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只是輔助記憶及避免錯漏的方便而已,其 本身即是一種「妄想」,亦應舍離!)但用舌根與耳根,全咒 不假思索而順暢,正確且迅速地誦出而言。
七、一切咒語之修持,以字音了了爲其要件,但速度亦不可太慢,否則易生妄想,而且誦來吃力。以本咒而 言,大衆同誦以八分半鍾左右爲一般標准,個人獨誦可以六分鍾爲度,然亦隨各別因緣有所不同無妨。
八、一般在家人,甚至不識字者,亦可利用「學習用」錄音帶來背誦。凡開車,坐車或工作起居等皆可播放 隨念(在不影響安全及工作的情況下),如此則耳、舌二根亦可漸次純熟,達到背誦之目的。
九、于第叁步驟時,可以每日固定抄寫若幹句,隨身攜帶,于工作之暇背之,則雖在俗之人,亦有背熟之日 。(字條用後以火化之或淨處收藏,切不可隨意亂丟!)
十、以上背法,經多人經驗,頗有成效,提出聊供後學者參考。然個人因緣習性不同,亦不必過于拘泥。
功德第八(錄自《楞嚴經》卷七、大正十九冊、頁一叁 c~ 一叁七 c )。
一、具果上自行化他之功德:佛告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 佛」。十方如來因此得「無上正遍知覺」、「降伏諸魔、利諸外道」、「生寶蓮華,應微塵國」、「于微塵國大轉*輪」、「于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記」、「于十方拔濟群苦」、「于十方事善知識」、「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于滅度後,傳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二、生起滅惡生善之功德:
佛告阿難:「汝等有學,未盡輪回……不持此咒,而生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又雲「桦皮貝葉,紙素白氈,書寫此咒,貯于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叁、又雲:如來說此神咒可「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衆生,出世間智」。所謂 ——
(一)能滅諸難,得鬼王護經雲:「當知如是誦持衆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乃至天龍鬼神,精祗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其露味;一切惡星,並諸鬼神………于如是人,不能起惡……諸惡鬼王,並其眷屬,皆領深思,常加守護。」
(二)菩薩加持得宿命通。經雲:「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王菩薩種族,‥‥‥而爲眷屬,晝夜隨侍‥‥…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叁)不墮惡道,遠離貧賤。經雲:「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藥叉、羅剎‥‥…並諸餓鬼,有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若禮、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己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
(四)同佛功德,速得成就。經雲:「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能者,令得智能;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五)淨除業障,滅無間罪。經雲:「持咒之後,衆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悉皆滅除,更無毫發。」
(六)清融宿業,悟無生忍。經雲:「若有衆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忏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七)滿衆生願,不生邊地。經雲:「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啰者,便生福德智能男女。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複如是。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八)擁護國界,衆生安樂。經雲:「若諸國土,‥‥‥饑荒疫疠,或刀兵賊難、鬥诤,兼余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佛剎),或脫阇(豎幢)上;令其國土,所有衆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消滅。阿難,在在處處,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谷豐殷,兆 民安樂。」
四、護持行者,如法修行。經雲:「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叁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更無一切諸魔鬼 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逢清淨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
五、畢竟成就,心地開通。經雲:「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成妄語。」
六、誦此神咒,皆得無量八部天龍,諸天鬼神及金剛藏菩薩等之發願護衛,令能安立道場,遠離魔事,如法 行道,速證菩提。(見前,頁一叁七 A )
附考第九
一、關于楞嚴咒版本之問題。由于中國文字乃是以「字形」爲主,而非「拼音」字(梵文則反此),再加上 「同音異字」及時代,地區不同,所造成的「同字異音」等因素,使得中國佛教在「真言」的翻譯上,其「精確性」、「統一性」與「恒久性」,自來就一直困擾著漢地密教的行者。往往同一個咒語,不但其譯名不同,其譯音字形、翻譯之字數與咒語之斷句等,也大不相同。而且,由于翻譯的不統一,隨著年代與地區的廣遠,其不同的版本也就愈來愈多了,常常令學者不知要以何版本爲主。因此,對于不同版本,考察其同異。分辨其正訛、檢討其價值,在自行化他上,是有其需要性的。
二、各種版本之楞嚴咒:在「出處」中我們曾列出大正藏中的四種版本,然而事實上教界中流通的版本並不 止此,今就各種可收集到的版本作一簡要之比對與分類如下:
(一)宋元明版——出自大正十九冊,頁 139a —— 14b ,附于《高麗版楞嚴經》卷七之末,共 2620 字,分 427 句。
(二)禅門日誦學習版——天甯寺古刻版,與前版全同。
(叁)佛門課誦本——一般流通版,字形、字數與前版全同,然分句有 431 句,與前稍異。
說明:此叁版顯然爲同一系統,皆以《明版》(以宋、元版校之,見大正 19 冊頁一叁九注二)爲主體,課誦本分句稍異關系不大。
(四)國語注音小冊——大乘精舍重新注音流通。字形、字數亦同前版,然分句則大異,共有五五四句。
(五)楞嚴咒疏本|叁峰寺版、宋柏亭法師疏,除第一會第五句多「南無」二字外、與第(四)項全同。
說明:(四)、(五)二種版本爲同一系統,而以《咒疏本》爲主。以一系統顯然與前一系統非常接近,雖分句有大差異,然此是因爲依咒義分句所使然。這兩大系統都可視爲宋朝之版本的變形。
(六)高麗版——大正十九冊,頁 134a —— 136c ,此本中土不甚流通,用字及字數與前兩系統完全不同。唯字音稍接近,共二七五六字,四叁九句。本版特色爲對字音之讀法(如「引」、「二合」等)及咒義皆略有說明,爲高麗版《楞嚴經》卷七之正文。它自成一個系統,不同前二者。
(七)靈雲寺梵字版——名爲〈大佛頂大陀羅尼〉,大正十九冊頁 102c ~105b ,共有梵字 2720 ,分成五叁四句。與前叁系統亦看不出有什麼關連,亦可視爲獨立的一種版本。
(八)黃檗版——大正十九冊頁 100 —— 102c ,具名爲〈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啰陀羅尼〉爲 唐朝不空 叁藏所譯。亦有「引」、「去引」、「二合」等發音腳注,共 3119 字、無段句。
(九)古梵音單行版——叁寶佛教文物流通處出,字形與字數均同前,依黑點斷句有一四一句,依一般空格法斷句有七五六句,此與前不分句異。有國語注音及句碼。
(十) 賴世培 古梵音——《古梵音模板》頁 53 —— 59 (臺北大乘精舍出)字形、字數及國語注音與前全同,唯點句雖亦一四一句,但與前者之分法稍有不同。至于分句,印刷不甚明確,約爲七四四句,亦有別于前。
(十一) 賴世培 古梵羅馬拼音——同前,頁 60 —— 63 ,同第(九)項,有七五六句,發音亦同。
(十二) 賴世培 手抄梵文版——同前、 72 —— 88 ,共有梵字二五八七字。然與(十一)項對照其羅馬拼音,可發現手抄梵文有重複處( 21 、 22 句重複)亦有脫落處( 78 、 79 、 132 、 133 句缺)。
說明:由一連串的比對可發現(八)——(十一)項其實都屬于同一系統,可以《古梵音楞嚴咒》本爲其代表。
叁、小結:有以上十二項版式的比對分析中可知,今天可得的諸種楞嚴咒版本中,歸納起來有五類(系統) 。其中第一、二類差異最少,只是斷句不同,于實修上差異應不大,因此又可合並成一大類,統名之爲〈宋之明版〉。此類正是近幾百年來未流通最廣的版本。
另《高麗版》及《靈雲版》兩類、前者流通稀,後者解讀困難,故于修持上亦少有人用它。
最後一類(第五類)是 不空 叁藏所譯的《古梵音》版,其發音已由 賴世培 居士同 尼泊爾 籍旅 美 梵語教授 迪帕克 博士合作以「羅馬拼音」擬古梵音拼出(見《古梵音模板》前言)。頗有可取、只是不知道正確性如何,再加上與一般流通之《宋元明》本差異頗大,故修持者亦鮮聞其人!(不能與大衆共修故)。
如此說來,還是一般流通的課誦本楞嚴咒較能爲吾人所用!記得筆者還在 成 大當學生時,曾經聽過某位學長說:他之所以未開始學誦楞嚴咒,是因爲還沒有找到楞嚴咒「最正確」的發音!這種想法讓多少人平白浪費了青春生命?咒語,有確切的傳承,能誦習「正確的」發音固然很好。然而,由于時空的變遷、文獻的錯落,當「最正確的」已然不可考時,執意如此是否也是一種迷思?數百年來,多少的禅林大德(包括 日 、 韓 兩國),不也都每天早晨誦著未經考據的楞嚴咒,而仍淨除業障、增上道業?所謂直心是道,既然確切的咒音已不可考,那何不面對現實,就因緣所及的部份蓦直修去呢?
四、關于本咒的功德,一般咒本或法師、居士,總是以自己的認識和「想當然耳」的論證來描述誦持楞嚴咒 的功德。然而因爲沒有經證,所以往往缺乏了一份強而有力的說服力,說了一大堆,卻仍不能使人生起如法的修持信心來(尤其是學習此咒,信心與喜樂的動機更是重要!)總是一曝十寒,而不能一鼓作氣,殊爲可惜。因此,不憚繁複後地,在本文中引錄經證以爲補救焉。
五、所謂持咒禁忌。中國,是個「禁忌」的民族,似乎,一切的好事、壞事,都要必然地帶有一些沒有根據 的,不知起于何時、何地的禁忌,才能表現這件事情的特殊。妙的是,在群衆預期的心理之下,禁忌被莫名其妙地提出與傳揚,已然成了「很內行」的唯一標准。因此,中國到處有一些「內行人」,運用著中國人特有的想象力和聯想力,在提出一些毫無根據的、想當然耳的禁忌來。坊間流通的楞嚴咒小冊子,正卯足了勁在宣揚此類善意卻不理智的說法,而且也不少人深信著!爲此,本文引證了經典,希望能稍微平衡一下此類的思想。
結論
重視楞嚴咒,是漢傳佛教的特色,尤其韓國的叢林,對于初入佛門的行者,更是要求多誦此咒以淨除業障(往往一天要誦全咒叁十遍之多!)而效果、感應亦不可思議,看看今日臺灣的佛教,有人盡往好處看、想,當然他的危機意識不會生起,然而如果你能體會一下佛法內在的特質與對修行及環境的要求,那麼,今日的佛教事實上是非常需要你我去努力護持的。外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僧團內部自己的觀念混淆與身心墮落!扶助正法、破魔顯正,個人的修爲與力量是如此的有限,憂心之外,更是懊惱自己是如此的無能!如果沒有楞嚴咒,那佛子誓死護衛佛教的心思,又能何所寄呢?
佛曆二五叁六年元月十一日深夜 于開山堂
《楞嚴咒略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