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叢林觀 第二章 叢林法器 第五節 警策法器 五、竹篦

  五、竹篦

  竹箆是中國早期禅林中師家指導學人時的手持之物,作爲點醒學人悟道之工具,又作竹箆子。其長約四十五至五十公分,乃剖竹作無弦之弓形,手握處再卷藤塗漆。一般引申爲開掌打人。又于禅林中,師家或禅徒以針鋒相對,往來挨拶,參究禅機之際,師家或首座持竹箆以參禅問答,稱爲竹箆商量。

  竹箆是禅師教導學人最方便的教具,又是晨朝誦經、問答或擠斥挂單之僧侶時的警策。在《天聖廣燈錄》卷十五汝州葉縣廣教院賜紫歸省禅師中說:“(歸省禅師)後遊南方,參見汝州省念禅師。師見來,豎起竹箆子雲:“不得喚作竹箆子,喚作竹箆子即觸,不喚作竹箆子即背,喚作什麼?””師近前掣得擲向階下雲:“在什麼處?”念雲:“瞎。”師言下大悟。

  後來,這個公案,在宋代亦爲大慧宗杲所常用,後世稱之爲“竹箆子話”。

  在《大慧杲禅師年譜》記載:“師叁十七歲,圓悟著《臨濟正宗記》以付之,分座訓徒。師乃炷香爲誓曰:“甯以此身代衆生受地獄苦,終不以佛法當人情。”乃握竹箆爲應機之器,于是聲譽藹著。”

  用竹箆者,其功便于逼拶,而其妙在乎敲擊,禅衆坐時,則執之以巡者,行時即握之爲利器。”其中也說明做爲鍛煉學人用具的考量,太輕無作用,銅鐵器、玉器等則恐傷到學人,竹箆子便捷,用來順手,又不會打傷學人,是很合適的法具。

  竹箆子是剖竹作成,呈“ㄟ”字形,形狀就如同無弦之弓。手握之處卷籘、上漆,並結絹紐,附流蘇,長度不一。現代首座論法時仍有沿用此具。可見竹篦是禅師由鍛煉禅衆的經驗當中,認爲最適合使用的教具。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