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叢林觀 第叁章 叢林法會佛事 第一節 叢林常用法會 九、佛教葬禮

  九、佛教葬禮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一生中必然要經曆的過程。對于死亡問題,佛教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論。佛教對于死者的安葬也有著獨特的儀式。佛教的葬禮主張儉樸莊重,不允許在喪葬期間,以葷腥飲食招待親友,更禁止以葷腥飲食祭奠亡人。在亡者靈前多以香花、水果和素食供養。除了親友所送的表示哀悼之意的花籃、花圈、挽聯之外,則盡量避免鋪張浪費。

  在佛家的喪葬風俗中,火葬是最常用的一種形式。火葬在佛教中稱爲荼毗。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佛教信徒普遍實行火葬的方式來安葬死者,這一風俗逐漸遍及全國,並且在民衆中廣泛流行。現代中國社會從社會文明和保護土地資源角度考慮,大力提倡移風易俗,實行火葬。

  從佛家觀點來看,早在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涅槃之時就實行了火葬,同時,佛教教規中也要求僧侶實行火葬。當時佛教認爲火是“善”和“光明”的象征,把火葬推崇爲一種吉祥和高尚的葬禮。關于佛陀的葬儀,據佛經記載,佛入滅後,拘屍那城的居民聚集一起,各自准備了香花到沙羅樹林供養佛的遺體。供養七日後,在黃昏時移靈于床上。到了城東門,停留在各街巷,行燒香、散花之禮。男女老幼供養後,出城北門,到天官寺將床置于地上。在這裏,佛的弟子阿難先以淨香湯洗浴佛身,接著以五百張淨白布纏身,安置在金椁中,然後灌入麻油,再將金棺放在大鐵椁中,並用檀木椁包裹其外,最後起火燃燒。荼毗後獲得無數的舍利,當時有八國國王皆遣使來迎佛陀舍利,以便建塔供養。從此,火葬成爲出家人最隆重的葬禮,成爲佛弟子人生歸宿的唯一途徑,火葬也就約定俗成地成了佛教信徒唯一的葬禮形式。

  佛寺中的葬禮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自從淨土宗在我國興盛流行以來,佛教對臨終之人大多采用淨土宗念佛求生西方的方法,要求一個人在臨終前做以下一些工作:(一)應該善巧開導安慰死者,使死者生起信心,看破生死,對這個世界無所牽挂,一心求能往生西方淨土世界;(二)大家輪流念佛,幫助死者提起正念;(叁)人去世後不能馬上搬動,不要哭泣,仍然要一心念佛。事實證明,淨土宗的這種臨終助念的方式,可以有效解除死者對死亡的恐懼和痛苦,也可以緩解死者家屬門的悲傷情緒,因而得到人們的普遍接受。

  佛寺中如果有出家人圓寂,通常要舉行荼毗儀式,其內容包括:

  (一)封龛。大家先爲死者助念幾天,然後爲其沐浴更衣,裝進往生龛中,放在寺院中的西歸堂。在龛前設立香燭供品,大衆穿袍搭衣,至龛前兩邊站立,維那舉香贊,然後念《心經》、《往生咒》等主法者拿封條在手,捧著說法。

  (二)起龛。在荼毗前,大衆先集合在龛前,主法者持拄杖在當中站立。維那舉《香贊》,接著齊聲念誦《佛說阿彌陀經》、《心經》、《往生咒》。主法者拿杖在手轉叁圈後,拄在地上說法,說法內容以祝願圓寂者往生西方爲主。說法後,以杖擊龛一聲,喊:“起!”衆人念佛將龛擡到化身窯,放入窯中,一般在七天之後荼毗。

  (叁)荼毗。大衆在化身窯兩邊站立,窯前設置香燭、供品,主法者站在中間,衆唱《香贊》、念《佛說阿彌陀經》、《心經》、《往生咒》後,主法者說法:“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然後,持一火炬,畫一圓圈後,說:“既遂緣而順寂,乃依法以荼毗,夢百年弘道苦行之身,入一道涅槃之境,唯願慧鏡分輝,真風散彩,菩提園裏,開敷覺意之花,法性海中,蕩滌心塵之垢。”然後,主法者將火炬扔入窯中,喊“燒”大衆念佛,唱贊和回向偈,荼毗結束。待荼毗之後,寺中人翻檢骨灰,找出舍利供養。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