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頂禮上師!2010年我們到成都去見您的時候,您讓我們年紀大的人平時多念佛,多念阿彌陀佛和觀音心咒。回來以後,我遵照您的教言每天都念誦。我總認爲自己年紀大了,無常隨時都可能到來,因此要盡心盡力去念。但是每次在念誦結合觀想皈依境時,總是觀想不起來,我也不知道是什麼原因,請上師加持我。
答:我想,這不僅僅是你一個人的問題,總覺得自己觀想得並不是很清楚,可能是所有修行者在觀想角度中都會存在的問題。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由于觀想時間太短、次數太少的緣故所致。
例如讓你們現在觀想蘋果,可能就很容易。無論是紅蘋果還是青蘋果,無論是蘋果的上面下面、還是左邊右邊、外邊裏邊等等,只要一說蘋果,眼前就自然會呈現蘋果的形象,好像蘋果就在你面前一般清楚,這個蘋果似乎就是你。爲什麼觀想蘋果會這麼清楚,而平常觀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等各式各樣的皈依境難度就那麼大呢?當然是時間不夠的原因。
因爲我們一天觀想有多長時間呢?即便你每天修行一個小時,但是僅僅觀上師的皈依境在自己對面的時間又有多長呢?太少了,少得不能再少了,所以觀想不出來就是由于自己不熟練的原因。
往昔華智仁波切曾經說過,從他把腳放在馬鞍子上再跨到馬背上面的時間當中,就可以觀想七百二十五位不同的本尊,並且他們的手勢也會觀想得很清楚。這樣的時間有多長?最多不超過五秒的時間。我們在五秒的時間裏即便觀想一尊本尊都覺得難度很大,更何況是七百二十五位本尊呢。
當時華智仁波切的弟子問他,是否是由于他的禅定見解太高的原因,才可以在短時間當中觀想那麼多不同形像和不同手勢的本尊?華智仁波切說,當然是由于他長時間觀想熟悉的緣故所致。因爲他天天都在修七百二十五個不同的本尊,時間長了以後自然就能在短時間內觀想得很清楚。所以觀想還是一個習慣,一個熟悉的過程。
因此建議大家,修觀音菩薩或阿彌陀佛的時候,就在外面請一幅觀音菩薩或者阿彌陀佛的相,放置或者懸挂在自己修行地處的前方。一旦觀修觀不清楚就看著這個法相,從而逐漸形成一種印象。這樣一來,在以後的觀想之中,就會逐漸觀得非常清楚。因爲觀想需要一個熟練的過程,先從照片開始入手,逐漸在大腦裏形成一個形象,後面就會逐漸清楚起來了。
像有些修上師瑜伽的弟子天天都在問,上師皈依境觀得不清楚該怎麼辦?有些修本尊的弟子問,本尊觀得不清楚,該怎麼辦?等等。這些都是由于觀想時間太短的緣故所致,所以我們要學會運用這樣的方便去熟練觀想,對初行者而言,這也是一個是最好不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