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思維無常和輪回過患· · · 上師所賜予這些教言如何落到實處呢?菩提心· · · 如何邁出第一步

  問:頂禮上師!您告誡我們,要不斷思維無常和輪回過患,這樣才能生起精進修行之心,我覺得自己平時也一直在聞思,知道聞思要與實修相結合,因爲聞思很重要,實修也很重要。若沒有一點點實際行動和修行,上師所賜予這些教言又如何落到實處呢?所以我很想跨出這一步。

  但是我又覺得雖然自己也經常思維菩提心,但還是存在私心。例如在服侍父母或者探望病人之時,覺得父母很重要。可是又覺得如果連身邊的父母或親朋好友都沒有服務好,修行和救度衆生就全是一套假話了。因此內心很煩惱,請上師開示,我該如何邁出第一步,去一點點的開始做?

  答:這個問題也是修菩提心的一部分。要記住,雖然我們天天都會發願“爲天下所有一切父母離苦得樂”而從事一切善法,但這只是一個菩薩心,而行持菩薩行則要根據個人的實際條件來定奪。

  我相信很多人平常都在閱讀《普賢上師言教》、《前行備忘錄》或《聖者言教》等前行教言。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都告誡我們,首先要從四無量心開始做起,並盡量往這方面發展,但這並不是表示我們時時都能做到這一點。

  想要圓滿四無量心,首先要從自己的親生父母開始做起,即便是廣大菩薩行,也要從親身父母開始做起。因爲我們的生身父母對我們的恩德很大,而無始以來一切衆生都曾當過我們的父母,除了時間長短有所不同之外,沒有任何區別,因此也應把天下所有一切衆生都觀想爲自己的父母。這樣一來就能明白,一切衆生在當我們的父母時,與今生的父母的恩德是一模一樣的。因此在實際觀修當中,還是以今生的父母作爲契入點而觀修。

  而在實修過程當中,我們行持的事業就叫做菩薩行。雖然在行持菩薩行的時候,我們不一定一下子就能爲叁界六趣一切衆生做很多的事情,給予他們很多的幫助,但是無論行持誦經還是念佛持咒等善事,也要從親生父母開始做起。

  平常無論是在高原還是在漢地,我們在講解菩提心方面的教言時都會講解,對于次第根機者而言,菩薩心和菩薩行兩者並不能同時並行圓滿。因爲我們的目標是令所有一切衆生離苦得樂,但在實際行持過程中,可並不一定在當下就圓滿行持菩薩行,此時還是要先自己的父母開始做起,從旁邊的親人開始做起。要記住,雖然我們每天都在發願,但在實際行持過程當中,仍舊需要經曆一個反複的過程,因爲我們會面臨很多選擇。

  例如現前我們手裏有個很誘人的水果,而自己的母親與一個陌生人同時想吃這個水果,雖然我們知道自己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但是我們還是會先把水果遞給自己的母親,這是非常正常的。因爲我們的心念和心願本身就是兩樣的。雖然發起殊勝菩提心是我們的願望,但實際當中,我們的心念的圓滿可不是一蹴而就的。

  例如我們知道貪嗔癡煩惱是漂泊輪回之根源,但是知道這個道理以後,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不再起貪嗔癡煩惱了嗎?不,這是不現實的。沒有貪嗔癡煩惱是我們的心願,但實際當中是不可能當下就能圓滿做到的。

  但從另一個方面而言,想要救度自己的父母,這本身就是發菩提心。爲什麼我們要救度叁界六趣一切衆生?因爲他們如同我們今生的父母一般,是對我們有恩德的人,所以我要去救度他。而現前我們最能感受到恩德的是生身父母,那麼就必須在此生的父母面前開始做得圓滿,也就是說從今生父母面前開始做起。要是連這個也做不到,那菩薩行才是一種空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