它,最后只得堆起柴火,用大火烧,烧得那个东西浑身通红,结果它跑到哪里就烧到哪里。它跑遍全国,祸害民众,闹得饥荒遍地。

  这个故事结尾说:“坐厌乐,买祸所致。”是说这个国王不满足于太平,自己讨来了祸害。但从佛教教义上来说这个故事是说戒“贪”的,其寓意是贪心不足,祸害无穷。

  《百喻经》是佛经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以寓言故事来喻示佛理的经典。经中有则《治秃喻》故事说:有一个人,头上光秃秃的,冬天觉得特别冷,夏天又遭太阳晒,还有蚊子来叮,昼夜不得安宁,很是苦恼。他到处打听,希望能治愈他的毛病。后来得知有一个医生,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就跑去请教,对医生说:“我这秃头的毛病实在太痛苦了,听说你很有本事,无论如何请你帮我治一下。”不料这个医生立刻脱下帽子,露出光秃秃的脑袋给他看,并说:“实在抱歉,我自己也是个秃顶,很是痛苦。假使我能治愈这病,我不是早把自己的病治好了吗?”

  这则故事就是通过秃子到处求人医治秃头来比喻那些常受生老病死折磨的人,欲求长生不死之道,却不刻苦修行,而是盲目地四处打探,哪里知道被问的人自己也是在生死轮回中无法解脱啊!这正是问道于盲。

  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将十方如来与众生的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

  十方如来见到众生受着痛苦,如箭入心,如慈母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无有疲厌,而六道众生不念佛,佛念众生,单忆无用。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自可心心相契。比喻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相交,互涉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

  比喻在佛经中的运用是很普遍的。而且,佛典中还对譬喻方法作了总结。

  南本《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六说到“八种喻”:“善男子,喻有八种:一者顺喻,二者逆喻,三者现喻,四者非喻,五者先喻,六者后喻,七者先后喻,八者遍喻。”这就细致地从内容、形式与表达方式的不同中对譬喻进行了区分。多用譬喻,使文情生动;而用博喻,更容易造成气势充沛的效果。佛经中有的譬喻是故事,这些故事,对中国散文的写作有较大的丰富,例如《六度集经》中的《镜面王经》、《大般涅槃经》卷三十《师子吼菩萨品》,世亲《摄大乘论》等经论中的“盲人摸象”的故事,后来苏轼的《日喻》从立意到表达方式都本之于它;《列子》的文章务用譬喻和寓言,柳宗元称赞“其文辞类《庄子》,而质尤厚,少为作,好文者可废耶?而列子的创作正受到佛典的影响,唐宋以后一些散文家在譬喻故事上争奇斗艳,也与作者习佛有关。如董其昌曾指出:“东坡水月之喻(指《前赤壁赋》),盖自《肇论》得之,所谓“不迁”意也。文人冥搜内典,往往如凿空,不知乃沙门辈家常饭耳。”

  在《文殊菩萨警众偈》中也有形象的比喻: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以少水之鱼比喻生命日逐一日的减少,以如救头顶燃烧来比喻修道应当勤奋努力,这都是世俗之人无法想象出来的。这里也可以看出佛偈并非是单纯宗教教义的宣传,其文学性实足可观。

  2.佛经中夸张的运用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段,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或加强所说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同时,夸张也指文艺创作中突出描写对象某些特点的手法。在佛典中,这种夸张铺陈的描述手法也屡见不鲜。此点不仅是宗教上为求吸引信徒之需求所致,亦是大乘佛典中特有的艺术特色。大乘佛典中,有许多美丽的长篇偈颂,既重铺陈、堆栈,亦深富夸饰的表现手法。例如北周阇那耶舍所译《大乘同性经》中,描述佛陀说法时,大地与江海皆为之震动,一切世间秽暗面皆充满无量清净的金光,大地之间绽放出无量百千的莲花,精妙庄严的围绕于其四周:

  世间希有今是何?显现如是大世尊?惊怪未曾有斯法,今于此事生疑惑。震动大地并巨海,或有安住净世界。开敷清净金光网,除灭世间一切闇。莲华百千无有边,复有杂花妙宝树……此偈颂的夸饰技巧显而易见,然其大地震动、巨海摇荡、普绽莲花、世间皆大放光明的景象,亦予人美丽奇异之感。

  再如西晋竺法护所译《普曜经》中,以手抛大白象的轻而易举,夸饰出菩萨的威神之力:“手执大白象,已死身至重,掷弃于城外,离堑极大远……”此是描述调达(人名)为显示其奇技,乃以右手牵象头、左手持象鼻,捏杀大象于顷刻之间;时菩萨来到,因见象身肥大,臭烂普熏城内,遂发慈悲心以右手接掷置于城外。又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中:

  一一毛孔中,普现最胜海;佛处如来座,菩萨众围遶。一一毛孔中,无量诸佛海;道场处华座,转净妙*轮。一一毛孔中,一切剎尘等;最胜跏趺坐,演说普贤行。

  此偈颂展现出如来遍于一切的意境,故由一细微的毛孔中,能普现出无量无尽的海、能普现出诸菩萨围绕如来聆听妙法的场面、能普现出一切山河世界。就蕴含意义而言,此种描述演示了佛法的广大殊妙;就修辞技巧而言,夸饰的笔法烘托出奇异宏伟的画面,使此世界图像既具神话色彩,亦透显出深妙的意趣。

  在我们所见的佛经中,有许多经典都部分地使用了夸张的文学手法。如《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示疾说法中关于神通的夸张描写:

  尔时长者维摩诘心念,今文殊师利与大众俱来,即以神力空其室内,除去所…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二 佛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