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言語都是直來直去的人,實際上是一種傲慢?爲什麼· · ·

  問:頂禮上師!前段時間我聽阿松上師講傲慢心的時候說,一個說話很直爽,並且言語都是直來直去的人,實際上是一種傲慢。這點我不是很懂,因爲我們平常都認爲說話直來直去是真誠的一種表現,爲什麼阿松上師說是傲慢呢?請上師慈悲開示。

  答:所謂的“直來直去”只是自他的一種感覺。無論這個人說什麼話,都有一種直來直去的味道,這就是自己和對方的一種感受。而傲慢心是針對他的發心而言,因爲直來直去說話只是一個表面現象,關鍵要觀待內心是否有傲慢的發心。

  例如一個總覺得自己所站立場很高的人,無論講話還是做事就都是一種傲慢,因爲傲慢的是內心而不是外相。同樣,只要我覺得自己現在說的這句話,是站在比他人見解更高的立場之上而說,這也是傲慢心。細致想想,在沒有斷除人我之前,恐怕我們時時都在傲慢心之上,這也已經變成我們的一種習慣,一種習氣。

  當然,所謂的傲慢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因爲它的含義可以很廣大。在《普賢上師言教》和《前行備忘錄》當中講解傲慢心的時候,比講其他煩惱的內容更廣。

  因爲講解其他煩惱時,可以相對地將它固定在一個範圍當中而講解。比如說中國的範圍很廣,但是定位杭州或者上海某個具體的城市就很容易。而傲慢心所涉及的範圍卻比它們要廣大得多,只要內心有一點點傲慢,感覺自己比他人強,不需要再起其他的傲慢之念,只要有這種感覺,都稱之爲傲慢心。所以傲慢的涉及範圍非常廣。

  我想很多人都會有傲慢之心,是否是這樣?有時在與別人交流之時,也不會注意自己的言行,更不會觀待自己的內心,這時候,“直來直去”的交流方式,也許就在無意當中也傷害了別人。

  我們說過,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需要有智慧。因爲在講六度波羅蜜的時候,前五度即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進度和禅定度,雖然都稱之爲善,但若不具有最後的般若度,無論行持何種善法就如同是瞎子在做善事一般。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瞎子沒有眼睛,所以做善事不具有智慧度,很多地方可能就會做得不圓滿。

  我們行持一件真正的善法,必須要有智慧,因爲智慧的人懂得辨別和取舍,和前五度有很大的區別。所以,我們在與他人交流或者行持善法之時,要有智慧,要時時反觀自己的內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