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齒木
齒木,即楊枝,爲清潔口腔之木片。是取楊柳等之小枝,將樹枝頭咬成細條,用以刷牙刮舌。《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載:“每日旦朝,須嚼齒木,揩齒刮舌,務令如法。盥洗清淨,方行敬禮。其齒木者,梵雲憚哆家瑟詫。憚哆,譯之爲齒;家瑟詫即是其木。在印度、西域諸國請人時,先贈齒木及香水等,祝其人健康,以表懇請之意,故請佛菩薩也用楊枝淨水,稱爲請觀音法或楊枝淨水法。皈依典禮時,以楊柳枝沾淨水灑淨,表淨身之意;或于法會前,以楊柳枝沾淨水遍灑法會壇場,表潔淨壇場。
根據傳統的說法,嚼楊枝非常有益于衛生。佛教使用楊枝的緣起在《五分律》卷二,只要是性和、有苦味的樹木便可以,不單單指柳木一種,所以見月律師主張有四種楊木:白楊、青楊、赤楊、黃楊。
齒木的大小,也有一定的規製,不過各種典籍的記載有些出十六中記載,有一些比丘口氣臭穢,而且飲食難以消化。在與上座談話時,上座厭惡他的口臭,所以這些比丘將這種苦惱告訴給佛陀,佛陀于是允許比丘應該嚼楊枝,並且說明嚼楊枝有五種功德:一、消化飲食,二、消除冷熱,叁、善于分辨味道差別,四、口氣不臭,五、能使眼睛明亮。
所謂“楊枝”,究竟是什麼樹枝呢?《五分律》卷二十六記載,佛陀曾經說過有五種樹木不應當嚼:漆樹、毒樹、舍夷樹、摩頭樹、菩提樹。唐代義淨法師《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一第八條“朝嚼楊枝條”,把親眼所見的古代印度僧人使用齒木的情景說得極爲真切生動,而且指出齒木並非楊柳。根據清代讀體見月律師彙集的《毗尼日用切要》中說,中國人都以爲楊枝就是楊柳,但是如果沒有楊柳,將用什麼來梳齒呢?所以見月律師主張一切樹木都可以用來梳齒,都可以名爲齒木入。如《五分律》卷二十七記載,齒木最長只能一搩手,最短不能少于五指;《四分律》卷五十叁記載,齒木最短爲四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叁記載,齒木長度有叁等:長者十二指,短者八指,介于長短之間的長度爲中(十指);《南海寄歸內法傳》記載,齒木最長有十二指,最短不少于八指,粗細如小指頭。
嚼楊枝的時候,必須注意禮法,而且要遵循一定的規矩。《五分律》卷二十七說,比丘不能在講堂、食堂的地方嚼楊枝,因爲要重視衛生;不能在長老上座前嚼,以免失禮;不能在白衣(俗人)、外道面前嚼,以免受到他們的譏毀。《南海寄歸內法傳》說,如果靠近尊敬的人,應該用左手掩住口;用過以後,要馬上到洗棄的地方;凡是棄齒木,如果口中吐水以及涕唾,都要先彈指叁遍,或咳嗽兩下,否則的話,棄齒木便有罪。
齒木的用法,是先把一端慢慢地嚼碎,順便把汁液咽下喉中;然後,用碎成纖維狀的一端,輕輕地磨擦牙齒。擦完以後,再把齒木撕開,曲成彎月形狀,刮除舌垢。每天清晨這樣持久作去,能夠固齒清肺、消毒去火。不過在使用時,必須小心,以免口腔受傷。
佛教傳入中國後,嚼楊枝的作法並沒有流行。近代以來,世人早已普遍使用牙刷、牙簽,這也是社會的進步與文明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