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及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卧。文殊师利即入其室,见其室空,无诸所有,独寝一床……这一段经文描述了当文殊师利前往问疾时,维摩诘示现神通把自己住所变成一丈见方的空屋子,里面除了床之外无有一物,显示了诸法性空之理。
又如《贤愚经》中一则《牢度差斗圣》更是以夸张的手法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精彩:六师众中,有一弟子名劳度差,善知幻术,于大众前咒作一树,自然长大,荫蔽众舍,枝叶郁茂,花果各异。众人皆言:“此变乃劳度差作。”时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风,吹拔树根倒着于地,碎为微尘。众人皆言:“舍利弗胜,今劳度差便为不如。”又复咒作一池,其池四面皆以七宝,池水之中生种种花。众人皆言:“是劳度差之所作也。”时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其一牙上有七莲花……花上有七玉女,其象徐详,往诣池边,并含其水,池即时灭。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复作一山,七宝计严,象池树木,花果茂盛。
众人皆言:“此是劳度差作。”时舍利弗即化作金刚力士,以金刚杵遥用指之,山即破坏无有徐遗。众人皆言:“舍利弗胜,劳度差不如。”
我们所熟知的千手观音,佛经里在述说她的故事中就非常具有文学的夸张性,《妙英宝卷》中记载:
古时候有个妙庄严王,他有三个美丽的女儿。长女妙颜和次女妙香很早就出嫁了,唯有三女儿妙英不愿出嫁。妙英从小聪明、善良,五岁能念诵经文,一心想皈依佛门。妙庄严王为她亲许婚事,她毫不领情,还说准备出家当尼姑。气得妙庄严王怒发冲冠,狠心割断父女之情,命令她以剑自刎。妙英个性倔强,拔剑在手,引颈自刎,但剑并没有砍断她的颈项,反而断为千节。妙庄王见不能伤害妙英,又命令闷死她,使她的灵魂堕入地狱。但管地狱的阎王爷对妙英公主特别开恩,使她复活于普陀山附近的一杂莲花上。她在那里生活了九年,为人治病,抢救沉船……后来,妙庄王患重病,全身癫痂生疮,医生开出药方,特别关照说:
“这药需要亲生的骨肉当药引。”妙庄严王没有儿子,长女妙颜和次女妙香都不愿作出牺牲。
妙英公主听到消息,为了救父王,立即赶到王宫,割下手臂肉来给父亲治病。妙庄严王病愈不久,又生眼疾。妙英公主又挖出自己的眼睛,替父亲治愈了眼病。妙庄严王并不知道妙英割肉、挖眼为自己治病的事情,一见到三公主,就觉得有气,命令手下把她关在房中用火烧死。在熊熊烈火中,屋顶烧穿,妙英冉冉升天,成为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得知此事,慷慨地许诺“舍一偿千”,赋予观音菩萨千手千眼。(也有传说为:妙庄严王病愈后,得知女儿为了替自己治病,不惜割下臂肉和挖出眼珠,深为感动;也为自己过去对她的态度而后悔。
为了纪念妙英公主,也为了祝贺女儿得道成为观音菩萨,妙庄严王命令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观音像”。这个工匠手艺高超,但年事已高,有点耳聋,把“全手全眼”听成“千手千眼”,便塑了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观音菩萨长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维护众生,法力无边;千眼表示观照世间,有无穷的智慧和能力。《千手经》则另立一说,认为观音菩萨有千手千眼,是为了“度一切众生,毫无阻拦”。
总而言之,千手千眼显然是大慈大悲的表现。千手观音大多是立像。千手千眼、四十八臂都是观音菩萨慈悲救世的无穷悲愿的具体化、形象化。佛教艺术家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来表现观音菩萨神奇的魔力。
3.佛经中排比手法的运用
排比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是用一连串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许多排比手法的偈颂。
如:
于彼一一毛孔中,出生异色不可说;于彼一一异色中,放妙光明不可说;于彼一一光明中,出宝莲华不可说;于彼一一宝莲华,各有宝叶不可说;……此偈颂以排比句型,构筑出佛教中“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境界。《大方广佛华严经》中不仅有许多排比的偈颂,而且在经文中还有许多排比的句子。如:
《贤首菩萨品》云:
入如是等一切诸王都城时,能为众生而作佛事;所谓入城门时,一切大地六种震动,光明普照,盲者得视,聋者得听,狂者得止,裸者得衣,苦者得乐,一切乐器不鼓自鸣,诸庄严具,自然演出微妙音声,如是等物亦自然出微妙音声,一切诸佛色身清净见者无厌,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相好庄严,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视瞻安详,未曾卒疾观察诸方,不失威仪,于一切境界诸根寂定,摄心不乱直趣涅槃,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行四威仪,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或以说法,或以默然,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或以神足说法教诫,普为众生而作佛事,一切诸佛,为一切世界海中种种众生海,修大善根念佛三昧,行菩萨行,观察诸佛无有厌足,或说佛兴难可值遇,见如来已,出生无量一切善法,修习功德,行诸佛行,佛出世间,令众生净赞叹诸佛无量功德,长养未来诸佛种姓,修一切善根,令诸佛欢喜,解知如来无量妙色,随所应化普能现前,令不可思议众生,于诸佛刹得见如来,一切诸佛,以如是等无量善根,普为众生而作佛事;彼诸众生,或有见佛欢喜,或有礼拜,或有合掌,或有赞叹,或有请佛,或有受施,或见佛微笑,或有念佛,或见佛悦乐,普为众生而作佛事。
这段经文讲述了无量诸佛普为众生作佛事的功德,经文层层推进,将诸佛对众生所作功德论述得全面完整。
在《妙法莲华经》中,铺陈排比的经文亦比比皆是。例如《观音菩萨普门品》中对于诚心念颂观世音菩萨的众生遇难呈祥的一段经文描写既是。兹撷取其中一段于下: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此段偈颂主要是说明观音菩萨耳根通圆,闻声皆予相救的悲心愿行。偈颂中连用五个“或”字、五个“念彼观音力”,以排比的修辞技巧,予人回环杂沓、气势雄阔之感。
佛教典籍中的排比方式给人一种气势磅礴,层次分明的美感。尤其是在佛经偈颂中,排比句式的运用更为频繁。这种结构相同的句法,反复描述出同一性质、范围的意象,使句法“结构相似”的呈现出堆栈之美。例如《长阿含经》中,佛陀以一偈颂描述“十二因缘”,其中有言:
如是思惟已,触由六入生;触本由何缘,因何而有触?
如是思惟已,触由六入生;六入本何缘,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名色本何缘,因何有名色?……若触永灭者,则亦无有受;若受永灭者,则亦无有爱。
若爱永灭者,则亦无有取;若取永灭者,则亦无有有。
若有永灭者,则亦无有生;若生永灭者,无老病苦阴。
此偈颂既应用了“排比”的句法,亦应用了“类叠”、“层递”的修辞技巧,使整首偈颂读来朗朗上口,不但具有音韵上的美感,亦利于记诵。
虽说佛偈不忌重复,但佛偈并非就不讲语言的优美。实际上,佛偈由于少了格律的约束,其表现形式更自由奔放,表现手法更灵活多样,许多在汉语格律诗词中不能使用的表现手法,在佛偈中都可以自由运用。如《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或在须弥峯,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在《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也有许多这样的排比句子: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无着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诸威力,普能积集菩提力。
……《普门品》偈以“念彼观音力”全句为反复,《行愿品》偈以力字结句为排比,各各共达十二句,又《行愿品》下继续使用排比句,以海字为结句连续八句与上十二句合二十句。由此自然生出一种排山倒海,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摄受力量,这种表现手法,是汉语诗歌无论如何也无法比拟的。
4.佛经中想象手法的运用
许多大乘经典中都有丰富的想象,不过佛经中的各种想象,对于佛教信徒而言,应当相信这些想象的内容是真实的。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这些经典的描述就是一种大胆的想象。如《佛说阿弥陀经》中对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描写就是典型的想象: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又舍利弗,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天雨曼陀罗华。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饭食经行。”
在《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也有丰富的想象:
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求长寿得长寿,求富饶得富饶,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若复有人忽得恶梦,见诸恶相或怪鸟来集,或于住处百怪出现,此人若以众妙资具,恭敬供养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者,恶梦恶相诸不吉祥皆悉隐没不能为患,或有水火刀毒悬崄恶象、师子、虎狼、熊罴、毒蛇、恶蝎、蜈蚣、蚰蜓、蚊虻等怖,若能至心忆念彼佛恭敬供养,一切怖畏皆得解脱;若他国侵扰盗贼反乱,忆念恭敬彼如来者亦皆…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二 佛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