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贊呗法器
佛教贊呗法器是指磬、木魚、铛钶、鈴铎、金剛杵等物。佛教贊呗法器通常在日常佛事活動中廣泛使用。
一、磬、引磬
磬起源于我國古代,在虞舜時期,它便成爲很重要的樂器了。當時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根據《文獻通考》考證,我國在南齊時代才有鐵造的磬,到了梁代才有銅製的磬。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塊磨成石片,形狀如“矩”,中間折曲,兩端低垂。
我國古代“磬”的種類很多,有玉磬、鐵磬、銅磬、編磬、笙磬、頌磬、歌磬等。每一種磬,都是利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鐵片組合而成的,這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鐵片的長短厚薄的差異,而發出不同的音律。如編磬,是用十六枚石片,按照十二種音律的次序,橫列成上下兩排而組成的。在印度佛教僧團中,各種發音法器都統稱爲“犍椎”或“犍稚”。所以,這是將中國原有的磬引進到佛教中,成爲犍椎的一種。
從南北朝到唐代,寺院中使用的磬還是中國傳統的扁磬。而現代寺院中所使用的圓磬,大約是在五代至北宋年間才出現的。佛教的“磬”,大致有圓磬(即大磬)、扁磬、小手磬(即引磬)叁種。
圓磬是銅製缽盂形,放置在大殿的東邊,在法會、課誦時由維那師擊鳴的法器。大磬是用來指揮腔調,多半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號等處敲擊,如同樂隊中指揮的指揮棒一般,而維那則如指揮,知法事的次序、音之高低。
扁磬,形狀與雲版相類似,常用石頭或金屬製成,懸挂在方丈院門廊的外面,作爲通報之用。如果有客人想見方丈,知客僧鳴叁下;報喪則鳴擊四下。
小手磬,俗稱爲“引磬”,底部中央用一個鈕來貫穿,附在一根木柄上,用小鐵槌敲擊。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問訊、轉身、禮拜及其他動作的場合,如晚課“蒙山施食”時,用引磬來指揮行者的動作。有時,引磬可以單獨擊鳴的法器,如早課念《吉祥天女咒》、晚課念回向文時。執持引磬的方法,左手執引磬槌的下端,右手抱住左手,平于胸,將引磬正對口部,所以稱爲“對口引磬”。敲擊時,左手拿著,右手執磬槌敲擊;或者僅用右手中指、無名指、小指與手掌拿住,並且用食指與大拇指向上勾擊。磬的聲音清脆、悠揚,具有振醒昏迷的作用,體現著佛教莊嚴、肅穆、超塵、清淨的形象。
磬是“犍槌”中的主腦,在寺僧集體行動時,由“維那”或“悅衆”用它指揮大衆進退起止,號令贊誦。
在大寺院、大叢林裏,維那管用“大磬”,悅衆持用“引磬”。上殿時:“悅衆”一人或數人,站在維那(一人)身後,悅衆等於是“維那”的部屬。維那起腔,悅衆接腔;維那轉腔,悅衆跟腔。他們必須聲聲響朗、字正腔圓,以防大衆高低失准,參差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