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叢林日常佛事
一、朝暮課誦
朝暮課誦是漢傳佛教寺院最基本的日常佛事活動之一。其內容包括念誦經咒及禮佛、忏悔、施食等佛事活動。
朝暮課誦指佛教寺院每日于清晨與入暮時分所舉行的例行課誦,即朝時課誦(朝課或早課)、暮時課誦(暮課或晚課)之合稱。課誦是寺院每日必不可少的修行活動。由于僧人在念誦時能夠獲得功德,所以課誦又稱爲“功課”。寺院課誦在時間上有朝暮課誦的習尚,故而僧人也習慣于稱課誦爲“二課”、“二時功課”或“早晚課”。
現代中國漢傳佛教寺院早晚課誦的方式與內容,是從宋代開始逐漸演變而成。一般而言,朝暮課誦時所讀誦的內容,主要有“楞嚴咒”、“十小咒”、“心經”、“贊佛偈”、“十願王”、“叁歸依”、“善女天咒”、“韋馱贊”、“普門品”、“阿彌陀經”等。其順序略如下列:
早課時,全寺僧衆于齊集大殿,念誦《楞嚴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各一遍。其中《楞嚴咒》爲一堂功課,《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爲一堂功課,故通常又稱兩堂功課。在《心經》之後,還要唱誦彌陀偈誦,然後繞佛,繞佛歸位之後,念叁皈依,最後以韋陀贊終結。
晚課首先是《佛說阿彌陀經》,其主要思想是廣陳極樂依、正莊嚴令人起信,特勸發願求生和持名立行。經後附誦《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即《往生咒》)叁遍。接誦《禮佛大忏悔文》。忏悔消除已往的宿業,發願不造未來的新愆。《忏悔文》後爲《蒙山施食》。加贊偈念佛,稱叁菩薩,晚課在叁菩薩後,也同樣用引磬跪白“十方叁世佛”等接著念誦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淨土文》。接著是《警策大衆偈》和《普賢警衆偈》。前者是《出曜經》中敘述佛陀因見叁條大魚被驚濤浸灌,流入淺水,各自爭脫厄難的情景而說的“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偈。後者“大衆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人應當奮勇前進,不可稍有松懈。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爲叢林念誦儀中采用。而後叁皈依。在晚叁皈後,叁稱“南無伽藍聖衆菩薩”,接誦大悲咒。最後以祝伽藍結束,禮佛叁拜而退。
課誦的主要內容是念誦經文。念誦經文並非照經書高聲誦讀,而有獨特的方式方法。漢化寺院經文的念誦方法來自古印度。印度佛教的念誦有四種方式:音聲念誦(出聲念)、金剛念誦(合口默念)、叁摩提念(心念)、真實意念(如字修行)。漢化寺院的課誦主要采取了音聲念誦的方式。關于這種念誦方式的最早記載,見于《叁國志·吳書》笮融傳,其中說:
“笮融者,丹陽人。(中略)大起浮圖祠,(中略)可容叁千余人,悉課讀佛經,令界內及旁郡人有好佛者聽受道,複其它役以招致之,由此遠近前後至者五千余人戶。”這種令“好佛者聽受道”的“課讀佛經”的方式,就是由印度傳來的出聲念誦而發展成的集體修行方式。但這種許多人“悉課讀佛經”,在當時只是個別現象。到了東晉,道安法師訂立僧尼規範,寺院中的課誦活動才逐漸多了起來。而早晚二時課誦的修行方式是在唐代才開始形成。據《大宋僧史略》卷上說,唐·百丈懷海別立禅居後,有朝暮參請之禮,並“隨石磬魚鼓爲節度。”這就是說,在唐代寺院中,不僅有了早晚二時的課誦,而且還有了敲打法器作爲“節度”的習慣。懷海禅師的這一課誦修行方法,在北宋的《崇甯清規》與南宋末的《鹹淳清規》中,都沒有明確的記載,這說明早晚二時的課誦在唐宋時期還是屬于某一地區或某些寺院中的修行儀式,尚未在漢化寺院中形成普遍風尚。而到元代,課誦儀式就爲越來越多的寺院所接受,德輝的《敕修百丈清規》中已有“住持朝暮行香時(殿鍾)鳴七下”以及“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時、大衆看誦經咒時,直殿者鳴之(磬)”的詳細記載。但因元代佛教十分紊亂,所以朝暮二時課誦儀式遲至明末才真正定型與普及,並真正形成一代風尚。明代通容《叢林兩序須知》說首座“早晚課誦勿失”、書記“早晚隨衆課誦”、監寺“早暮勤事香火課誦勿失”,蓮池《雲棲共住規約》更明確規定“晨昏課誦,不得失時偷懶,違者依例罰錢十文”,都可以看出從這時起早晚課誦已是寺院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