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文學觀 一、佛教文學的起源 二 佛經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P3

  ..續本文上一頁解脫複次曼殊室利,若有淨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盡形不事余天,惟當一心歸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薩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毀犯怖墮惡趣,若能專念彼佛名號恭敬供養者,必定不受叁惡趣生;或有女人臨當産時受于極苦,若能至心稱名禮贊恭敬供養彼如來者,衆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見者歡喜,利根聰明安隱少病無有非人奪其精氣。

  此段經文是對于至誠懇切念誦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的人,所求皆能如願的論述。經文中所說的各種所滿之願就是想象的典型標志。

  5.佛經的故事完整性特征

  佛陀住世時,爲了讓弟子更爲清楚明了的領會佛教奧義,他通常會以講完整故事的方式來闡明事理。佛陀所說的佛典故事經過佛弟子的結集之後,被保存在佛教經典之中,一直流傳至今。在許多大乘佛教經典中都收集有完整的佛教故事,如《楞嚴經》、《賢愚因緣經》、《四十二章經》、《百喻經》、《佛本生經》、《阿含經》等。其中《百喻經》、《佛本生經》幾乎全經都是以完整的故事來闡述佛教道理。

  現舉幾則佛經故事來說明佛經的故事完整性特征。

  在《大佛頂首楞嚴經》中講述了阿難與摩登伽女的故事:

  佛陀的侍者阿難一日持缽行乞,看見一位女子在水邊取水,阿難慈悲爲了讓這位女衆有種福田的因緣,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見阿難相好莊嚴,遂生愛慕之心,回家告訴母親:“剛才在水邊,遇見一位名叫阿難的修行人。母親,我見他長相極爲莊嚴,決定今生非阿難不嫁,您一定要幫我。”于是母親將女兒的心意轉達給阿難,阿難聽了回答:“請告訴您的女兒,我是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在了脫生死,出叁界;而欲愛、色愛皆爲流轉生死的根源。佛陀一再告誡弟子要遠離欲愛,修清淨梵行,所以我絕對不會娶妻的。”

  摩登伽的母親返回家中,將阿難說過的話回複給女兒,請女兒打消此念頭。然而摩登伽女並不死心,慫恿母親以咒術誘騙阿難。其母由于愛女心切,決定幫女兒達成心願。于是當阿難再次托缽化緣行經摩登伽女家門口時,以幻術迷惑阿難,使阿難不由自主地走進她們家,就在摩登伽的母親逼迫阿難娶摩登伽之際,幸逢世尊請文殊菩薩持楞嚴神咒護持,使阿難得以免難。但摩登伽女還是不死心,每天跟著阿難,阿難走到那兒,就跟到那兒,阿難回精舍,摩登伽女就守在門口,阿難不堪其擾,于是向佛陀禀告。佛陀知道之後,就請摩登伽女來精舍,佛問:“你爲何每天跟著阿難?”摩登伽女回答:“佛陀,聽說阿難沒有娶妻,我亦未嫁,我想要嫁給阿難,作阿難的妻子。”佛說:“阿難沙門無發,妳既要嫁給他,也要跟他一樣剃發,如果妳剃發來,我就請阿難當妳的丈夫。”摩登伽女回答:“好。”于是心滿意足的回家,將自己與佛陀的對話告訴母親,並請母親爲自己剃發,好作阿難的妻子。母親雖然心如刀割,但禁不住愛女的苦苦哀求,便含淚揮刀剃去愛女的頭發。摩登伽女回到精舍告訴佛陀:“我已剃發,請世尊履行諾言。”佛問:“摩登伽,我問妳,你愛阿難的什麼?”摩登伽女回答:“我愛阿難的眼,愛阿難的鼻,愛阿難的口,愛阿難的聲音,愛阿難行步的樣子……。佛陀,總之阿難的一切我都愛。”佛說:“人的眼中有淚,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有屎尿,這些都十分臭穢不堪。如果兩人成爲夫妻後,便會有小孩出生,有生便有死亡,伴隨著親眷的生離死別,是無止盡的淚水,這些對自己又有什麼幫助呢?”摩登伽女思惟佛陀所開示的道理,深覺人身臭穢不淨,而自己所執著的愛欲,是無邊生死的根本,由于宿世善根、慧根成熟,豁然徹悟,當下證得阿羅漢道。佛陀知道摩登伽女已證聖果,便告訴摩登伽女現在可以去找阿難,摩登伽女慚愧低頭,長跪于佛前說:“自己過去實在愚癡才會追逐阿難,今承蒙佛陀慈悲開示真實之道令得證聖果,現在我已心開意解,斷除種種煩惱,永出叁界,不再受生死流轉之苦。”

  這則完整的故事講述了阿難遭受摩登伽女的的糾纏,最後通過佛陀爲摩登伽女說法,度化摩登伽女的故事,告訴我們愛欲的不可靠。

  《佛本生經》中講述了一則九色鹿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佛有一世投生爲一只九色鹿。這只鹿身上九種顔色相間,鬥頂上的角像雪一樣白。這只鹿常在恒河邊上飲食水草,常年與一只烏鴉朝夕相伴,相處得十分融洽。有一天,恒河上遊漂來一段木頭,有一個人抱著木頭在波濤洶湧的激流中在水中出沒,並大聲喊:“救命啊!” 九色鹿一看情勢危急,急忙跳入河中遊到那人身邊,把那人救出了險境。那人上得岸來,連忙跪倒在地說:“感激您的救命之恩。我情願與您爲奴,爲您采取水草,供給驅使。” 九色鹿說道:“不勞煩你了。你還是幹你自己的事情吧。如果你真要報恩,就不要把現在的住處告知世人。以免世人爲了得到我的皮毛和角而來殺我。”那人聽得,便尋路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不久,王後有一次做夢夢見一只九色鹿甚是漂亮。醒後想得到這九色鹿的毛皮和角。便向國王提出這個要求。國王說:“夫人放心,我作爲一國之王,還有什麼弄不到的呢?我現在就叫人去找。”國王隨即向全國發布公告:如果有人得到九色鹿獻給國王的,將分封國土,並賞金銀珠寶萬兩。

  曾經被九色鹿救過命的人得知消息,心中惡念油然而生,他來到國王面前說:“我知道九色鹿在哪裏。”話音一落,那人的臉上即刻長滿了癞瘡。爲了親眼看到九色鹿國王便親自帶大隊人馬同那人的一起抓九色鹿。

  那烏鴉遠遠望見大隊人馬朝這邊圍來,心知不妙,連忙在樹上喊:“九色鹿快起來,國王來抓你了。”可是,爲時已晚,國王的部隊已經團團圍在了九色鹿的身邊了。九色鹿一看周圍,已經沒有逃走的可能性了。心一橫,走到國王面前跪下問道:“請問大王:是誰告知我在這裏的?” 國王指著一個人說:“就是那個滿臉都是癞瘡的人告訴的。” 九色鹿擡頭一看,不覺淚如雨下:“大王,這個人曾經在這河中差點被淹死,是我奮不顧身地把他救了回來。本來他答應不將我的住處告知世人。如今卻恩將仇報,帶人前來要把我傷害。這小人人心反複,還不如水中沈浮的木頭呢。”

  這國王聽九色鹿一番言論,很是慚愧:“我治下的臣民如此沒有禮義廉恥,真是讓我顔面殆盡。”即把這人訓斥一頓,並下令全國:“誰敢傷害鹿群,我當滅他五族。”隨之帶人回到宮中。當時,整個國家的鹿群都得到國王的庇護,逐漸壯大起來,鹿群與人民互不相關,相處得十分融洽。從那以後,整個國家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人民無病無災。國王也長壽健康,後來無疾而終。

  佛以這個故事告訴弟子們,要想了生脫死,成功到達彼岸,必須要有慈悲之心,學會忍辱和精進,同時也告訴我們爲人要知恩圖報,切不可忘恩負義。

  除了上述經典中所說的佛教故事之外。還有許多大乘佛教經典中都講述了故事情節完整的故事。如《佛說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的故事,《百喻經》中的《愚人食鹽喻》、《婦詐稱死喻》、《債半錢喻》等故事都是通過完整的故事來講說佛理的經文。

  6.佛經中綜合文學手法的使用

  綜合文學手法是大乘佛教經典中經常使用的文學手法。所謂綜合文學手法也就是佛經中爲了把深刻的佛教義理說得更爲簡明易懂,便于信徒領會經文主旨,而將將比喻、誇張、排比,擬人,通感等多種文學手綜合在一起運用,而不單單是只用某一種文學手法來表現。現以《佛說觀無量壽經》爲例,將多種文學手法的運用介紹如下:

  《觀無量壽經》是淨土宗的一部重要經典。這部經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韋提希夫人向佛陀詢問衆生如何才能得見西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陀以十六種觀想開示韋提希夫人和阿難,說世間衆生只要專心,系念一處,作十六種觀想,即可得見西方極樂世界。

  觀無量壽經作爲淨業行人修學的重要典籍,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導修學者掌握正確的修行方法,並給修學者以理論的指導。但是作爲一部大乘典籍,其價值是多方面的,僅從文學角度來看,這部經典就具有顯著的文學特色。其文學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故事的完整性。《觀無量壽經》的故事性表現在這部經典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該故事講述了王舍大城王太子阿阇世,因受惡友調達的挑唆,幽禁父王頻婆娑羅于七重室內,嚴禁外人與其接觸。國太夫人韋提希爲搭救夫君,每日澡浴淨身,以酥蜜和面塗身,並在璎珞中盛葡萄漿,秘密地送給國王食用,使其得以延續生命。

  王太子阿阇世知道此情後,十分惱怒,又將其母韋提希夫人閉置深宮,不令複出。韋提希夫人被囚禁以後,容顔憔悴,悲泣雨淚,遙向佛禮,祈佛指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方法。佛陀隨即示現,開示韋提希夫人以十六種觀想,認爲佛世之後衆生,只要按其所示,系念一處,即可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這部經典雖是佛陀開示韋提希夫人和阿難以觀想求生西方的具體方法,但同時,這部經典又是一個完整的佛教故事。這個故事從開端、發展到結局,都情節完整,曲折動人、描寫細膩,使人讀後如身臨其境。

  其次,語言的通俗化。語言的通俗易懂是《觀無量壽經》的一大特色。經文接近于明清之際的白話文言小說,語言淺顯直白,即使對于佛教名相的闡釋,也都是平常習見的詞語。正因爲經文有這些特色,只要稍有一點文化基礎的人,讀過之後,即可基本領會經文的思想主旨,這也是這部經典一直受到廣大信徒喜愛的原因之一。

  從韋提希夫人在被王太子幽禁後祈求佛陀示現這段經文中,我們就可看出這一特點。經雲:

  時韋提希被幽已,愁憂憔悴,遙向耆阇崛山,爲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之時,恒譴阿難來慰問我。我今愁憂…

《佛教文學觀 一、佛教文學的起源 二 佛經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