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丈升座法會
(一)方丈升座法會概述
方丈升座法會是漢傳佛教寺院中最爲隆重的慶典活動。方丈升座也稱爲晉院,晉院即進院或入院,專指新住持入主某寺而言。相反,若住持卸職,則稱爲退院。升座在禅林中原指尊宿受拜請而登高座宣說佛法。如《六祖大師法寶壇經》雲:“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于城中大梵寺講堂、爲衆開緣說法,師升座。”《碧岩錄》第92 則禅宗公案名: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雲:谛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叢林中每以此—公案表示第—義谛乃不立文字、言語道斷者。可見禅宗賦予“升座”以十分神聖的意義。叢林中一般系前一日受請,次日升座。升座之法式與“上堂”相同,所說之法則與“普說”相同。
由于新住持晉院儀式中的重要一項爲“升座”(上堂)說法,于是人們轉而將新住持就職儀式稱爲“升座”,寄希望于新住持“登法王座,作獅子吼”,弘化一方。
在傳統佛教中“住持”是住持叁寶、住持佛法,教化衆生之義,任重而道遠,所以一寺之主的職位稱爲住持。方丈則是住持和尚的住處。現代常稱寺主爲住持或方丈。
古時,印度的僧房多以一丈四方之室爲製,故稱方丈室;即禅寺中住持之居室或客殿,亦稱函丈、正堂、堂頭。印度之僧房多以方一丈爲製,維摩禅室亦依此製,遂有方一丈之說;轉而指住持之居室。今轉申爲禅林住持,或對師父之尊稱。
在古代,升座主要是指上堂說法,如上述《六祖壇經》記載的六祖慧能大師于大梵寺升座說法;《敕修百丈清規》卷末所附《古清規序》記載:“長老上堂升座,主事徒衆雁立側聆。”因此,上堂說法與升座是相同的意思。《臨濟錄》以後,上堂與升座才有區別,上堂是指說法,升座則是指方丈住持晉山時,升高座說法。
根據《敕修百丈清規》卷上〈住持章〉“入院條”的記載,唐代在舉行晉山儀式時,必須頭頂鬥笠,腰背行包。到了山門口,放下鬥笠,入門燒香,並且說法語;然後,到禅堂前放下行包,先洗足,取出衣具,同時挂在禅堂內的鈎上,表示依住叢林(即是挂單,又稱爲挂搭),然後進入禅堂燒香,到中央聖僧像(一般是文殊菩薩像)前展大具,頂禮叁拜,隨同的人也同時禮拜。挂搭後,至佛殿拈香,這時有拈香法語,隨後展大具,頂禮叁拜。隨後到土地堂、祖師堂前燒香,也各有法語。最後,入方丈室,也有法語。如此次第開堂祝禱,這是唐代所行的晉山古式。
(二)升座法會的一般程序
住持人選確定後,寺院原負責人(如監院)應准備須知一冊,載明本寺所有田産物業、賬目及迎接禮儀等,前往新住持所在地,請他過目,並擇日良辰,隆重舉行住持晉院、升座儀式。
1、客堂預先挂接住持牌。寺院通常都打掃一新,張燈結彩,晉院用齋茶香燭等一應所需都要預備好。
2、晉院當日。大衆師聞鍾聲,各搭衣持具,在山門前兩旁合掌而立,應邀前來的諸山長老亦于山門迎候。寺院首領執事則率領儀仗隊前往指定地點迎接。
3、新住持搭祖衣,由儀仗隊和侍者拿著錫杖、幛、幡、提爐、香盤、拂子、如意、拄杖等導引,來到山門。此時鍾鼓齊鳴,住持再到達山門。新住持在彌勒像、韋陀像前以及大雄寶殿、伽藍殿、祖堂等殿堂佛像前,都須拈香說法禮拜。
唯在大雄寶殿佛像前,須由舊住持或本寺法派尊長接具,送蒲團位,大衆誦經。
最後到方丈室,亦由舊住持或本寺法派尊長接具,送方丈法座位。新住持對座說法數句,即登法座,立拈香。維那舉贊,當唱到雲來集完畢,方丈坐下,大衆作禮後,悅衆對鳴引磬叁陣。時衆侍者、諸執事先後展具禮拜。方丈說法後,諸山長老和大衆齊問訊致賀。
4、新住持供齋。聞鼓聲,上普供,新住持于各殿尊像前——拈香頂禮;午梆鳴,舊住持或本寺法派尊長候送新住持齋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