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二 佛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P3

  ..续本文上一页解脱复次曼殊室利,若有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乃至尽形不事余天,惟当一心归佛法僧受持禁戒,若五戒十戒菩萨四百戒苾刍二百五十戒苾刍尼五百戒,于所受中或有毁犯怖堕恶趣,若能专念彼佛名号恭敬供养者,必定不受三恶趣生;或有女人临当产时受于极苦,若能至心称名礼赞恭敬供养彼如来者,众苦皆除,所生之子身分具足,形色端正见者欢喜,利根聪明安隐少病无有非人夺其精气。

  此段经文是对于至诚恳切念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的人,所求皆能如愿的论述。经文中所说的各种所满之愿就是想象的典型标志。

  5.佛经的故事完整性特征

  佛陀住世时,为了让弟子更为清楚明了的领会佛教奥义,他通常会以讲完整故事的方式来阐明事理。佛陀所说的佛典故事经过佛弟子的结集之后,被保存在佛教经典之中,一直流传至今。在许多大乘佛教经典中都收集有完整的佛教故事,如《楞严经》、《贤愚因缘经》、《四十二章经》、《百喻经》、《佛本生经》、《阿含经》等。其中《百喻经》、《佛本生经》几乎全经都是以完整的故事来阐述佛教道理。

  现举几则佛经故事来说明佛经的故事完整性特征。

  在《大佛顶首楞严经》中讲述了阿难与摩登伽女的故事:

  佛陀的侍者阿难一日持钵行乞,看见一位女子在水边取水,阿难慈悲为了让这位女众有种福田的因缘,因此走上前向其乞水。这位名叫摩登伽的女子一见阿难相好庄严,遂生爱慕之心,回家告诉母亲:“刚才在水边,遇见一位名叫阿难的修行人。母亲,我见他长相极为庄严,决定今生非阿难不嫁,您一定要帮我。”于是母亲将女儿的心意转达给阿难,阿难听了回答:“请告诉您的女儿,我是出家人,出家的目的在了脱生死,出三界;而欲爱、色爱皆为流转生死的根源。佛陀一再告诫弟子要远离欲爱,修清净梵行,所以我绝对不会娶妻的。”

  摩登伽的母亲返回家中,将阿难说过的话回复给女儿,请女儿打消此念头。然而摩登伽女并不死心,怂恿母亲以咒术诱骗阿难。其母由于爱女心切,决定帮女儿达成心愿。于是当阿难再次托钵化缘行经摩登伽女家门口时,以幻术迷惑阿难,使阿难不由自主地走进她们家,就在摩登伽的母亲逼迫阿难娶摩登伽之际,幸逢世尊请文殊菩萨持楞严神咒护持,使阿难得以免难。但摩登伽女还是不死心,每天跟着阿难,阿难走到那儿,就跟到那儿,阿难回精舍,摩登伽女就守在门口,阿难不堪其扰,于是向佛陀禀告。佛陀知道之后,就请摩登伽女来精舍,佛问:“你为何每天跟着阿难?”摩登伽女回答:“佛陀,听说阿难没有娶妻,我亦未嫁,我想要嫁给阿难,作阿难的妻子。”佛说:“阿难沙门无发,妳既要嫁给他,也要跟他一样剃发,如果妳剃发来,我就请阿难当妳的丈夫。”摩登伽女回答:“好。”于是心满意足的回家,将自己与佛陀的对话告诉母亲,并请母亲为自己剃发,好作阿难的妻子。母亲虽然心如刀割,但禁不住爱女的苦苦哀求,便含泪挥刀剃去爱女的头发。摩登伽女回到精舍告诉佛陀:“我已剃发,请世尊履行诺言。”佛问:“摩登伽,我问妳,你爱阿难的什么?”摩登伽女回答:“我爱阿难的眼,爱阿难的鼻,爱阿难的口,爱阿难的声音,爱阿难行步的样子……。佛陀,总之阿难的一切我都爱。”佛说:“人的眼中有泪,鼻中有涕,口中有唾,耳中有垢,身中有屎尿,这些都十分臭秽不堪。如果两人成为夫妻后,便会有小孩出生,有生便有死亡,伴随着亲眷的生离死别,是无止尽的泪水,这些对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摩登伽女思惟佛陀所开示的道理,深觉人身臭秽不净,而自己所执着的爱欲,是无边生死的根本,由于宿世善根、慧根成熟,豁然彻悟,当下证得阿罗汉道。佛陀知道摩登伽女已证圣果,便告诉摩登伽女现在可以去找阿难,摩登伽女惭愧低头,长跪于佛前说:“自己过去实在愚痴才会追逐阿难,今承蒙佛陀慈悲开示真实之道令得证圣果,现在我已心开意解,断除种种烦恼,永出三界,不再受生死流转之苦。”

  这则完整的故事讲述了阿难遭受摩登伽女的的纠缠,最后通过佛陀为摩登伽女说法,度化摩登伽女的故事,告诉我们爱欲的不可靠。

  《佛本生经》中讲述了一则九色鹿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佛有一世投生为一只九色鹿。这只鹿身上九种颜色相间,斗顶上的角像雪一样白。这只鹿常在恒河边上饮食水草,常年与一只乌鸦朝夕相伴,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恒河上游漂来一段木头,有一个人抱着木头在波涛汹涌的激流中在水中出没,并大声喊:“救命啊!” 九色鹿一看情势危急,急忙跳入河中游到那人身边,把那人救出了险境。那人上得岸来,连忙跪倒在地说:“感激您的救命之恩。我情愿与您为奴,为您采取水草,供给驱使。” 九色鹿说道:“不劳烦你了。你还是干你自己的事情吧。如果你真要报恩,就不要把现在的住处告知世人。以免世人为了得到我的皮毛和角而来杀我。”那人听得,便寻路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不久,王后有一次做梦梦见一只九色鹿甚是漂亮。醒后想得到这九色鹿的毛皮和角。便向国王提出这个要求。国王说:“夫人放心,我作为一国之王,还有什么弄不到的呢?我现在就叫人去找。”国王随即向全国发布公告:如果有人得到九色鹿献给国王的,将分封国土,并赏金银珠宝万两。

  曾经被九色鹿救过命的人得知消息,心中恶念油然而生,他来到国王面前说:“我知道九色鹿在哪里。”话音一落,那人的脸上即刻长满了癞疮。为了亲眼看到九色鹿国王便亲自带大队人马同那人的一起抓九色鹿。

  那乌鸦远远望见大队人马朝这边围来,心知不妙,连忙在树上喊:“九色鹿快起来,国王来抓你了。”可是,为时已晚,国王的部队已经团团围在了九色鹿的身边了。九色鹿一看周围,已经没有逃走的可能性了。心一横,走到国王面前跪下问道:“请问大王:是谁告知我在这里的?” 国王指着一个人说:“就是那个满脸都是癞疮的人告诉的。” 九色鹿抬头一看,不觉泪如雨下:“大王,这个人曾经在这河中差点被淹死,是我奋不顾身地把他救了回来。本来他答应不将我的住处告知世人。如今却恩将仇报,带人前来要把我伤害。这小人人心反复,还不如水中沉浮的木头呢。”

  这国王听九色鹿一番言论,很是惭愧:“我治下的臣民如此没有礼义廉耻,真是让我颜面殆尽。”即把这人训斥一顿,并下令全国:“谁敢伤害鹿群,我当灭他五族。”随之带人回到宫中。当时,整个国家的鹿群都得到国王的庇护,逐渐壮大起来,鹿群与人民互不相关,相处得十分融洽。从那以后,整个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民无病无灾。国王也长寿健康,后来无疾而终。

  佛以这个故事告诉弟子们,要想了生脱死,成功到达彼岸,必须要有慈悲之心,学会忍辱和精进,同时也告诉我们为人要知恩图报,切不可忘恩负义。

  除了上述经典中所说的佛教故事之外。还有许多大乘佛教经典中都讲述了故事情节完整的故事。如《佛说盂兰盆经》中目连救母的故事,《百喻经》中的《愚人食盐喻》、《妇诈称死喻》、《债半钱喻》等故事都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来讲说佛理的经文。

  6.佛经中综合文学手法的使用

  综合文学手法是大乘佛教经典中经常使用的文学手法。所谓综合文学手法也就是佛经中为了把深刻的佛教义理说得更为简明易懂,便于信徒领会经文主旨,而将将比喻、夸张、排比,拟人,通感等多种文学手综合在一起运用,而不单单是只用某一种文学手法来表现。现以《佛说观无量寿经》为例,将多种文学手法的运用介绍如下:

  《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一部重要经典。这部经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韦提希夫人向佛陀询问众生如何才能得见西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佛陀以十六种观想开示韦提希夫人和阿难,说世间众生只要专心,系念一处,作十六种观想,即可得见西方极乐世界。

  观无量寿经作为净业行人修学的重要典籍,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修学者掌握正确的修行方法,并给修学者以理论的指导。但是作为一部大乘典籍,其价值是多方面的,仅从文学角度来看,这部经典就具有显着的文学特色。其文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故事的完整性。《观无量寿经》的故事性表现在这部经典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该故事讲述了王舍大城王太子阿阇世,因受恶友调达的挑唆,幽禁父王频婆娑罗于七重室内,严禁外人与其接触。国太夫人韦提希为搭救夫君,每日澡浴净身,以酥蜜和面涂身,并在璎珞中盛葡萄浆,秘密地送给国王食用,使其得以延续生命。

  王太子阿阇世知道此情后,十分恼怒,又将其母韦提希夫人闭置深宫,不令复出。韦提希夫人被囚禁以后,容颜憔悴,悲泣雨泪,遥向佛礼,祈佛指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方法。佛陀随即示现,开示韦提希夫人以十六种观想,认为佛世之后众生,只要按其所示,系念一处,即可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这部经典虽是佛陀开示韦提希夫人和阿难以观想求生西方的具体方法,但同时,这部经典又是一个完整的佛教故事。这个故事从开端、发展到结局,都情节完整,曲折动人、描写细腻,使人读后如身临其境。

  其次,语言的通俗化。语言的通俗易懂是《观无量寿经》的一大特色。经文接近于明清之际的白话文言小说,语言浅显直白,即使对于佛教名相的阐释,也都是平常习见的词语。正因为经文有这些特色,只要稍有一点文化基础的人,读过之后,即可基本领会经文的思想主旨,这也是这部经典一直受到广大信徒喜爱的原因之一。

  从韦提希夫人在被王太子幽禁后祈求佛陀示现这段经文中,我们就可看出这一特点。经云:

  时韦提希被幽已,愁忧憔悴,遥向耆阇崛山,为佛作礼,而作是言:“如来世尊,在昔之时,恒谴阿难来慰问我。我今愁忧…

《佛教文学观 一、佛教文学的起源 二 佛经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