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教法的生死觀
一、前言:信息生活的盲點
二、了生與脫死的宗教現世關懷與終極關懷
叁、大乘佛教所共的生命觀
四、淨土教法建立的目的
五、淨土叁資糧──信、願、行
六、結語
一、前言:信息生活的盲點
這次圓光佛研所舉辦大專智能營,邀請學人來向大家說明有關淨土教法的生死觀,希望能從一個比較廣泛的角度給諸位得到利益。
就事實來看,在這種時代要辦這個活動是更顯得不容易;計算機網絡時代一來臨,什幺事情都可以在指尖上完成,那生死的問題呢?會去注意它的人就越來越少了。日常中我們所看到、聽到的訊息,幾乎都是教我們不斷地向外追逐;其內容大都是怎樣交朋友,如何打扮自己,怎樣才能把生意做得成功、股票做得更好…..等等。我們所看到的電視節目呢?也大都是暴力、血腥、情欲占多數。而人際的關系呢?是真實加虛擬,平常不敢說的話,現在可以在網絡上說,說了之後,發現好象也無所謂,于是大家把虛擬的話也當真了,結果在現實的生活中,不少人,尤其是年輕人,就陷入了虛實錯亂的情境中而不自知。這些就是大家今日所面對的生活。所以網絡雖增加了人類的方便,其實也擴張了人類的欲望,然後也讓人類漸漸地忘失了人性。在網絡上任何可以發生的事,說得出來的話,也漸漸變成現實世間的真實,這正是佛教所謂的「熏習」之力!
如果現在請問大家平常都使用哪一種牌子的洗發精?相信大家都能說出市面上的那些品牌。請問大家爲什幺都知道這些?其實,我們並沒有想要記得它們的名字,但是卻已經記得了;因而當我要去買洗發精的時候,不會有人質疑我爲什幺要買那些品牌的洗發。我們爲什幺不用豆渣洗頭發?其實用豆渣洗頭發更具有保養的功能,而且洗得更幹淨、更環保啊!但是我們卻從來沒想到要這樣做?因爲我們在沒有檢擇、注意的情況下,每天經由電子信箱、電視、報紙等媒體一直在自我灌輸:「洗頭發就是要用「洗發精」(而且
某某牌子的)」這個概念,從而失去了對于「洗頭發」這件事的獨立思考能力。所以,不要以爲我們在信息的社會裏,自己能獨立思考,事實上可能剛好相反!在此學人想說明兩件事:
第一、我們在這充滿信息洪流的社會中,自己到底能夠決定什幺?從上面的說明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至少洗頭發這件事我們就不能獨立選擇了。其實我們有更多種選擇,但是我們不懂得要這樣選擇,因爲我們的信息被封閉。與其說被封閉,不如說我們被外來信息充滿了整個心識,被有目的的人一直灌輸特定的信息,而使自己沒有選擇的機會。在大部份的時候,我們都有或多或少的信息焦慮症:如果別人都知道的事,只有自己不知道,我們一定會非常焦慮。因爲我們害怕這種焦慮,所以也要跟著大家一樣,一而再、再而叁的,沒有來由的奔狂去吸收各種常常是被特定目的所包裝的信息,然後再也無法去檢別及獨立思考了,我們就是這樣過一輩子的。
第二、我們被社會既有的觀念所蒙蔽了。我們的營隊叫「智能營」,課程的目的是要告訴我們,要用智能來認識生死,然而我們有多少機會來認識生死?醫院裏一有人往生,叁分鍾就被包走;如果家裏有人往生,很快的葬儀社馬上就來,他會告我們一大堆的繁文褥節,要這樣做,要那樣做,不管我們願意或不願意,似乎都會照著做。可見,我們連面對死亡的事情,信息也是被人家牽著走,而且幾百年來都這樣。我這樣說的目的,不是要與衆不同,而是要大家去思考:非得要這樣做嗎?爲什幺不讓往生者穿原來的衣服?爲什幺一定要放冥紙?放信用卡不是更快、更方便?諸位一定要注意的現象是,無論我們遇到生命中的抉擇,或生活中的事情也好,其實我們大部分被一堆似是而非的看法牽著走,然而我們卻覺得很心安理得,只因爲「大家都這樣」。今天雖然我們自認爲是「知識分子」,然而卻也無法從這樣的生活信息盲點(佛法名之爲「共業」)中超越出來。
二、了生與脫死的宗教現世關懷與終極關懷
所以什幺是佛教所期許的知識分子?佛教所期許的知識分子就是要有這種覺醒的力量,既然我們的營隊名稱叫做「智能營」,那什幺是「智能」呢?佛教所說的智能,就是一種「覺醒」;而覺醒之前一定要先有一種「叛逆性的思維」,不是爲叛逆而叛逆,而是一種「反既有化、反固定化」思惟,當然這並不是要你爲反傳統而反傳統,佛教不提倡反傳統或不反傳統。意思是說:應該就現在所面對的事情去思惟、簡別;例如:思惟爲什幺我要過這樣子的日子?當社會一再的在粉飾「死亡」時,死亡這件事被我「正確而清楚地」意識過沒有?死亡是怎幺一回事?事實上,死亡不妨看作是:我們至愛的親友在無法抗拒的情況下,到一個你我都不知道的地方,他將永遠消失;無論我們樂意或不樂意,他就這樣消失了,這就叫「死亡」。然而我們卻又爲什幺從來就無法接受它呢?
佛教不是要我們悲觀、消極,它是非常現實而積極的。它要我們從現實中去觀察人類的感情、人類存活的方式,然後告訴我們:若按照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並不能得到真正的快樂。佛陀當初做太子時,離開皇宮的目的就是去尋找答案,最後他找到了一種能夠讓人真正永遠快樂的方法,而且得到了也不會再失去。他找到了這個方法後,並沒有宣告他是神,也沒有宣告宇宙由他所創造,更沒有說他能夠創造任何生命,當然他也沒有說能賜給諸位快樂。但是他關懷了我們現世與來世的一切,這叫佛法的「終極關懷」。佛陀強調生命的關懷,從現世到來世,從自己到周圍,他關懷了我們,還有一切衆生。所以終極關懷有兩個意思:第一、是生命如何究竟圓滿的關懷;第二、在時間上來說,大家能從現在開始注意自己的生命,一直到成佛,這段時間都能關懷到;而在空間上,是指個人對這個世界與全宇宙都關懷;最後,在對象上來說,不但關懷了人,還關懷了人以外如豬、狗、貓、羊等其它生命的問題,綜合了以上兩點,才是佛教所說的「終極關懷」。因而任何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開始做生命關懷,這也就是標題所說的:了生與脫死的宗教現世關懷與終極關懷之意思。
那幺何謂「了生」?即是今生的生命在生活中所對面的一切,如學生考試、老師教書,丈夫賺錢、太太持家,老板經營事業、員工上班做事,凡此等等所有的工作都用佛法的智能來面對與完成,這叫做「了生」。何謂「脫死」?就是了解死亡是什幺,以及該如何面對死亡;不但自己面對死亡時能灑脫自在,也能幫助別人灑脫自在,這就是「脫死」。脫死不是在求長生不死;如果一個人長生不死,就不會覺得生命的可貴。就如一朵花,真的花會凋謝,正因爲它會凋謝,所以當它綻放的時候才會顯得更加迷人而讓人珍惜;如果是假花,我們並不會去珍惜它,因爲即使抽出來洗一洗再插上去,它還是亮麗無比,因而不會對它産生珍惜。我們會珍惜真的花,就是因爲它有花開花謝的時候,而假花沒有開謝,所以叫做假的。而生命就像真的花一樣,因爲有起伏才有其價值,才會讓人刻骨銘心,這也是它被珍惜的地方。所以我們不要去求長生不死,佛教沒有教人飲藥服氣得長生不老之身,他想教我們的,是了生與脫死,而不是長生不死。然而佛法如何教我們了生脫死呢?在中國,一般來說其方法有自力及他力兩大類,如果生死是一條河,禅宗渡河的方式是,自己去造一條船,然後自己搖槳過去,這即是代表「自力」的修法。而淨土教雖也是要我們自己過去,但是那條船已經有人幫我們准備好了,雖然終究還是自己搖槳過去,不過對岸邊有位老師在那裏看著我們、鼓勵我們,這即是代表「他力」的修法。雖然終究要靠自己,然這兩種修法不一樣,比較特別之處是淨土教有阿彌陀佛站在對岸,不由得讓我們産生力量。例如我們生命當中有很多時候是受人家提攜、幫助的,雖然路還是要我們自己去走,但是可能別人的一句鼓勵、保證,而讓我們能更勇敢的繼續走下去!佛接引我們往生也是這樣,他在成佛之前曾發下四十八大願,那正是他的保證,他的提攜,他的勸勉,也是他的教育。因此我們能經由「他力」而加強自己的修行力量,從而更容易地走向了生脫死之境。事實上,我們因爲無使始以來已與阿彌陀佛有緣,所以我們才聽得到他的名號,並且了解及相信他所發的大願。更因爲了解並信仰他的大願,所以能受到他的大願加被、接引,而得以往生佛國修持更深的佛法。這正是淨土教的「終極關懷」之所在。
叁、大乘佛教所共的生命觀
1、叁世輪回──識苦修道
由于我們受到太多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忘記要面對自己的生死,因此而長期輪回于生死之中無法出離。所以佛教告訴我們,生命乃是由一念一念不停的意志,加上這個意志所推動的語言與行動所結合而成「業」,去成就爲生命無量無邊的輪回「因緣」,這就是所謂的生命「緣起觀」;而其中,促成衆生輪回不停的根本因緣就是「我愛」或說「我執」。我們常常因爲我執而起惡心,造了很多惡業;也常因爲善心而做了很多善事,而這些善、惡業力會隨著各種緣而現前。就如同一顆種子,如果放在桌上,便無法長不出稻子;但是如果放在泥土裏,加上水、空氣、陽光等助緣,它就會長出來。種子是「因」,泥土、水等等是「緣」,有因有緣最後才能結出果來。衆生因爲有「我愛」的因,複又造作各種善業與惡業的緣,因此就有輪回生死的「果報」。只是所造的那些業因是否必然在今生感報?那就必須視所造業力的輕重與我們今生的作爲而定。如果我們的心很壞,那就更容易招感更多的惡緣與不好的果報;譬如一個老是擺著老K臉對待周圍的人,周圍的人對他一樣不會有好感,也可能處處找他的麻煩。所以「緣」的産生除了過去世所造之外,主要還是由今生的心念所招感。佛陀教導我們如果要超越輪…
《淨土教法的生死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