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叢林觀 第四章 僧人服飾 第叁節 僧人日常服飾 一、海青

  第叁節 僧人日常服飾

  僧人日常服飾是指出家人在在日常生活中所穿著的服裝。佛教傳入中國以來,僧人服裝借鑒了中國古代傳統服裝的製作工藝,並結合出家人自身的特點,製成了既符合佛教律儀要求,又適應中國氣候條件的僧人服裝。這些僧人服裝主要包括海青、長衫、羅漢褂、短衫褲、僧鞋及僧襪等。本節現分別就這幾種僧人服飾的來源和款式功用等基本情況略作介紹。

  一、海青

  “海青”是我國僧團中主要的服裝之一。它的款式:腰寬袖闊,圓領方襟,比較其它衣裳肥大很多。因此,通常也把它叫做“大袍”。古代叢林將禮佛的衣服稱爲海青,乃取意于:“海”,因海洋浩瀚深廣,能容萬物,自在無礙;“青”,因其色澤青出于藍,意在鼓勵策進修道者,不同凡俗,代代更勝。在辭源裏解釋它說:“吳中稱衣之廣袖者爲“海青”。本屬于寬袍大袖的唐裝,身腰、下擺、袖口都很寬闊,穿著自在,爲我國佛門僧俗二衆禮佛時所穿的衣服。按李白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蓋言廣袖之舞,如海東青也。今亦稱僧衣曰“海青””。

  另據星雲法師所著無聲息的歌唱解釋說:“海青本是雕類的鳥名,生得俊秀文雅,常在遼東海邊飛翔,其狀類似衫之大袖。因此,把海青鳥名,借來當做大袍的名字”。

  “海青”的服式,它原是從我國漢唐時代的服式衍變而來的。在從前,無論僧俗都穿用它。不過由于世界潮流的演進,生活方式的變革,世俗大衆都早已改穿“滿服”、“西服”、以至于穿著多彩多姿的“時裝”了。

  佛教尊重古製,“出家人”生活比較保守。同時爲了整肅儀容、莊嚴道風,所以“海青”雖然不是“法衣”,但是到今天都還能夠遵守穿用著。

  “海青”雖然是脫胎于漢服,但是它究竟還有一些特異之處。“海青”的衣領,是用叁層布片複疊縫製而成的,這樣子叫做“叁寶領”。在衣領的前面中段,還俥有五十叁行藍色線條,這叫做“善財童子五十叁參”。另外,俗袍的袖口是敞開的,而“海青”的袖口,卻是縫合起來。這也是僧袍和俗袍彼此不同的一點。

  “海青”縫合袖口,也有一種傳說。據說:“梁武帝的後妃郗氏,她不信奉佛教,時常想用方法誣害僧尼。有一次她命宮人做了一些豬肉包子,召請寶志禅師師徒用齋,以便造成和尚犯戒,羞辱佛門。如果僧衆當時不吃,就會構成違逆皇後旨意之罪。寶志禅師乃是得道高僧,早已預知其意。于是事先命令門徒,都把“海青”袖口縫合起來,先把饅頭預藏袖筒之中。當進宮接受午宴之時,一手把包子放進空袖筒裏,一手取出饅頭來吃。這樣子才逃過了郗氏的詭計”。

  至于“海青”的顔色,一向是以青黑色爲主。只有少數名位崇高的長老—如“方丈、首座、法師……”之流,才穿著黃褐色的“海青”。在我國的僧團中,除了“袈裟”,“海青”算是最尊勝的僧服了。穿著“海青”,大都是在“禮誦、聽經、會賓、議事”、以及晉見長老等重要的場合。不過現代有許多叢林中,在早晚課誦或其它佛事活動中通常會要求大衆統一穿著海青,以顯示僧相的莊嚴。

  由于“海青”體量龐大,用布過多;而且寬松搖擺,動作不便,同時又非“佛製”,所以近世以來,已經有人提議改革。民國太虛大師等,就曾經倡導過新式的僧裝。不過在同時也有一些人士,抱持相反的意見。認爲傳統的服式,肅穆莊嚴,不宜輕言改革。因此,在“見仁見智”的情形下,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結論。

  海青仍保留著傳統的樣式。

  在佛教中,海青還有一定的表法意義,所謂表法,也就是世俗通常所說的內在涵義之意。袍的大袖子,有一種表法,就是接引衆生的意思,海青的海字是表廣大,穿起袍來,佛弟子的心量要像大海般廣闊,能包容一切,青表內心清淨,諸法不染,顧名海青。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