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學觀 一、佛教文學的起源 二 佛經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P2

  ..續本文上一頁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文殊師利即入其室,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這一段經文描述了當文殊師利前往問疾時,維摩诘示現神通把自己住所變成一丈見方的空屋子,裏面除了床之外無有一物,顯示了諸法性空之理。

  又如《賢愚經》中一則《牢度差鬥聖》更是以誇張的手法描寫得有聲有色十分精彩:六師衆中,有一弟子名勞度差,善知幻術,于大衆前咒作一樹,自然長大,蔭蔽衆舍,枝葉郁茂,花果各異。衆人皆言:“此變乃勞度差作。”時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風,吹拔樹根倒著于地,碎爲微塵。衆人皆言:“舍利弗勝,今勞度差便爲不如。”又複咒作一池,其池四面皆以七寶,池水之中生種種花。衆人皆言:“是勞度差之所作也。”時舍利弗化作一大六牙白象,其一牙上有七蓮花……花上有七玉女,其象徐詳,往詣池邊,並含其水,池即時滅。衆人皆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複作一山,七寶計嚴,象池樹木,花果茂盛。

  衆人皆言:“此是勞度差作。”時舍利弗即化作金剛力士,以金剛杵遙用指之,山即破壞無有徐遺。衆人皆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

  我們所熟知的千手觀音,佛經裏在述說她的故事中就非常具有文學的誇張性,《妙英寶卷》中記載:

  古時候有個妙莊嚴王,他有叁個美麗的女兒。長女妙顔和次女妙香很早就出嫁了,唯有叁女兒妙英不願出嫁。妙英從小聰明、善良,五歲能念誦經文,一心想皈依佛門。妙莊嚴王爲她親許婚事,她毫不領情,還說准備出家當尼姑。氣得妙莊嚴王怒發沖冠,狠心割斷父女之情,命令她以劍自刎。妙英個性倔強,拔劍在手,引頸自刎,但劍並沒有砍斷她的頸項,反而斷爲千節。妙莊王見不能傷害妙英,又命令悶死她,使她的靈魂墮入地獄。但管地獄的閻王爺對妙英公主特別開恩,使她複活于普陀山附近的一雜蓮花上。她在那裏生活了九年,爲人治病,搶救沈船……後來,妙莊王患重病,全身癫痂生瘡,醫生開出藥方,特別關照說:

  “這藥需要親生的骨肉當藥引。”妙莊嚴王沒有兒子,長女妙顔和次女妙香都不願作出犧牲。

  妙英公主聽到消息,爲了救父王,立即趕到王宮,割下手臂肉來給父親治病。妙莊嚴王病愈不久,又生眼疾。妙英公主又挖出自己的眼睛,替父親治愈了眼病。妙莊嚴王並不知道妙英割肉、挖眼爲自己治病的事情,一見到叁公主,就覺得有氣,命令手下把她關在房中用火燒死。在熊熊烈火中,屋頂燒穿,妙英冉冉升天,成爲觀世音菩薩。釋迦牟尼佛得知此事,慷慨地許諾“舍一償千”,賦予觀音菩薩千手千眼。(也有傳說爲:妙莊嚴王病愈後,得知女兒爲了替自己治病,不惜割下臂肉和挖出眼珠,深爲感動;也爲自己過去對她的態度而後悔。

  爲了紀念妙英公主,也爲了祝賀女兒得道成爲觀音菩薩,妙莊嚴王命令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觀音像”。這個工匠手藝高超,但年事已高,有點耳聾,把“全手全眼”聽成“千手千眼”,便塑了一尊“千手千眼觀音像”。)觀音菩薩長出千手千眼,千手表示維護衆生,法力無邊;千眼表示觀照世間,有無窮的智慧和能力。《千手經》則另立一說,認爲觀音菩薩有千手千眼,是爲了“度一切衆生,毫無阻攔”。

  總而言之,千手千眼顯然是大慈大悲的表現。千手觀音大多是立像。千手千眼、四十八臂都是觀音菩薩慈悲救世的無窮悲願的具體化、形象化。佛教藝術家運用浪漫主義的誇張手法,來表現觀音菩薩神奇的魔力。

  3.佛經中排比手法的運用

  排比是修辭方法的一種,是用一連串內容相關、結構類似的句子成分或句子來表示強調和一層層的深入。在《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有許多排比手法的偈頌。

  如:

  于彼一一毛孔中,出生異色不可說;于彼一一異色中,放妙光明不可說;于彼一一光明中,出寶蓮華不可說;于彼一一寶蓮華,各有寶葉不可說;……此偈頌以排比句型,構築出佛教中“不可言說”、“不可思議”的境界。《大方廣佛華嚴經》中不僅有許多排比的偈頌,而且在經文中還有許多排比的句子。如:

  《賢首菩薩品》雲:

  入如是等一切諸王都城時,能爲衆生而作佛事;所謂入城門時,一切大地六種震動,光明普照,盲者得視,聾者得聽,狂者得止,裸者得衣,苦者得樂,一切樂器不鼓自鳴,諸莊嚴具,自然演出微妙音聲,如是等物亦自然出微妙音聲,一切諸佛色身清淨見者無厭,普爲衆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相好莊嚴,普爲衆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視瞻安詳,未曾卒疾觀察諸方,不失威儀,于一切境界諸根寂定,攝心不亂直趣涅槃,普爲衆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行四威儀,普爲衆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或以說法,或以默然,普爲衆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或以神足說法教誡,普爲衆生而作佛事,一切諸佛,爲一切世界海中種種衆生海,修大善根念佛叁昧,行菩薩行,觀察諸佛無有厭足,或說佛興難可值遇,見如來已,出生無量一切善法,修習功德,行諸佛行,佛出世間,令衆生淨贊歎諸佛無量功德,長養未來諸佛種姓,修一切善根,令諸佛歡喜,解知如來無量妙色,隨所應化普能現前,令不可思議衆生,于諸佛刹得見如來,一切諸佛,以如是等無量善根,普爲衆生而作佛事;彼諸衆生,或有見佛歡喜,或有禮拜,或有合掌,或有贊歎,或有請佛,或有受施,或見佛微笑,或有念佛,或見佛悅樂,普爲衆生而作佛事。

  這段經文講述了無量諸佛普爲衆生作佛事的功德,經文層層推進,將諸佛對衆生所作功德論述得全面完整。

  在《妙法蓮華經》中,鋪陳排比的經文亦比比皆是。例如《觀音菩薩普門品》中對于誠心念頌觀世音菩薩的衆生遇難呈祥的一段經文描寫既是。茲撷取其中一段于下: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峰,爲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或值怨賊繞,各執刀加害,念彼觀音力,鹹即起慈心。

  或遭王難苦,臨刑欲壽終,念彼觀音力,刀尋段段壞。

  此段偈頌主要是說明觀音菩薩耳根通圓,聞聲皆予相救的悲心願行。偈頌中連用五個“或”字、五個“念彼觀音力”,以排比的修辭技巧,予人回環雜沓、氣勢雄闊之感。

  佛教典籍中的排比方式給人一種氣勢磅礴,層次分明的美感。尤其是在佛經偈頌中,排比句式的運用更爲頻繁。這種結構相同的句法,反複描述出同一性質、範圍的意象,使句法“結構相似”的呈現出堆棧之美。例如《長阿含經》中,佛陀以一偈頌描述“十二因緣”,其中有言:

  如是思惟已,觸由六入生;觸本由何緣,因何而有觸?

  如是思惟已,觸由六入生;六入本何緣,因何有六入?

  如是思惟已,六入名色生;名色本何緣,因何有名色?……若觸永滅者,則亦無有受;若受永滅者,則亦無有愛。

  若愛永滅者,則亦無有取;若取永滅者,則亦無有有。

  若有永滅者,則亦無有生;若生永滅者,無老病苦陰。

  此偈頌既應用了“排比”的句法,亦應用了“類疊”、“層遞”的修辭技巧,使整首偈頌讀來朗朗上口,不但具有音韻上的美感,亦利于記誦。

  雖說佛偈不忌重複,但佛偈並非就不講語言的優美。實際上,佛偈由于少了格律的約束,其表現形式更自由奔放,表現手法更靈活多樣,許多在漢語格律詩詞中不能使用的表現手法,在佛偈中都可以自由運用。如《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假使興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觀音力,火坑變成池。

  或漂流巨海,龍魚諸鬼難。念彼觀音力,波浪不能沒。

  或在須彌峯,爲人所推墮。念彼觀音力,如日虛空住。

  或被惡人逐,墮落金剛山。念彼觀音力,不能損一毛。

  ……在《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也有許多這樣的排比句子: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諸威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普門品》偈以“念彼觀音力”全句爲反複,《行願品》偈以力字結句爲排比,各各共達十二句,又《行願品》下繼續使用排比句,以海字爲結句連續八句與上十二句合二十句。由此自然生出一種排山倒海,氣勢恢宏,震撼人心的攝受力量,這種表現手法,是漢語詩歌無論如何也無法比擬的。

  4.佛經中想象手法的運用

  許多大乘經典中都有豐富的想象,不過佛經中的各種想象,對于佛教信徒而言,應當相信這些想象的內容是真實的。如果單從文學的角度來看,這些經典的描述就是一種大膽的想象。如《佛說阿彌陀經》中對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描寫就是典型的想象: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爲地,晝夜六時,天雨曼陀羅華。其土衆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盛衆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也有豐富的想象:

  隨所樂求一切皆遂。求長壽得長壽,求富饒得富饒,求官位得官位,求男女得男女。若複有人忽得惡夢,見諸惡相或怪鳥來集,或于住處百怪出現,此人若以衆妙資具,恭敬供養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者,惡夢惡相諸不吉祥皆悉隱沒不能爲患,或有水火刀毒懸崄惡象、師子、虎狼、熊罴、毒蛇、惡蠍、蜈蚣、蚰蜓、蚊虻等怖,若能至心憶念彼佛恭敬供養,一切怖畏皆得解脫;若他國侵擾盜賊反亂,憶念恭敬彼如來者亦皆…

《佛教文學觀 一、佛教文學的起源 二 佛經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