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如意
如意是說法、講贊、法會時,講師手持以示威儀的用具。原來爲出家人的日常用品。在《四分律》卷一九中說:可用鐵、銅等金屬,或竹、木等植物製造者,包括日常用品中的“如意”;而《優婆塞戒經》卷五在解說施物部分時,則說有“如意、摘抓、耳鈎”,並與指爪刀和耳挖共同列舉出來。
根據《釋氏要覽》卷中對“如意”項目的記載:“如意,梵語稱作阿那律,秦雲如意。指歸雲系古之山杖,以骨、角、竹、木,刻成人之手指甲作成,柄長叁尺許。脊癢或手無法致之處,用以搔抓,因能如人意,故曰如意。皆雲:如意製心之表也,故菩薩皆執之。狀如雲樣,又如此方篆書之心字,故名又雲:今之講僧執之者尚多,私記節文祝辭于柄上,以備勿忘,要時手執目對,可如人意,故名。”
由此可知如意有叁種用途:一是能隨心所欲地搔抓手抓不到的部分,故稱如意;二是因其山部如篆字的“心”字;表製心,故菩薩皆執之。叁是將祝辭寫在上面,遺忘時可隨時察看,使用起來隨心所欲,故得此名。《顯密威儀便覽》卷下于“如意”項目中也說:“又有聖寶如意,背刻五師子;面雕叁钴杵,表並學顯密。曆世傳授,東大寺東南院有此物,興福寺之維摩講師亦必執此如意,應演唱。”由此可知,如意從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演變成威儀用具。
如意的製作以木刻、鐵鑄或玉石雕琢而成,頭作靈芝或雲葉形,柄微曲。如意本來是用來搔癢與備忘的,但後來卻成爲一種莊嚴的用具。作爲佛教的法器,凡是講經,論議、傳戒、升座等場面,都有主僧持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