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結夏安居
結夏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九旬禁足、結製安居。
佛製每年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共叁個月,爲期九十天。在這期間,僧衆不得外出行化,必須聚集一處,堅持戒律,皎潔其行,專心修道,名結夏安居。《結》是結製,《夏》是夏天,《安》是安定,《居》是居住。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長達叁個月,佛陀乃定製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爲安居之期,在此期間,出家衆禁止外出,聚居一處精進修行,稱爲安居。這是雨季期間草木、蟲蟻繁殖最多,恐外出時誤蹈,傷害生靈,而遭世人譏嫌,因此禁止外出。
安居一般在夏季舉行,也有于十月十六日至次年元月十五日舉行者,稱爲結冬安居。通常佛弟子用功修行,多在山邊、林下、或水邊、冢邊,靜觀入定,因印度夏季,洪水常常泛濫,佛陀慈悲爲弟子們安全辦道起見,特結製一處聚集修行,渡過夏天,故名結夏安居。印度夏天潮濕,是蛇蟲鼠蟻繁殖的季節,爲避免蛇蟲的侵害,及防止自己,舉足動步時,傷害衆生,故必須禁足,結夏安居。結夏期間,共有九十日,弟子們聚集一處,同修共勉,互相策發,則道業易成。
安居又稱禁足,安居的僧衆嚴禁出入道場,因爲安居期間,亦是草木、蟲類繁殖最盛時,恐外出時易誤傷害生靈,而招引世譏。安居旨在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因此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功夫,是養深積厚,是自我沈潛的修行。
安居期間,嚴禁外出,但若半途欲離開,必須請假得到僧伽允許方可離去;若有違規者,即得惡作之罪,稱爲“破安居”,將失去接受安居施物分配之資格。安居旨在嚴禁無故外出,以防離心散亂,是一種自修自度的觀照功夫,是養深積厚,自我潛心的修行。
安居的首日,稱爲結夏;圓滿結束之日稱爲解夏、過夏。安居結束時,應作自恣、解界、結界、受功德衣等四事。于安居圓滿後,大衆反省安居中的行爲,若有罪時則自宣己罪,相互忏悔,稱爲“自恣”;此日稱爲“自恣日”此時大衆人人身心清淨,甚至有人因此證悟,佛陀感到欣悅歡喜,故又稱“佛歡喜日”。
佛陀曾指導目犍連于此日備百味飲食,供養僧衆,以此功德救拔其母墮落餓鬼道之苦,此即爲盂蘭盆法會的由來。在安居結束時,同時應解除安居期間禁止外出于結界範圍之規定,此爲“解界”。
佛陀成道後與弟子首次舉行安居之地點,諸經典所說不一,然一般多以鹿野苑爲第一次安居之所在。中國行安居之製始于姚秦時代,雖承襲于印度,因風土民情差異,故未全然沿用。
安居時必須劃定區域以爲結界,僧衆不必外出托缽,日常生活所需皆由信徒供養。若無重大事故,不可走出界外,應集中一處,精進禅坐修行。安居的地點並無一定,小屋、樹下、山窟、聚落等處皆可。據《五分律》規定,不可在無救護處、冢間、空樹、露地處等安居,恐毒蛇、虎豹之類的侵襲。
中國安居製度雖承襲于印度,但並非完全沿用,而有部分變通之處。古德按氣候及風俗民情的實際狀況而定,一般以每年的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爲安居期,而此時期正值中國的夏季,故稱夏安居,又稱雨安居,或結夏、坐夏、坐臘、結製等。
中國行安居的製度是開始于姚秦時代,其時由于《十誦律》、《廣律》等的傳譯,都詳細解說安居的作法,中國僧人乃依之而行結夏。唐宋以降,安居製度逐漸成爲禅宗叢林道場的清規之一。此外,叢林寺院參照“結夏”的製度,以每年十月十六日到翌年正月十五日間,也進行“冬安居”。近代有些寺院道場更進一步實行“結冬參禅”、“結夏講經”的“冬參夏講”製度。
結夏安居是僧衆修行製度之一,在安居之始,得舉行一定的法會儀式,以公告安居開始。元代以來,安居儀式都在安居開始前一天舉辦,由長老大德講解各項禮儀,以令僧衆于安居期內能專心精進修道。近代安居儀式大多訂在四月十五日當天舉行,先行“受籌法”,其程序爲:(一)灑掃敷座;(二)晨齋預白;(叁)鳴鍾集僧;(四)入堂恭攝;(五)受籌羯磨;(六)行籌白數。受籌法圓滿後,第二天爲安居正式開始(四月十六日),也須舉行一定的儀式,如受籌法一樣,要灑掃敷座、鳴鍾集僧、行籌白數等,然後大衆依序入座。首先由二位上座到別屋,互爲答問,敘說安居事宜,其余人等再依序到二位上座處說安居之事;說畢返回大殿,等所有僧衆作法圓滿,共同禮佛回寮,如此安居正式開始。
安居期中,如遇下列情形,始可遷移,否則犯戒。即:(一)起火燃燒;(二)毒蛇騷擾;(叁)水淹;(四)國土不准處;(五)盜賊;(六)眷屬騷擾處;(七)有女難處等。
中國古代的叢林律寺,一向注重安居生活。尤其在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以前,禅僧大多居住在律院中,禅門叁百六十五天每天坐禅,因此可以說天天都是安居。時至今日,一般佛教學院的生活,每日閱藏讀經、禅修念佛,實質上也就是一種的安居修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