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譴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
作是語已,悲泣雨淚,遙向佛禮。未舉頭頃,爾時世尊在耆阇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即敕大目楗連及以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阇崛山沒,于王宮出。
本經語言通俗化的另一表現是經中多以對話成文。由于對話多采用當時的口語,因而讀來如話家常,使人倍感親切。如韋提希與佛陀的一段問對: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如我今者,以佛力故,見彼國土;若佛滅後,諸衆生等,濁惡不善,五苦所逼,雲何得見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佛告韋提希:“汝及衆生,應當專心,系念一處,想于西方。雲何作想?凡作想者,一切衆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皆見日沒,狀如懸鼓。既見日已,閉目開目,皆令明了。”
從這兩段對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對話語言的通俗淺白。從這些對話中,我們也能夠體會出佛陀悲憫衆生,拔濟衆苦的悲願。
這段對話之後,是佛陀向韋提希夫人分述十六種觀想的具體內容。經文也都是對話形式,淺顯易懂。
第叁,並列排比句式的運用。作爲修辭方法,排比句式的作用在于把事理闡述得更爲清楚明了,更有氣勢和層次感。同時也能起到渲染氣氛的作用。在本經中,並列排比的句式比比皆是。如經文中有一段用並列排比句式對佛陀眉間放光的描寫: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其光金色,遍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爲金臺,如須彌山。
十方諸佛,淨妙國土,皆于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複有國土,純是蓮華;複有國土,如自在天宮;複有國土,如玻璃鏡。十方國土,皆于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可觀,令韋提希見。
這段話采用了並列排比的方法,分別從不同方面描述了佛陀眉間金光中所現的不同國土。這樣描述便會給我們一種層次分明,井然有序之感。
此外,經文中對于淨業叁福和叁輩往生的闡釋,也都采用了並列排比的方法。
第四,豐富的想象。豐富大膽的想象是文學作品中經常會用到的修辭手法。
特別是在神話和科幻類小說作品中,超自然的想象更是必不可少的手法之一。如果從文學層面來分析,《觀無量壽經》想象的豐富也是許多經典中少有的。其中以十六種觀想的想象最爲豐富。十六種觀想是佛陀告訴韋提希夫人,佛入滅後衆生作此十六種觀想,即可往生極樂世界。其中每一種觀想都獨立成章。如第七觀花座觀雲:
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于七寶池上作蓮花想。令其蓮花,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葉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花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花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爲映飾。……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複有五百億寶珠以爲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上,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爲金剛臺,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花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
本觀中對蓮花葉脈和蓮花臺的細致描摹,充分調動了想象的功能,把蓮花臺和四柱寶幢描繪得光彩奪目,美不勝收。
第五,比喻、誇張的運用。在修辭手法中,比喻和誇張經常會被用到。比喻的作用在于把欲說明的事物形象化,使人容易明了;誇張則是對事物作誇大或縮小的描述,以說明事物的性質。在本經中,比喻和誇張兩種修辭手法隨處可見。
其中比喻是佛陀在開啓弟子明白事理時最常用的方法。佛在講述淨業叁福時便言:“我今爲汝(韋提希)廣說衆譬,亦令未來世一切凡夫欲修淨業者,得生西方極樂國土。”
在本經中,有的比喻是單獨使用,有時是與誇張同時共用。現僅以兩者共用爲例來加以說明。在第九觀中,佛告阿難及韋提希:
阿難當知,無量壽佛身如百千萬億夜摩天閻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彼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一一好中,複有八萬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念佛衆生,攝取不舍。
從以上經文可以看出,這段經文比喻和誇張交錯使用。比喻用于描述形象,給人以大致的輪廓之感;誇張則用來說明數字,極言數字之大。如“彼佛圓光,如百億叁千大千世界”既是比喻,又是一種典型的誇張,極言圓光遍照之廣。
《觀無量壽經》中采用了多種文學表現手法,並通過多種表現手法的使用,不僅使本經的文學色彩得到了加強,而且還使本經更加通俗易懂,從而受到大衆的喜愛。同時,由于多種修辭手法的使用,也使本經也成爲有代表性的佛經文學作品。
佛經中通過運用多種藝術手法,使內容深奧的經典變得通俗易懂,這樣讀者在閱讀經典時,不僅能夠受到佛理的熏陶,同時還能得到審美的愉悅。
《佛教文學觀 一、佛教文學的起源 二 佛經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