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教丛林观 第二章 丛林法器 第五节 警策法器 五、竹篦

  五、竹篦

  竹箆是中国早期禅林中师家指导学人时的手持之物,作为点醒学人悟道之工具,又作竹箆子。其长约四十五至五十公分,乃剖竹作无弦之弓形,手握处再卷藤涂漆。一般引申为开掌打人。又于禅林中,师家或禅徒以针锋相对,往来挨拶,参究禅机之际,师家或首座持竹箆以参禅问答,称为竹箆商量。

  竹箆是禅师教导学人最方便的教具,又是晨朝诵经、问答或挤斥挂单之僧侣时的警策。在《天圣广灯录》卷十五汝州叶县广教院赐紫归省禅师中说:“(归省禅师)后游南方,参见汝州省念禅师。师见来,竖起竹箆子云:“不得唤作竹箆子,唤作竹箆子即触,不唤作竹箆子即背,唤作什么?””师近前掣得掷向阶下云:“在什么处?”念云:“瞎。”师言下大悟。

  后来,这个公案,在宋代亦为大慧宗杲所常用,后世称之为“竹箆子话”。

  在《大慧杲禅师年谱》记载:“师三十七岁,圆悟著《临济正宗记》以付之,分座训徒。师乃炷香为誓曰:“宁以此身代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佛法当人情。”乃握竹箆为应机之器,于是声誉蔼著。”

  用竹箆者,其功便于逼拶,而其妙在乎敲击,禅众坐时,则执之以巡者,行时即握之为利器。”其中也说明做为锻炼学人用具的考量,太轻无作用,铜铁器、玉器等则恐伤到学人,竹箆子便捷,用来顺手,又不会打伤学人,是很合适的法具。

  竹箆子是剖竹作成,呈“ㄟ”字形,形状就如同无弦之弓。手握之处卷籘、上漆,并结绢纽,附流苏,长度不一。现代首座论法时仍有沿用此具。可见竹篦是禅师由锻炼禅众的经验当中,认为最适合使用的教具。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