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香板
香板是佛寺中常用的警策法器,它是一種維護寺廟清規、懲罰犯律儀僧人的法器,也兼有警策行道、督勉精進的用意。
香板的來曆,在佛教裏不見經傳。據說是起源於清朝雍正年間江蘇揚州高旻寺的一位和尚的故事。這一則故事是這樣的:
清朝康熙年間,出了一樣玉琳國師,此人乃是經識心達本的得道高僧。雍正皇帝仰慕其人,無奈他已圓寂。所以只好派人四處找他的後代得法門人,以便親近護持,續佛慧命。
正當那個時候,揚州高旻寺住有一位癞頭和尚。他自稱是國師的徒孫,所以住持僧就把他送進京師,面見皇帝去了。哪知道,雍正皇帝見他貌不驚人、道不出衆,當下非常不悅,說他有辱祖宗。於是就在宮中,給他辟置一間靜室,限他七天之內究明大事。並在門上挂了一只寶劍,告訴他:七天之內若不開悟,就用此劍取他頭胪。
癞頭僧一聽此話,不禁大吃一驚。情急之下,拼命參究。到了七天末了,終於豁然大悟。這時他立刻喊道:“快拿寶劍來,我要去斬萬歲的頭”。護七的人(“打禅七”期中的侍者)將此話報知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當下就知道他是開悟了。否則,他不敢出此狂言。
由於這一個掌故,後來各寺院間,就用木板做成了類似寶劍形的“香板”,用以警策禅人了。
香板根據用途的差別而有不同的名稱。爲警策僧人用功的,叫做警策香板;爲了懲罰違犯清規者用的,叫做清規香板;爲了警醒坐禅昏沈、散亂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使用的,叫做監香香板。
香板爲長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狀、重量不一,一般的香板長約二尺,上寬一寸叁分,下寬二寸五分,上厚五分,下厚八分。方丈的香板稍大,並且在版面上刻有叁條印痕有人表示“叁關”或“叁際”,各有道理。
至于製作香板的材料,冬日所用的香板多爲硬木所製,夏天則用軟木製成,此系針對冬夏天所著衣服之厚薄而別。不過,現代叢林中,使用香板的時間很少,香板只是作爲叢林中必備的警策工具而存在,很少有人再去考慮根據季節的不同變換使用不同質料的香板了。
在叢林中,只有方丈、首座、西堂、堂主“四大班首”,維那、知客、糾察等主要執事,方有資格使用香板。
警策的方法,禅師先輕打瞌睡者之右肩,以示預告,後再重打予以警覺。受者合掌謝之,打者則橫持警策問訊。
過去叢林中使用香板打人,是爲了消除業障,啓迪智慧,使人開悟。現在叢林中依然置有香板,除了打佛七或禅七時偶見使用外,已很少用于懲罰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