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供養具
供養具,又稱爲供物,是指供養佛菩薩或佛、法、僧叁寶的物品,即香花、飲食等諸物的總稱。從另外一種意義來說,特別指盛裝供物的器具稱爲供具或供器。總而言之,供物和供器都統稱爲“供具”;而將供具奉獻給所尊敬的對象,便是供養。在釋迦牟尼佛時代,信徒主要向僧團供養佛及僧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四類物品——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稱爲四事供養。如果用花、香、璎珞、末香、塗香、燒香、缯蓋、幢幡、衣服、伎樂等,稱爲十事供養。佛陀滅度後,佛、法、僧叁寶同受尊重、供養,佛教徒于是造立佛像,供養飲食、伎樂及各種莊嚴飾物,猶如佛陀在世,其後逐漸形成特定的供養儀式。所以從廣義而言,佛堂內所陳設的莊嚴器具、所行的法會,乃至諷誦、贊呗等,都可以視爲供物。由于第一章中已對六種供養的物品作了介紹,本節主要就供養的器具略作介紹。
一、香爐
香爐又稱火爐、薰爐。乃焚香之爐,與花瓶、燭臺一齊供養于佛前,叁者合稱叁具足。上香時,插香于此爐中,乃人心與佛心交流的橋梁。
香爐材料種類很多,有金、銀、銅、金銅、白銅、赤銅、青銅等金屬製品的不同,及陶製、琉璃、象牙、紫檀製品的分別。
對我們來說,香爐是最熟悉不過的供養器具了。它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世俗家庭中必備的供具。中華民族文化開發得很早,我們的祖先,就常以焚香木熏居室以除臭穢,所以古人讀書彈琴,喜歡先焚一爐香,可以淨雜念而使精神集中。重視欽水思源,慎終追遠是中國人的美德,所以自古以來,華人都拜天地神祗,祭祖先;上香表示敬意,是祭拜儀式中的一個主要項目,香爐就派上用場了。印度民族也流行熏香,娑羅門教也有燒香的習慣,佛教傳到中國,很快就能溶入中國的風俗習慣之中,中國的香爐,也就順理成章地進入佛教的殿堂了。
香爐的款式很多,有大、小、方、圓、長,短不一;質料也有銅、鐵、錫、石、陶瓷之別,以示身價有異;刻著不同的花紋和文字,表示用途各別不同。家庭中供有祖先牌位的,都在供桌上端端正正的放著一個香爐。如果佛教徒在家裏供了佛象,也不忘放一個香爐。
香爐種類繁多,不同形狀的香爐,供在不同的位置、焚燒不同的香。如大雄寶殿中央或門外丹墀的大香爐,多是銅鐵等金屬鑄造或石雕的,爐身刻有該寺寺名,供信徒插線香之用。這種大香爐,佛教中稱它爲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叁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叁寶,缺一不可。佛事儀式開始,都先唱香爐:“寶鼎熱名香,普遍十方………”、或“爐香乍熱,法界蒙熏……”等贊語,唱到“弟子虔誠熱在金爐上……”的時候,寺中的住持或代表,就會繞到正中聖象前跪下來,恭恭敬敬的獻上叁枝檀香,以此一瓣心香,表示對佛菩薩的敬意。
大殿供桌上的香爐,有銅、石或瓷質的,用以焚燒檀香。佛寺的大殿都有一個長方形的爐盤,放著一個焚燒檀香的精致小香爐,盤子前垂著刺繡的爐圍,很莊嚴美觀,是住持和尚上香專用的;大殿的佛事完畢,如要到其他配殿禮拜,侍者師就捧著爐盤前行,和尚便隨後到配殿上香。臥香爐則較適合在家信徒家中佛堂用,也有銅、瓷兩種,把線香下面的一段竹枝截斷,平放在臥香爐裏燃燒,使灰爐不致飛揚而弄髒供桌。小型木質刻著蓮花形的香爐,有著長長的手柄。只能插一枝香,是進行佛事儀式時,讓主法和尚及齋主奉在手中的,叫手爐。還有專焚香末,形狀象盒子般的香爐,大多爲銅鑄,分叁層,下層盛放焚香的模型器具,中層盛放香末,上層才能焚香;模型多是篆體的“壽”或“喜”字,鑄成連續不斷的回形岡狀圖案,把香末放在模型上,做成美麗的圖案;在起點燃著,蓋上爐蓋讓它順序燃燒,非常典雅;這種香爐,很少用來供佛或祭祖,多用在書齋焚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