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梵呗略考

  梵呗略考

  

  引言

  梵呗之名義

  梵呗之成立

  梵呗之利益與用途

  如法梵呗之相貌

  中國梵呗之起源與發展

  梵呗不如法運用之過失

  梵呗與佛教音樂的分野與把握

  如法梵呗之條件

  結論

  引言

  梵呗對于中國的出家人而言,雖然不是一門被刻意強調的出家知能,然而卻幾乎是所有中國僧伽于日常生活中,所不可或缺的一項基本能力。凡是初級佛學院,幾乎無有例外的,一律開有梵呗的課程。寺院道場,每天朝、暮五堂功課固不必說,舉凡開講經大座、打七、節日法會、信徒應酬等等,無一不用到梵呗。乃至住茅蓬、公寓的,遇著信施檀越有事,佛法不壞人情,佛事酬唱亦在所難免。再如個人修忏用功、半月誦戒等等,在佛教的傳統中,梵呗的運用幾乎是無處不在的。

  然而出家這幾年來,看到出家人對于梵呗的認知,率多一知半解,甚至認識偏差,因地不正的,亦不在少數。有些人不喜梵呗,堅持“梵呗無用論”或“非佛本製論”,視一切佛門傳統唱誦或儀式等,皆爲異端而排斥之。完全無視于經、律之中,佛有開許的明文,以及如法從事梵呗,所産生的功德利益之事實。另有一些人,爲了某些原因,卻“特別”喜愛梵呗,因此不免擴大施用。法會、人情、酬對、自行,不但傳統梵唱無缺,甚至另作新編,配以樂器……。大肆與聲塵相染,奇聲怪唱,吟弄無已,美其名曰:音聲佛事。卻又無視于佛製不得歌舞觀聽,乃至箫、笛、吹呗等戒。更有一類藉此而虛應衆生,稗販佛法者,則更是等而下之,不足論矣。

  另一方面,由梵呗所異化出來的所謂“佛教音樂”,近幾年來,正隨著佛教的興盛、與社會消費大衆的喜愛,而逐漸地風行了起來。在此潮流下,不少出家人,也投入了消費,甚至創作、演唱的行列當中,他(她)們的理由不外是:佛教音樂嘛!利益衆生嘛!聽聽又無妨……。然而,美音乃壞亂禅定之毒箭,佛陀早有明訓,是不是“佛教”音樂就不會有壞亂禅思的危險呢?而且,利益衆生的方法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方法出家人都適宜投入?聽音樂固然不是什麼“大戒”,可是心神蕩漾久了,道心、道行會不會腐蝕?……

  數日前南部的友人送來幾卷“佛教音樂”帶,抽空聽些,不禁感觸良多。又逢去夏以來,集注《法華忏儀》,內中提及須用梵唱,亦曾爲“是不是一定要梵呗而唱誦?”與道友討論過,同時也爲此而請教過幾位老法師。當然,在集注的過程中,自己亦親自以梵呗之唱誦方式而修習之,這當中也的確累積了不少感觸與想法。此外,在曆代的《高僧傳》當中,率皆立有“誦經”或“呗唱”一科。可見,梵呗其實在中國不但流傳久遠,而且在修行、利他與住持佛法上,亦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這種事實不但見于中國、日、韓、西藏、南洋、泰國等地,甚至中世紀時的西域諸國,亦有類似的法門存在。凡此種種,再加上其它平日的所見所聞,因此決定就能力所及,援引經、論的說明,希望就梵呗的産生、利益與如法從事等,以及如何面對所謂的“佛教音樂”等問題,做一番粗淺的考察與分辨。不盡理想處,願教中前輩大德慈悲匡正。

  梵呗之名義

  梵呗,梵語 bhasa ,具稱爲“呗匿”或“婆師”、“婆陟”,略稱“呗”。《高僧傳》卷十叁雲:“天竺方俗,凡是歌詠法言,皆稱爲呗”,今言“梵呗”乃是華梵並舉。又作“贊呗”、“經呗”,因依梵土(印度)之曲譜而詠唱,故稱梵呗。讀前引雲:“至于此土詠經,則稱爲轉讀,歌贊則號爲梵呗”。因此在中國,梵呗乃是專指以曲調贊詠或歌頌佛德、經法等而言,至于以曲調誦經,則中國古來皆習慣稱之爲“轉讀”,而不說是梵呗,此種用法與印度有別。《行事鈔》引《出要律儀》雲:“如此郁鞞國語,翻爲止斷也,又雲止息。由是外緣已止、已斷,爾時寂靜,任爲法事也。”(見〈說戒正儀第十〉)又《法華玄贊》四雲:“婆陟,此雲贊歎。”由此可知,梵呗具有“贊歎”及“止斷”二義,乃是透過吟誦、贊歎佛德或諷詠經法之方式,而達到止斷外緣、息卻妄心,從而可以進行法事之目的。

  梵呗之成立

  佛陀原則上是禁止以婆羅門法之聲調讀誦經文的,如《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九雲:“若作吟詠之聲,而授法者,得惡作罪。”又雲:“若作婆羅門誦書節段音韻,而讀誦者,得越法罪”。但若以清淨梵音,贊歎佛德、歌詠說法,則佛陀並皆許可,同前引雲:“若說法時,或爲贊歎,于隱屏處作吟諷聲誦經,非犯”又雲:“若方言,若國法,隨時吟詠爲唱導者,斯亦不犯。”《法苑珠林》更引《十誦律》雲:“爲諸天聞呗心喜,故開呗聲也”又引《毘尼母經》雲:“佛告諸比丘,聽汝等呗。呗者言說之辭……從修多羅乃至優婆提舍,隨意所說十二部經。”又雲:“(諸比丘問佛)若欲次第說文,衆大文多,恐生疲厭。若略纂集好辭,直示現義,不知如何?……佛即聽。諸比丘引經中要言妙辭,直顯其義。”由此可知,佛陀已明確地聽許比丘,就十二部經中,取其“要言妙辭”,以諷誦的方式而“直顯其義”。此外《高僧傳》卷二,亦引鸠摩羅什法師對僧叡言:“天竺國甚重文製,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爲善。凡觐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歎爲貴。經中偈頌皆其式也”由此更可了解到,在什大師的時代,歌呗佛、法,已是西域僧伽的重要知能之一。以上,皆是梵呗之所以産生,並流傳于教中,乃至佛滅後的西域諸國之根據。

  梵呗之利益與用途

  梵呗之原義,固然是爲了止息內外妄緣,以歌詠經文的方式而達到自行、化他的效果,但其具體的利益,則不止于此。《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雲:“五天(印度)之地,初出家者。……無問大乘、小乘,鹹同遵此。有六意焉:一、能知佛德之深遠。二、體製文之次第。叁、令舌根清淨。四、得胸藏開通。五、處衆不惶。六、長命無病。”又《高僧傳》卷十叁雲:“夫聖人製樂,其德四焉:感天地、通神明、安萬民、成性類。如聽(准許)呗,亦其利有五:身體不疲、不忘所憶、心不懈倦、音聲不壞,諸天歡喜。”由于梵呗具有以上諸多利益(合攝心息緣與化他導衆二利,則以上共有十叁種利益),故自我國有梵呗流行以來,曆代各宗各派皆延用不辍,且疊有創發。

  論及梵呗之應用,主要分叁方面:一者用于日常朝暮課誦及六時行道當中(上供、過堂等亦屬之);二者用于講經前後及授歸、授戒、拔薦、度亡等法會儀式之中;叁者用于道場忏法(正是以天臺忏法爲代表)的專精修持中。梵呗在這叁方面的應用,除了具有攝心息緣、化他導衆的使用利益之外,針對修忏當中,之所以要運用梵呗,考其用意,除了尚有贊詠佛德、知法次第等目的外,最重要的,就是要透過清淨梵音的諷誦,引發修忏者內在的忏悔、慚愧與體會、覺悟之心。時下有人認爲:修忏法時,可直誦忏文無妨。此議雖亦無不可,但天臺大師之所以要令修忏行人,于必要之處,以梵呗行之,實有其深義在!這是今日欲修習忏法者,乃至欲修學中國佛教者,所不可不知的。

  如法梵呗之相貌

  梵呗雖具有如上種種功德力用,然而必須以梵音聲,如法地諷誦,方能成就如上所說,種種自利利他之利益。《法華經》序品雲:“梵音微妙,令人樂聞”。《華嚴經》亦雲:“演出清淨微妙梵音,宣暢最上無上正法,聞者歡喜得淨妙道”。然而何者才堪稱是梵音微妙呢?《長阿含五阇尼沙經》雲:“時梵(天)童子告忉利天曰:其有音聲五種清淨,乃名梵聲?何等五?一者其音正直,二者其音和雅,叁者其音清徹,四者其音深滿,五者其音遍周遠聞。具此五者,乃名梵音。”對此梵音之五種特質,大明《叁藏法數》有解釋雲:“梵音者,即大梵天王所出之聲”又雲:“謂諸梵天,禅定持身,無諸欲行,而其音聲端正質直而不邪曲,是名正直音。……心離欲染,愛樂律儀,而其音聲柔和典雅,離諸粗獅,是名和雅音。……不濁曰清,透明曰徹。謂諸梵天戒行清淨,心地圓明,而其音聲,清淨明徹,是名清徹音。……淨行圓滿,心光湛寂,而其音聲,幽深充滿,而不淺陋,是名深滿音。……足備曰周,普通曰遍。謂諸梵天心光瑩淨,普映十方,而其音聲,周遍遠聞,而不迫窄,是名周遍遠聞音。”

  又《法苑珠林》卷叁十六,引《梵摩喻經》雲:“如來說法聲有八種:一、最好聲,二、易了聲,叁、柔軟聲,四、和周聲,五、尊慧聲,六、不誤聲,七、深妙聲,八、不女聲。言不漏阙,無得其短者。”此外《大智度論》卷四亦雲,佛之梵音具有五種清淨的特質:“一、甚深如雷,二、清徹遠播,聞而悅樂,叁、入心敬愛,四、谛了易解,五、聽者無厭”。以上這些音聲特質,乃是佛于因位時,無量世中不惡口、說實言美語、教善語、不謗正法等,所感得之妙相(叁十二相之一)。方能令聞者隨其根性而得利益,皆生善心而無雜亂,大小權實皆能谛解,斷惑消疑,常愛樂欲聞。

  然而,這些畢竟是佛的無上功德,方能圓滿致此。至于我等凡夫,當如何以凡夫所能之音聲而諷誦經法呢?宋朝贊甯法師有一原則,或可爲吾人所把握。謂:“一言蔽之,但有感動龍神,能生物善者,爲讀誦之正音也”(見《宋高僧傳》卷二十六)。然而何謂“正音”呢?既然梵呗于自修的目的,是用來歌贊佛德、吟歎佛法、抒己之誠,以啓發悟性;于化他的目的,是用來“宣唱法理,開導衆心”以導俗入道的,因此其用音自然是爲了“集衆行香,取其靜攝專仰”爲目的。在這樣的前題下,梵呗之用音,當然就要以清淨、悠遠,莊嚴、肅穆,平雅、和緩,安定心神爲高、爲尚。尤其不可“淫音婉戀、嬌弄頗繁”,如此徒增世俗貪著、推蕩心智,不但達不到梵呗的預期效果,反而有壞亂佛法、令生貪著而與道不應的過失!此外,梵呗之“用音”雖可依以上之原則而行,但是在曲調、旋律與節奏上,又該如何轉折引弄,方能達到文顯韻幽…

《梵呗略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