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普請
普請,亦稱出坡,即普遍邀約大衆勞作的製度。此製在唐代即已行于各地,如開成四年(839)九月二十八日,日僧圓仁入唐巡禮至山東赤山院,記載目睹的情形說:“當院始收蔓菁蘿蔔,院中上座等盡出揀葉;如庫頭無柴時,院中僧等不論多少,盡出擔柴去(見《入唐求法巡禮行記》卷二)。”不過此種製度原來由于倡導農禅,凡耕作摘茶等作務都以普請爲之。後世普請只限于輕微勞動,如四月佛誕摘花、六月曬藏、曬薦、平時園中摘菜、溪邊搬柴以及節前寺舍掃除等,皆偶一爲之而已。直到今天,始見恢複原來的精神,已有叢林以勞動爲佛事之一的新製。
普請的具體規則,元代《幻住清規》雲:“公界普請,事無輕重,均力爲之,不可執坐守靜,拗衆不赴。但于作務中,不可嘻笑,誇俊逞能,但心存道念,身順衆緣。事畢歸堂,靜默如故,動靜二相,當體超然,雖終日爲,而未嘗爲也。
《敕修百丈清規》則說得更爲明確:“普請之法,蓋上下均力也,凡有需大衆合力而辦者。庫司先禀住持,次令行者傳語首座維那,分付堂司行者報衆挂普請牌。
或聞木魚或聞鼓聲,則自趨普請處宣力,除守寮直堂老病外,並宜齊赴,當思百丈禅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誡。”
關于僧衆在日常公衆勞作中修行的事例,佛典中亦有類似的記載:一天世尊在逝多林中看見地上的落葉,親自拿起掃帚掃地。舍利弗、目犍連等弟子見狀,亦馬上加入行列,將庭園打掃地煥然一新。隨後,世尊即開示掃地有“自心清淨”“令他心淨”、“諸天歡喜”、“植端正業”、“命終之後生天上”五種功德,希望大衆皆能廣植清淨福田。我國自唐朝開始即有出坡佛事,百丈禅師創立叢林製度,奠定道場規矩,更將砍柴挑水、日常勞動融入佛法當中。直至八十幾歲,仍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理念,帶領大衆出坡作務。
此外,大衆一同出坡,亦能放下彼此的堅持,同舟共濟,不僅廣結善緣,更能創造和諧的氣氛。《金剛經》雲,若能放下人、我、衆生、壽者四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可見出坡不僅自利利他,更是成就佛道的重要助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