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叁皈五戒法會
叁歸五戒法會是對在家信衆舉行的確認其佛教徒身份,令其守持基本戒律的佛教儀式。在家徒衆只有在接受過叁歸儀式並且發願之後,才能稱爲真正意義上的佛弟子。受過皈依之後的佛弟子,如果想進一步修持,以求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就應該受五戒。只有受過叁歸五戒的人才能稱得上嚴格意義上的在家佛弟子。
現分別對叁歸五戒法會的有關內容略述如下:
(一)皈依法會
所謂皈依是歸投依靠。皈依兩字,從字面上解釋,歸是回轉,或是歸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賴。凡是回轉依靠,或歸投信賴的行爲,都可稱爲歸依。歸依的真義,凡是不究竟不著實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均不得稱爲真皈依。實際上,歸依的傾向,固應先由歸依身外的叁寶開始,歸投叁寶,依賴叁寶的啓發與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解脫道。但當走進了涅槃(解脫)之城,自身的當下,也就是理體的叁寶了。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由于業障的迷惑,所以不見佛性,我們歸依叁寶的目的,正是在于尋求佛性的顯現。我們本來與佛一樣,本來就與叁寶同在,只緣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爲衆生!我們若能即日開始,回歸投向叁寶的懷抱,實即浪子回頭,步返原來的老家而已。
在接受皈依以前,我們首先要明了叁皈的真實意義。當我們對于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有了相當的理解,真正發心,或者說是發願向釋迦牟尼佛學習時,這就有接受叁皈的必要。
求受皈依,通俗一點說就是求釋迦牟尼佛收我做學生。從今之後,我們願意做釋迦牟尼的學生,遵從釋迦牟尼佛的教誨,糾正我們在生活當中許許多多錯誤的思想和行爲,這是皈依的正確動機,或者是說皈依正確的發心。
佛教所講的皈依,既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師,也不是皈依某一個寺院。而是皈依佛、法、僧叁寶。我們皈依佛,皈依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我們皈依法,指諸佛菩薩所說一切的經論,這是我們修學的依靠,就真的皈依了。這樣發心皈依,世尊告訴我們,你必定得一切諸佛護念,龍天善神保佑。所以佛在經上講,真正受叁皈,必定有叁十六位護法神日夜保護你。
皈依佛,佛是“覺悟”的意思。佛教給我們“皈依覺,覺而不迷, 沒有接受佛教導的時候,我們都是“迷而不覺”。從迷回過頭來,要覺悟。佛弟子,在受了“叁皈”之後,就要曉得,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一定要利人,利他!真正利己。我們要想自己得幸福美滿,乃至于家庭事業,樣樣順利,你就照佛這個話去做。從迷回過頭來,依覺,這個叫“皈依佛”。
皈依法, 法是“正知正見”。法是對宇宙、人生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想;佛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無量的苦惱,苦惱從什麼地方來?對于自己、對于自己生活環境,不能夠將自己,以及自己生活環境,徹底明白,真正搞清楚,我們的思想、見解就正確,這樣一切苦自然就消除,而享受的是真正的快樂,佛法教導我們的是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的方法,由此可知,佛陀的教育實實在在可帶給一切衆生真正的幸福。
皈依僧,僧是“清淨、一塵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這是自性清淨。其實學了佛,我們也沒有真的回頭!爲什麼這麼說法?因爲我們心還是被汙染,妄想是汙染、分別是汙染、執著是汙染,貪嗔癡是最嚴重的汙染,叫叁毒!所以,你了解事實真相了,你就會統統放下,不再染著了,恢複到身心清淨,所以,你才曉得從一切汙染回過頭來,依清淨心,這叫“皈依僧”。
皈是回頭,從妄想、分別、起心、動念、執著裏回頭;依是依靠,依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所以,這個叁寶,佛教給我們這個修行叁大綱領、叁大原則,一切諸佛如來所以的,無論是對自己、對別人、對自、對他;他裏面,對人、對事、對物,都應當要記住:
“覺而不迷”,這是“皈依佛”。
“正而不邪”,這是“皈依法”。
“淨而不染”,這叫“皈依僧”。
這是自性叁寶。所以,學佛的人,從今往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離身,並由身內擴展,使自己的身心,不離開這個原則,那你就是佛的學生,佛就承認你是佛弟子、你是真正得“叁皈戒”了!
除了自性叁寶之外,還有形象上的叁寶,那就是佛像。佛像是佛寶;經典是法寶;出家人是僧寶。
如果沒有形象的叁寶,這個佛教育,在世間不能夠推行,一定會消失掉。
佛教育,要靠形象叁寶,才能在世間建立,才能夠幫助一切大衆。所以,形象叁寶,它有很高的價值,一定要維護,佛教育才能夠普遍推行在世間。因此,我們對形象叁寶要尊重,要知道形象叁寶的住世,它的價值。
我們在聽聞佛法之後,確定叁寶是我們生死輪回的皈依處,那就要求皈依。
我們皈向叁寶,不能只是內心皈向而已,還應該根據外境,舉行一個皈依的儀式。同樣的,我們凡夫的心每每隨著外境而轉變,雖然內心皈向叁寶,還得要舉行一個簡單而隆重的皈依儀式,這樣才算是正式的佛教徒。皈依的儀式,在叁歸正範中,共有八個項目:
1.敷座請師—由受歸依者爲師敷設法座,列供香花,燈燭整齊,再去禮請歸依師升座。
2.開導—開示叁歸依的意義。
3.請聖—迎請十方叁寶,證明受歸,以及護法龍天,監壇護戒。
4.忏悔—忏悔往昔業障,以求身口意的叁業清淨之後,納授無雜、無染的叁歸戒體。
5.受歸—叁歸叁結,並發叁誓(斷惡、修善、度衆生)。
6.發願—發無上菩提之心,願度一切衆生。
7.顯益勸囑—說明叁歸的功德殊勝,並囑依教奉行。
8.回向—將此受歸的功德,回向給一切沈溺的衆生,速脫生死,早生佛土。
現代的叁皈儀式大致有以下幾個程序:即請師、禮佛、求受皈依、請聖、忏悔、受歸、發願、顯益勸囑、回向等十個步驟。(叁歸儀式的詳細程序參見早晚功課本。)在家信徒受叁歸依具有許多功德:
在家信徒受持叁歸之法可以降伏四魔,可以得無生忍,煩惱永斷;得法身,則不得色身;無色身,則無死;無叁魔,則波旬自不得便。故能降伏煩惱魔、五因魔、無常因緣魔、大自在天魔。
《稀有校量功德經》亦雲:“假使滿叁千大千世界中,諸佛如來,譬如竹葦甘蔗稻麻,彼等諸佛世尊至真等正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萬歲中,常以一切娛樂之具,衣服飲食床臥湯藥,種種奉施,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一一寶塔皆以香華伎樂缯蓋幢幡香燭油燈,種種所須,悉皆供養,實得無量無邊不可算不可數福德之聚。佛言:阿難!猶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淨心作如是言:
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譬喻言辭所不能知及。”由此可見,受持叁歸功德誠不可思議。
(二)五戒法會
一般的在家信徒在受過叁皈依之後,皆應進一步受持五戒。受五戒也同叁皈依一樣,我們只是內心受持五戒,力量不強,遇到逆緣時就不容易把握,往往會把五戒丟到一邊。如果一個人內心認爲受持戒律是正確之道,他就應該去請求一位法師,爲他傳授五戒。傳授五戒是這樣的:傳戒者必須是一個持戒者,向他求戒才正當。佛弟子的受戒,須是師師相授,講求戒體的傳承與納受,唯有受了戒的人,才能將戒傳給他人,此一戒體,是直接傳自佛陀,受戒而納受戒體,便是納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有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發明或證悟。它與其它宗教的戒律不同。佛教的受戒是自動發心受持的,並不是像被判死刑那樣,有人持著刀子強逼我們一定要受持。如果我們堅持不要受持戒律,佛陀也沒辦法,但他會慈悲勸導我們“以戒爲師”。那是因爲在佛教的教導中,必須要朝向戒、定、慧的修學。如果沒有戒律爲基礎,修學任何法門都很難有成就,所以學佛者應該先皈依,然後受戒。《法華經》曰:“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我們受持五戒後,要好好守持,才能期望得到佛法的真正利益。
1、五戒的具體內容
佛陀在各種不同的因緣下,依據衆生不同的根器,製定了無量無數的戒律。
佛陀教導在家的學佛者(男居士稱爲優婆塞,女居士稱爲優婆夷)一定要學持五戒,因爲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與不飲酒,毀犯這五戒中的任何一戒,95都可令我們墜落投生惡道。我們皈依叁寶後,不管有沒有受戒,我們都要在生活中實行五戒。五戒的具體內容是:
(1)不殺生。(2)不偷盜。(3)不邪淫。(4)不妄語。(5)不飲酒。
(1)不殺生。在殺生戒裏,凡是自己殺,教人殺,遣派人家去殺,此叁種殺法,都等于自己殺。我們用種種方法使衆生命斷,稱爲殺生。殺生的果有輕有重,它是根據所完成的因緣來決定的。如果完成下列的因緣,那就成爲犯殺生罪。
如果是斷人命是上品罪(重罪),不可忏悔;是畜生斷命是中品罪(中罪),可以忏悔;所殺的人沒死是中品罪;畜生命沒斷是下品罪(輕罪)。如果不受五戒,殺生照樣有罪。
(2)不偷盜。不與而取就是偷。佛教認爲具足以下六種情況就犯了不可悔的盜戒:所偷財物是別人的;明知是別人的財物而竊取;對別人的財物起了盜竊之心;假借種種方法以達到偷竊的目的;偷盜物的價值值五錢;將所偷的財物帶離原來的位置。
這六個因緣完成了,就是犯戒,而偷盜物超過五錢,即成重罪,不可悔。
在五戒中,所犯的罪有輕、中、重之分,重罪是不可忏悔的,稱爲不可悔,佛法形容它有如人的頭被斬斷,再也救不活。如果受五戒者殺死人,稱爲犯不可悔罪--破戒;如果受持五戒的人殺死了一只公雞,那犯的是可悔罪。
(3)不邪淫。除了夫妻之間的行淫外,一切不受國家法律或社會道德所承認的男女關系,都稱爲邪淫。除了夫妻以外,有淫欲的心,以淫欲的處所:口、大小便處與人行淫,如果事情完成了,那就是犯不可悔戒。如果你是一個正人君子,肯定不會犯上邪淫。有些人娶幾個妻子,依佛法是不犯邪淫戒,因爲他們是夫妻,則不犯戒;但是合法的夫妻以外,還金屋藏嬌,那就是犯戒了;如有人喪失配偶,再娶或再嫁都不犯此戒。一個人受五戒後,與夫妻以外的人行淫,犯重罪不可悔,既是斷頭。
(4)不妄語。不講騙話。妄語戒分爲大妄語與小妄語。妄語戒具以下五緣成不可悔:對人說妄語;認定對方是人;蓄意要使對方受欺騙;用口說出來或是打個妄語手勢;對方能夠理解你所說的妄語內容。
(5)不飲酒。不可以喝酒。飲酒戒具叁緣成犯但可悔:能醉人的飲料。明知是能醉人的飲料。不得一滴沾唇,入口則一咽,犯一可悔罪。
2、受持五戒的好處與功德:
嚴持五戒,戒體清淨者,他死後可保住人身或升天,不會墜落。根據因果來講,有下列六種功德利益:
(1)持好五戒者,死後升天:持好五戒者,內心會感到清涼,覺得沒有對不起人家,內心感到安穩,問心無愧;臨死時會生起善心,此善心會使他投生善道,做人或升天。
(2)持戒者無事不得:持好五戒者,功德力大,他所求所願都容易得到。
(3)持戒者遠離災難恐怖:生生世世持好戒律者,將永遠投生在善道,不會投生在惡道;在善道中會遇到善人扶持與幫助,所以會遠離災難,遠離恐怖。
(4)持戒者鬼神善護:鬼神會保護、敬佩持戒者,因爲唯有過去受持戒律,努力修行者才能做善神,他們看到佛教徒能持好戒律,會生歡喜心。另一方面,根據經典說,受持五戒者每條戒有五位善神發心保護。
(5)持戒者易得禅定:持好戒律,貪、瞋、癡等煩惱少,那修禅定就比較易有成就,。
(6)持戒者能證悟果位:不依戒律修行者,是不可能覺悟證果的,所以唯有持戒清淨者才能證悟聖果。
3、傳授五戒的儀式
傳授五戒的儀式,與傳授叁歸儀式相近,可分爲以下程序:
第一,敷座請師——由熟習儀規的出家人爲禮。
第二,戒師開導——由戒師演說五戒的意義,說明受五戒對于信佛學佛的重要性。
第叁,請聖——奉請佛法賢聖僧寶,證明受戒;奉請梵釋諸天,護法神鬼,監壇護戒。
第四,忏悔——忏除無始以來的一切重罪,以求身心清淨,納受戒體,重新做人。
第五,問遮難——詢問受戒者,今生以來,是否曾經做過佛法所不容的大罪過,如曾做過,即成遮障,難以受戒,故稱遮難。共有七條:(1)盜僧物;(2)于六親男女中行淫;(3)汙破僧尼梵行;(4)父親病時舍去不顧;(5)母親病時舍去不顧;(6)師長病時舍去不顧;殺害發菩提心衆生。
第六,受叁歸——五戒是以宣讀叁歸文時,即納受戒體,叁歸叁結,與叁皈依相同。
第七,宣戒相——先問受戒者,能受持幾分戒,然後宣讀五戒戒相,盡行壽,不殺生,不飲酒,各各答以能持或不能持。
第八,發願——開示受戒者,發大菩提心。
第九,勸囑——勸告受戒者,既已經發心受戒,即應依教奉行。
第十,回向——以此受戒功德,回向法界衆生。
五戒是一切佛教戒律的基礎,也是人類倫理道德的根本。在目前的人類世界,人們都生活于恐懼之中,擔心世界戰亂的發生。並且每天都有許多人間悲劇的發生,那無非是金錢、淫欲與酒的作崇,而演出了層出不窮的罪惡;那些罪惡的類別,又皆不出殺、盜、淫、妄的範圍。因此,人類安全雖有法律的保障,法律只能製裁于事後,卻不能防患于未然,所以我們提倡五戒的受持。如果人人受持五戒,我們的世界便成爲人間的淨土了。
《佛教叢林觀 第叁章 叢林法會佛事 第一節 叢林常用法會 五、叁皈五戒法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