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僧人服飾
第一節僧服的曆史淵源
從僧人服裝的曆史淵源來看,佛教僧侶的服裝,根據佛教的製度,僅限于叁衣。如果依照佛典,僧侶最初只穿一件“糞掃衣”,即從垃圾堆或墳墓地上撿來的破舊衣服再縫好來穿。這樣是爲了表示一者可以惜福,二者驅除自已的貪愛之心,有益于增長道心。印度是熱帶地區,只穿一件衣服就可以。在佛教稱爲“袈裟”,即壞色衣,意思是不能用青、黃、赤、白、藍等正色來製衣。也有的稱作“百納衣”,因爲袈裟是用很多的小布塊組合而成。後來僧侶逐漸增加,佛製允許僧人接受在家居士的供養,包括衣物等。也就規定了佛教的服裝有“叁衣”。
即“安陀會”俗稱五衣,做務時穿。“郁多羅僧”俗稱七衣,爲入衆或聽講時穿。
“僧伽黎”俗稱祖衣,說法或托缽時穿。這就是佛教最早正式規定與一般世俗服裝不同的佛教僧侶服裝。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由于氣候比印度寒冷,風俗習慣也大有不同。因此,佛教僧侶的服裝也有很大的改變,數量和種類也有所增加。在中國最初的漢朝的僧人是依師出家,用所依師之姓,也仍然穿俗家的服裝,並不是穿印度僧人的袈裟。
後來東晉有位道安大師製定《僧伽規範》,規定出家人一律以釋迦爲姓,並且要求僧人在佛事活動、講經說法等法會時一律要著袈裟。再加上後來南北朝昙無德等翻譯律典之後,僧人依“戒”爲師,一切所行以戒律爲准則。這樣一來中國的僧人不僅有“叁衣”,除此之外還有當時漢朝一般人所穿的服裝做爲內衣,即今天僧人平常穿的大褂和海青等。與一般俗人不同者只是顔色不同而已,俗家人可以用正色,而僧人只能用壞色。故稱僧服爲“缁衣”。俗語稱爲“素衣”,成爲僧人與俗人的對比。
到了唐宋以後,隨著佛教在中國上層階級和民間群衆的普遍信仰,佛教僧人的服裝顔色也就更多的帶有世俗性的傾向。唐宋時期的佛教僧服不至于壞色,主要原因在于唐宋以來的朝庭多次賜予高僧大德紫衣、绯衣等。到了元代僧人的服裝改變爲黃色爲主。如元代文士歐陽玄吟道:“比丘原是黑衣郎,當代深仁始賜黃”。這些主要是元代提倡喇嘛教,密宗比較盛行,所以僧人服裝傾向于黃色。
到了明代對僧人的服裝顔色又作了規定,明《禮部志稿》雲:“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青條、玉色袈裟。講僧玉色常服、綠條、淺色袈裟。
教僧皂色常服,黑條、淺紅袈裟。”由此可見,明代僧人的服裝可分爲禅、講、教叁種差別。到了近代就更加有所改變。
現在僧人的內衣與俗人沒有什麼區別。外面的長袍保持了漢代的形式,中褂和小褂是由長褂改變而來,爲了勞作時的方便而已。唯有袈裟是代表佛教的象征。但現在僧人所著的袈裟也不是印度佛陀時代的固有形式,而是中國化了的。佛教傳入韓國、日本之後又有很大的改變。日本僧人的袈裟只用一條布帶挂在肩膀上,而韓國則有些象中國僧人的袈裟,可只有上半身一半的長,沒有中國僧人的袈裟是齊地的。唯有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僧人的袈裟基本上保持了原始佛教的形式。由此可見,佛教僧侶的服裝也是隨著國界、民族的不同而改變,形成不同特色的佛教服裝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