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稱謂
中國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文化底蘊十分豐厚。從古至今,中國人都非常注重禮儀,在稱謂方面亦十分講究。皇宮有皇宮的稱謂,儒家有儒家的稱謂,道家有道家的稱謂,佛教也是一樣,有著他們的專用稱謂。而佛教的稱謂和其他宗派的稱謂大不相同,因爲佛教的稱謂多屬中印合璧,不僅顯得特殊,而且還頗具神秘色彩。隨著曆史的前進,改革開放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當前的佛教就象一朵盛開的花朵,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親睐和喜愛。雖然接觸佛教的人越來越多,但對佛教的專用稱謂缺乏了解,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一些笑話。爲了讓僧俗大衆對佛教的稱謂有所認識,現就佛教的一些稱謂作一簡要的介紹。
(一)叢林一般職稱
叢林管理的正常運轉,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班子來具體行使各項規章製度。僧團領導班子的成員需要各行其職,盡心盡力爲大衆服務。以保證寺院各項工作穩定健康的發展。這些領導組成人員都有不同的稱謂,行使不同的職權。
現代的叢林製度,總體上仍是按照百丈禅師創立的“清規”爲依據。在叢林裏,叢林職事人員之多寡,各依其規模建製大小而定。但都是按東西兩序排列,一般大的叢林主要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和八大執事(監院、知客、僧值、維那、典座、寮元、衣缽、書記)。由于第二章已對四大班首和八大執事作了相應的介紹,在此僅簡略介紹從林中一般職稱,以使讀者對叢林一般職稱有個全面的了解。現對叢林一般職稱分述如下:
上座:上座是術語,原始佛教將僧人依戒臘年限之長短分爲下座(十年以下)、中座(十年至二十年)、上座(二十年以上)。後來轉而爲寺院職務之稱。上座爲一寺之長,主要是弘揚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後稱方丈或住持爲上座。也用于對有德行之僧或僧臘較高者的尊稱。
法主:術語,指佛有諸法,故稱法主。通指以說法知法之僧爲法主。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負責一寺實際事務。唐代以後也稱寺監或監院,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當家。
住持:住持是表示僧團聚居處之首領,有能安住于世,而護持佛法者故名住持。也爲一寺之長,有護持佛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方丈是指禅林中住持所居住的地方,別稱堂頭、函頭。方丈來源于唐代王玄策至印度探迹,度量維摩居士石室,四方各長一丈。歸國後傳與人知,百丈禅師取而用之,訂在百丈清規上,一直沿用至今,又因其所居之處爲“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是指禅堂內的六頭首之一,爲一會大衆的上首,也稱爲第一座座元、禅頭等。也即西序居首者,凡年高德隆、戒行堪爲師表者,爲修行之模範,掌禅堂中號令之權。
西堂:西堂與東堂並稱,又名西庵、東庵。爲西堂首座,輔助方丈教導修行的僧人。
後堂:爲後堂首座,簡稱爲後堂,與前堂首座相對稱,負責後堂修行之事務。
堂主:爲延壽堂主的略稱,居首座之下,負責禅堂、念佛堂之事務。
都監:位在監院之上,上輔住持,下匡監院,雖不如監院勤勞理事,而大端則須盡知,故名都監。
監院:俗稱當家,是總領衆僧的職稱,爲一寺之監督。即負責協助方丈或監管理寺院之事務,有權指揮,一切行政事宜。古稱監寺、院主、主首、寺主,後爲特尊住持而改稱此名,俗名當家。大寺可設幾名監院。
維那:維是漢語,綱維、統理之義。梵語“羯摩陀那”,後稱“維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衆僧雜務,調和僧衆糾紛,辨別度牒真僞等。又負責僧衆紀律事務。唐代以後維那成爲叢林八大執事之一,主要負責宗教儀軌、佛事唱念等。
知客:又稱作典客、典賓,爲客堂負責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凡是來客的食宿、聽法、拜謝等禮法,都是由知客引領。大叢林可設數名知客。
僧值:本爲值日僧,又稱“糾察”,負責監察僧人上殿過堂,管理清規執行情況及僧衆威儀。僧值在開大靜後,要由頭山門到後山門各處巡查,防火、防偷等安全。
典座:爲廚房、齋堂負責人,管理僧衆夥食及信徒供齋等事務。受其支配的有飯頭、粥頭、米頭、柴頭、園頭等。
寮元:爲雲水堂負責人,管理來寺挂單僧侶的事務。
衣缽:全稱爲衣缽侍者,爲方丈室負責人,幫助住持處理一些日常事務。
書記:又稱書狀、記室、外史,是掌管寺內文書往來之事。
化主:化主有兩義:一、指叢林中負責向施主募化的僧人。二、意爲教化之主人,通常指叢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叢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爲燒香侍者、書狀侍者、請客侍者(幫助接待客人)、衣缽侍者(幫助掌管住持錢物)、湯藥侍者(負責住持的飲食、醫療雜務)、衣物侍者(幫助漿洗衣物)等。
此外,大叢林中通常還設有副寺(管財會)、直歲(管農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經樓)、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衛生)、莊主(管莊田、領地)、園主(管菜地,或稱菜頭)、塔主(管理塔院)、門頭(負責門衛)、磨頭(管理磨坊)、淨頭(管理環境衛生)、毛頭(管理發)、司庫(又名庫頭,掌管倉庫)、參頭(司掌法事禮儀)等等。茲不一一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