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教叢林觀 第一章 叢林清規 第四節 叢林製度 一、挂單與安單

  第四節叢林製度

  叢林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稱禅林,但後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多仿照禅林製度而稱叢林的。中國禅宗從曹溪慧能後,四傳至于懷海,百余年間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處,或寄住律宗寺院。到了唐貞元、元和間(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處,修禅辦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懷海以禅衆聚處,尊卑不分,于說法住持,未合規製,于是折衷大小乘經律,創意別立禅居,此即叢林之始。叢林的意義,舊說是取喻草木之不亂生亂長,表示其中有規矩法度雲(《禅林寶訓音義》)。

  隨著從林的建立,百丈禅師又根據佛教律儀和叢林實際創製了百丈清規。百丈清規後經過曆代高僧大德的修改完善,形成了流傳久遠的叢林製度。本節現對叢林的基本製度分別作一介紹。

  一、挂單與安單

  (一)挂單

  在我國漢傳佛教寺院中有一些已受過具足戒的比丘,爲了悟道求法深造,同時也爲了造成自己的名聲,常常遍行天下,遊曆各地寺院,求學于諸高僧、名僧。

  他們行不止一地,學不止一家,在寺院中被稱爲“雲遊和尚”、“雲水僧”或“行腳僧”,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即指他們行蹤無定,四方漂遊,學無常師,步行參禅,不會長期地歸屬于某一寺院,正如《祖庭事苑》卷八上說的:“行腳者,謂遠離鄉曲,腳行天下,脫情捐累,尋訪師友,求法證悟也,所以學無常師,遍曆爲尚。”

  盡管行腳僧沒有固定的寺院歸屬,也沒有一定之師,但他們的遊曆畢竟是以寺院爲根據地、或者說目的地的,也就是說,他們要不斷地從一座寺院轉到另一座寺院,並要在一定時期內、在某一寺院向有學問的高僧求教。這樣,行腳僧入寺離寺的方式以及吃喝住學等漸漸地在寺院中都形成了一定之規。對行腳僧來說,首要的便是遵循寺院製度,一切照章行事,照慣例行事。對于寺內僧人來說,“天下和尚是一家”,少不得也要安排好行腳僧入寺的生活、修行事項。

  行腳僧遊方到寺暫住,稱爲挂單。單,指寺院僧堂東西兩序所錄的寺中僧衆名單,平時寺中僧人的衣缽就挂在名單下的鈎子上,行腳僧入寺,要在東西兩序牆壁上貼上名字,並把衣缽挂上,這就叫“挂單”。“挂單”也稱爲“挂搭”、“挂錫”。“褡”亦指衣缽,“錫”指行腳僧隨身攜帶的錫杖。一般行腳僧入寺暫住,也要把錫杖挂在名單之下,《祖庭事苑》卷八曾說:“西域比丘,行必挂鈎,有二十五威儀。凡至室中,不得著地,必挂于壁牙上,今僧所至住處,故雲挂錫。”

  但後來寺院的“挂單”,已漸漸失去原來的挂衣缽之意,而僅有入寺暫住之意了。

  凡是受過具足戒的比丘,都可以以行腳僧的身份,到其它寺院“挂單”。但一年十二個月中,並不是所有的時間都可以挂單,每年從正月十五日(冬安居結束)至四月十五日(夏安居開始)、七月十五日(夏安居結束)至十月十五日(冬安居開始)的這六個月,是雲遊求學期。只有在這六個月裏,比丘才可以離開自己原住的寺院,遍訪他寺,尋師參道,各個寺院也只有在這六個月裏才接待前來“挂單”的行腳僧。

  行腳僧入寺“挂單”,按照古時清規,要先到接待處與負責接待的職事僧相見,再去僧堂挂單,後谒見寺中住持。元代以後,則改爲先去供行腳僧住宿的旦過寮(客房),從衆多行腳僧中,推舉一位熟悉寺中清規的僧人爲“參頭”,將大家引至客司(即接待處),與客司的職事僧——知客相見。行腳僧被引至客司,應先站立門口右側,隨著參頭一聲“暫到相看”的禀報,知客即將行腳僧迎進屋內,行腳僧當十分謙恭地拜見知客,知客揖首後燃起香,遞上茶湯點心,詢問來曆。問畢,行腳僧才可起身施禮謝茶,並隨知客回旦過寮。知客將行腳僧姓名籍貫等寫成“單票”送交住持。

  行腳僧欲正式挂單,很重要的一步是要禮拜寺中住持。禮拜之前,須先通過侍者禀報,如獲依允,才可禮拜。寺中住持與行腳僧的相見,稱爲“大相看”,這是因爲佛門講求“清淨”,沒有平常數見之禮,故要待各地行腳僧來的多了,才一起相見。

  待拜見之後,行腳僧可向住持提出挂單的請求。“挂單”的請求,一般應在參頭率衆人見過住持,住持送出衆人兩叁步後,再由參頭率衆人回身,走向住持近前禀告道:“某等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以聞道風,特來依附,伏望慈悲收錄。”

  禀告之後不等住持應允,即搶先施禮一拜道:“謝和尚挂單”。待住持真正應允,還要施禮再拜,向住持乞求“帖子”,所謂“帖子”,實際就是挂單的“單”帖子的款式大致是這樣的:

  奉方丈慈旨,挂單一僧×××,××府縣人氏。曾師××爲徒,受過××戒,今×月×日至本寺。×××報只要有此帖,行腳僧就可到寺中管理部門,正式辦理挂單手續,准備參加挂單歸堂儀式。

  寺院中挂單儀式又分爲“大挂單”與“小挂單”兩種。“小挂單”指僅在寺中留宿半月的內即行的。若准備留宿半月以上或更長的時間,則稱爲“大挂單”。

  小挂單的歸堂儀式,在寺院中管理部門得到住持批准的帖子之後舉行。先由行腳僧將帖子送給侍者,說明“適奉方丈慈旨,令就上寮附名”再由侍者根據此帖向堂司(掌管禅堂的部門)發榜,堂司得到報榜,即令寺中雜役請行腳僧至禅堂用茶。請茶時,行腳僧應攜帶度牒或戒牒,作爲對自己身份的證明。用過茶後,參頭隨之把衆人的度牒或戒牒一一收上遞與維那,請維那辨別真僞,衆人則再施一禮,然後參頭送維那步出堂外。這時,隨著堂司內傳出擊小板的叁聲鳴響,寮主便由客房中走出迎接新挂單的行腳僧,彼此互道寒喧。

  新挂單的行腳僧與寮主問訊後,還要去東西兩序問訊。其禮儀與見知客、見寮全大同小異。待把東西兩序應酬完了,行腳僧應再次手拈燃香詣見方丈,這樣、才算正式“挂單”了。

  行腳僧在挂單時,應遵守所挂單之寺的各種清規,包括“共住規約”、“禅堂規約”等,一般至少要住上半月,才可另遊他寺,過期半月不走的,還要重新進行挂單。

  現代叢林中的挂單製度要比古代簡便,現代挂單的具體程序如下:

  挂單者先至客堂挂單,人往東邊凳子坐,衣單放在西單門口外。等候茶房或侍者來問候,辦資料,之後通知知客師。知客師穿著大袍由房間出來,到門口看一看可有衣單,隨後即走回門內東單椅子處,此時學人要機警起身,向上,“頂禮知客師父”。知客師答:“問訊。”參僧即問訊,知客師坐下,參僧也隨之坐下。

  知客師問話:“從何來?”“上下何名?”“來作什麼?”此時不可以答上○下○,要直稱自己名○○。若是要長期留下,即言:“親近常住。”若爲短期數日,即言:

  “打擾常住挂單。”

  知客師檢閱戒牒。送單:“禮謝知客師父”。由茶房、侍者帶至雲水堂或上客堂,知客師會在此請挂單者先禮佛叁拜,再“頂禮寮元師父”畢,寮元師喊:“送知客師回寮。”此刻學人要跟前叁、四步至門檻目送知客師,直至不見身影才轉頭,再聽寮元師父的吩咐,交待事項及日課行程。

  若是親近常住者,寮元會將其詳細的資料送至常住,由常住爲其安排;通常是送至禅堂當清衆學規矩。來曆不凡者,通常半年後即由清衆升做悅衆,漸漸成爲綱領職事。

  不過,現代很多叢林挂單手續比以上所說的程序更爲簡便,傳統的挂單製度已經失去了應有的作用。

  (二)安單

  “大挂單歸堂”,又叫“安單”,指行腳僧在寺中挂單已久,希望正式成爲寺中的一員,以便在寺中長久居住下去,而寺中僧衆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也認爲可以與之共住,這樣,就要爲行腳僧舉行“安單”(大挂單歸堂)儀式。

  安單,對于行腳僧來說,意味著他從此不再作爲寺院的客人暫居寺內。對于寺院來說,則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員,故安單儀式要比“小挂單”顯得正規,古板。

  安單儀式過程,與“小挂單”有不少相同之處,如亦需由侍者發榜,堂司根據報榜,請行腳僧用茶,在用茶之後,檢驗度牒等。所不同的是安單者要在參頭帶領下,從前門右手依次進入禅堂,走至聖僧像前,排成一例,燒香供奉,大展叁拜,巡堂行走一匝,再回到原來站立之處,等待維那將度牒或戒牒發還大家。

  發完之後,維那即向諸寮發送報榜,榜上寫明姓氏、時間、籍貫、年齡及出家師父姓氏、受戒名稱、地點等等,並注明自某年某月起至本寺。

  安單儀式舉行之後,行腳僧就失去了行腳僧的身份,而正式成爲寺中一名清衆了。不過,新安單的僧人習慣上還要舉行一次“謝安單”的答謝會,會前,新安單者需出榜報衆:

  新歸堂兄弟來日粥罷,詣方丈謝挂單。今X 月X 日侍司某報。

  答謝會多在法堂舉行。堂中要莊嚴地設置住持之位,排列香幾爐瓶燭臺,請出住持,屢謝屢拜,並再叁謙恭地表示對自己能于寺中安單感到莫大榮幸。而住持在“謝挂單”之後,還會特地爲新安單者請茶。

  從儀式上說,“挂單”和“安單”似乎是一種充滿客套、溫馨的清規,其中的每一道程序,每一項儀式,都顯得那麼井井有條,客客氣氣。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卻並不一定全都是這樣的。據史書記載:汝州葉縣廣教寺院就曾有一位令人十分敬畏的住持--歸省禅師,有兩位行腳僧,一名浮山遠,一名天衣懷,聞聽歸省禅師高風,前來遊學,渴望入其門下挂單。時值大雪嚴寒,二人隨同衆僧一齊拜見歸省。不料歸省非但不表示“同守寂寥”之喜,反而抄起一盆水向衆人潑去。此時正是滴水成冰的時節,衆僧被潑上水,棉衣結冰,苦不堪言,紛紛起身而去,惟有浮山遠、天衣懷巋然不動,端跪如山。盡管歸省再叁呵斥,令其離去,二人終是不肯,還說自己千裏求師,豈能因一勺水而去!最後,兩人的一片誠心,終于感動了歸省,同意兩人留在寺內,成爲“挂單”僧人。可是,廣教寺內的生活十分清苦,一日,浮山遠趁歸省不在,意欲偷偷做點油面粥充饑,不想被歸省發現,按照清規,浮山遠結結實實挨了叁十杖。歸省又令其以衣缽折價賠償油面,而後將其逐出。浮山遠被迫居于寺外廊下。歸省發現後又向其追索房租,浮山遠于是四處乞化,將房租如數奉還,但他仍不肯離寺。歸省爲其精神所感化,終于同意他在廣教寺內安單。

  這個故事主要宣揚浮山遠學佛求道的堅韌不拔,說明一個真正虔誠的佛教徒應當能經受得起各種各樣的考驗。但其中也透露出,“挂單”和“安單”作爲寺院的一種清規和習慣,不僅僅是一種禮儀程序,更含有佛門修行的意思在內。只有心堅如鐵的僧人,才能通過“挂單”和“安單”,使自己的德行大大提高一步。

  寺院中舉行安單,和挂單一樣,也有時間限製,主要分春期和冬期兩期。寺院一般從四月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舉行夏安居,從十月十五日至來年正月十五日舉行冬安居,在這兩個時期內,寺院禁止僧人雲遊,要鎖起旦過寮,不得挂單。

  而安單是爲已經入寺的安單僧人舉行的儀式,所以不受此限。安單的春期自正月十六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冬期自七月十六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五日止。但一般求安單的僧人多于正月或七月期頭歸禅堂,稱爲“大進堂”。

  以上是傳統的安單程序,現代叢林的安單製程序已大大簡化,一般是挂單的僧人經過所住寺院一定期限的考察之後,認爲挂單者的道心和品行都符合常住的要求,寺方即會允其常住,並且按照常住僧人的標准發給相應的單費。

  

《佛教叢林觀 第一章 叢林清規 第四節 叢林製度 一、挂單與安單》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